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2.
《吉普赛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是萨拉萨蒂丰厚的炫技作品中最受人们喜爱,最具时代影响的一首佳作.一个多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演奏名家录制了这首佳作的音响制品来彰显他们各自的表演才华,更有众多琴坛乐友和广大青少年习琴者,本着对作品的无比钟爱而纷纷上手练习.尽管对那节奏多变、音乐丰美的抒情篇章和那华丽多彩、辉煌无限的快板乐段,都还处于难以驾驭和无力胜任的状态,但由于作品的影响和诱惑,均挡不住他们过早的动情上手试练.如何才能将作品的技巧很好地完成,作品的风格恰当地体现,这就要求演奏者对作品的结构要了解熟悉,对演奏技巧要掌握适应.本文逐段的分析提示相信能给练习者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巴黎圣母院》是大文豪雨果的优秀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位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命运的描述,展现了教权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以爱斯梅拉达为代表的吉普赛自由、真善美、抗争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吉普赛女郎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明星,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形象多被美丑两极化。1 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通过艺术加工,塑造出"天使化"或"恶魔化"的吉普赛女郎形象,试图通过这个富有异域色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其实这形象都是作家内心的自我投射。  相似文献   

5.
在摄影技术没有发明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象留存下来只能求助于画家。这导致了肖像画艺术异常发达,几乎所有古代的西方画家都为自己或为别人画过像。一般的肖像画都是让被画的人坐好或站好,画家直接对人写生。这样画出来的肖像都不免有些不自然,就像我们今天在照相馆摆出姿势拍照一样。在无以数计的肖像画中,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之所以  相似文献   

6.
对《吉普赛之歌》的印象,源于当初学小提琴时父亲买回的一张旧唱片。唱片的封套上是一个翩然起舞的红色吉普赛女郎,幼年的我虽读不懂她双眼盛满的那种蓝色忧郁,却在曲终时莫名地流下了眼泪,从此不敢再侧耳倾听。过去了很久,当自以为能承载这份生命的沉重感之后,我不经意又取出了那张积尘的唱片。乐曲之间长久的沉默,我听到心跳的声音。她走来了。在那根低沉的独具表现力的 C弦上,奏出的是紧张不安、充满悲怆凄楚色彩的主题音乐,却似乎预示吉普赛人的新生。这乐曲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关于“家”的观念和表里构成,经常因时代变迁而受到重大影响,在如火如荼的全球化时代亦势将面临瓦解和重新定义。全球化浪潮最初带来商品的流通,商业上的无国界联系,资源交流日趋频繁;然后是人的移动,无疆界无时差无种族。这批数量日渐增多,分散各地,自称为国际公民的现代吉普赛人,过的是穿着优雅、好吃好住的品味生活,有着时下流行的布波族①(Bobos)特性,只是他们老是飞行,老是在路上,以轻盈身影为全球化时代的主轴生活留下深刻印记。这些走在时代尖端的人恒常在路上,移动于以城市为单位的点线之间,因而对于家的概念,总爱打发以“家…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美好并且令人向往的,尤其是在动荡与漂泊中的爱情,带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更多人生哲理性的思考。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与徐訏的《吉普赛的诱惑》,在书写爱情的缠绵与纠葛时,也映照出主人公在高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幸福与存在中的选择和取舍,小说中人物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及生命存在状态的反思,使得作者在描写男才女貌、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故事中,表达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愚人节中,诗人刚果瓦创作的诗歌剧备受冷落,人们都去欣赏热情奔放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和她的小山羊的表演。夜晚时分,刚果瓦偷偷一路跟随艾丝美拉达,却误入了贫民窟,乞丐王想吊死他。善良的艾丝美拉达为了救他,和他结为夫妻,并约定婚期为四年。副主教费罗洛表面上庄重严肃,其实内心十分喜欢艾丝美拉达,却不敢光明正大地表达爱意。费罗洛收养了怪物般的卡西莫多——圣母院的敲钟人,所以卡西莫多对费罗洛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器乐、曲艺、戏曲等形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民间音乐以独特而丰富的品性,凝聚、延续族群的价值信仰和精神品性,与现代人的伦理观、生活观、自然观、发展观密切联系。文章挖掘中国民间音乐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价值及作用,发现民间音乐生发了现代人伦理关系的共鸣,蕴含着现代人朝向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人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其短篇小说《老妇和猫》中,描写一位性格奇特的、有着吉普赛血统的老妇女赫蒂为了照顾她捡一只野猫蒂贝三次偷偷地搬家的故事,揭露了现代社会人的冷漠和自私,批判了社会对才老年人的不公平对待。  相似文献   

12.
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生活在美国的少数民族吉普赛人与承担“民族大融炉”角色的公共教育之间一直难以协调。然而在现代社会,仅依靠本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根本无法保证吉普赛儿童的文化教育权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美国公共教育提出了挑战。美国吉普赛人的祖先曾经生活在印度北部,在九世纪至十世纪中叶开始迁往欧洲,约在十三世纪末陆续抵达欧洲东部。开始的一个多世纪里,他们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可以随意地迁移,自由地工作。然而,由于吉普赛人的文化传统及宗教信仰与欧洲的文化传统和基督教显然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他们的到来不可能不…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生活方式并存的样态,居于主流地位的则是源于西方近代且在现代不断得以强化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虽然对于人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极大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同时也造成人的需要的严重扭曲、人及其消费的异化,以及伴随生态危机而来的人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鉴于此,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必须实现生态化的转型。当代社会既具备实现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认知、价值和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4.
《额尔古纳河右岸》几乎以无标记、无刻度的思维叙述着一个民族、一类人群的历史,不仅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实愈来愈远,而且可能是反现代、反现实的。作品实际上是在为现代人寻找生命轨迹。从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朴素的世界观和生存方式,也看到了一种信仰的坚守,作品是在被抛弃的历史中重新寻找一种精神。作者在作品中展示的历史生活的古朴、典雅与现代人的生活旨趣是一种必然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课程的迷失与回归——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追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造成了现代课程对科技、文化及其自身的一系列误读 ,反观迷失在“工具理性”中的现代课程 ,不难发现“陶冶”的游离与放逐 ,而“人”的发展则迫切地呼唤着课程指向人的“终级关怀”、指向人的生活、指向人的自由交流与对话 ,从而踏上回归路途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文化、信息多元并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尤其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先苦后甜"观念在现代生活中已是司空见惯,但这种人生观会使人忽视当下、忘却人之为人的根本。现代教育中无处不充斥着、无时不制造着这种观念,其危害巨大;而扭转此种歪曲的人生观就要从教育自身做起。  相似文献   

18.
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道德人格”。因此,现代德育的合理目标应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德育要善于将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与实践转化为人的哲学反思,同时将个人生活中的理性思考反过来用于指导人的生活,有助于形成个人的道德情感定向,有助于使教育者教育目的和意图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社会生活塑造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及其实践方式。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物化的人格观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现代社会展现的自然人、生产人和福利人的样态呈现实质是工业文明对人的价值观形塑。生态文明新时代诉求着人生观生态化转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变革着对人在自然中位置的认知,蕴涵着尊重自然的人生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人类本位的价值评价,体现着共同体良知人生价值觉醒;“过有节制的生活”诉求着内在精神生活富足,体现着对“成为人”的意义体悟。生态文明新形态澄明的人生价值观必然要求美德伦理维度上培养人们内在的生态德性品质,以生态人生观指引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20.
书籍,以文本方式呈现着世界,呈现着人类生活,也呈现着人类的心灵;阅读,让阅读者透过书籍的窗口,观看着世界,感受着人类生活,并与人类进行着心灵对话。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与书为伴随时捧读已成为现代人须臾不能缺少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群体,承负教书育人的特殊使命,读书不仅要成为教师休闲娱乐之需进入日常生活,更要成为专业成长之需进入教师的职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