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西藏日喀则市主要农区粮食作物(包括油菜)产量的气象灾害风险,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防御措施,在辨识对日喀则市青稞、油菜产量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要素和风险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灾度函数,运用EOF和概率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农作物(青稞、油菜)生产中的3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冰雹的发生规律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定量影响程度与风险概率进行评估研究,最后给出日喀则市主要农区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干旱、洪涝和冰雹,对日喀则市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往往造成大范围、大幅度的歉收减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格尔木种植区春小麦产量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气象条件对格尔木种植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该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杜军  翁海卿  张勇 《西藏科技》2003,(10):49-52
利用1961—2000年西藏不同气候农区旬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春小麦生育期的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结果发现,春小麦拔节.孕穗期降水变率较大,温暖半干旱农区、温暖半湿润农区易出现旱。抽穗-乳熟期半湿润农区多数年份的降水能够满足春小麦需水,且还有盈余。过去40年春小麦全生育期的降水量,在温暖半干旱农区1980年以前呈显著的减少趋势,1981年以后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温暖半湿润农区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城市热岛效应对建筑能耗、人居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利用昆明气象站和呈贡气象站1998—2018年逐日降雨观测数据,分析了空气温度、热岛强度、城镇化率对昆明市近20年来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市热岛范围有进一步扩张和连片发展的趋势,改变了昆明和呈贡之间热力环流的形式,降雨量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约为82.38 mm/10年;2008—2018年间发生极端天气大暴雨概率比1998—2007年翻了1倍。本研究可为城市环境研究和城市气象灾害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14—2018年五年间原国土资源部下发日喀则市的土地卫片图斑,并对所有发生建设行为的土地图斑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1)2014—2018年原国土资源部下发卫片图斑宗数、用地面积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5—2018年增长趋势更为明显;耕地面积总体变化较为平缓,其中2016—2018年间呈逐年下降趋势。(2)历年土地卫片中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四类图斑比重大,合计占据每一年度卫片图斑总面积90%以上。日喀则市作为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和粮食主产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要牢牢树立生态优先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更要保护好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1~2010年10年的南昌市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对南昌市高层建筑影响的气象因子,主要有大风,浓雾、雷击、降水、低温和高温,计算得出南昌市高层建筑施工4个级别的5种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科右前旗农业观测站2010年~2017年大豆生育期观测资料,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建立了兴安盟大豆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将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与同期气象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利用2018年大豆分期播种试验测得的产量要素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综合气候适宜度的升高,株荚数、株结实粒数及百粒重也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8.
阿里地区地处高原,该地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由于受气候、海拔及地势结构的影响,当地的大部分农区目前没有种植春小麦,种植油菜品种单一,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选育出更适应在阿里种植的春小麦及油菜品种,2011年从拉萨农科所引进春小麦和油菜共7个优质品种,在阿里地区普兰县西德村和科加村进行试验试种,通过对各良种的产量性状和生育期指标的调查,科学评价了各新品种在本地的进一步再试种价值,以期为阿里地区良种选育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通辽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年—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同期杨柳树物候观测资料,对影响杨柳絮飘飞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确定了杨柳絮始飞期主要气象预报指标,建立了杨柳絮飘飞气象指数预报方程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利用2022年通辽地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资料对杨柳絮始飞期以及杨柳絮飘飞指数等级进行预报,并通过实景观测数据进行验证,预报结论与实际飘飞情况基本一致,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杨柳飞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防范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可为日后开展杨柳飞絮气象预报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西藏高海拔地区主要农区的人工防雹作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通过统计分析西藏拉孜县1978—2020年共4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等资料,得到拉孜县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使用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配套进行地理和气象特征分析,发现拉孜县空中主要有两条水汽输送通道,冰雹多发地或冰雹移动路径均与此有关。根据内地人工防雹的成功经验结合高原气象特点,总结出拉孜县夏季冰雹云的先兆特征综合定性指标。将研究结果应用到拉孜县人工防雹作业站点布局和作业指挥,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冰雹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1.
2007年8月25日至2007年9月25日山南地区气象台选择了山南地区主要农区作为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对象,对其近5年GDP、生产总值、产值增加值以及生产总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山南地区主要农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度、满意度进行了汇总和统计,最后利用德尔斐法得出行业气象服务总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8年年初华中电网冰害情况的技术分析,分析覆冰形成过程的气象条件和形式以及覆冰事故的特点,总结覆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份;归纳海拔高度、微地形、微气象对覆冰的影响度,结合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和气象条件,从输电线路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生产三个方面提出了减少和防治线路覆冰事故的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拉萨市气候观测、农业气象试验站资料及统计局、农牧局有关资料,对2009年度拉萨市冬小麦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评价。2009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2008年10月~2009年8月)降水分布不均,大部分时段降水显著偏少,日照偏多,气温明显偏高,农业气象条件属平偏欠年的农业气候年景。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治区地势高亢、气候温凉,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以及藏东横断山脉诸河流的河谷和低山地。以海拔3000—41OOm之间最为集中。主要粮食作物有春青稞和冬、春小麦。农区春季回暖早、增温慢,夏季温凉、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因此作物全生育期一般较长,麦类幼穗分化充分、灌浆饱满、穗大粒重,单位产量高。冬、春小麦和春青稞曾分别创亩产836.5kg、832kg和579.9kg的高产记录。但目前大田产量多在100—200kg,潜力远未得到发挥。究其原因,除耕作管理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夏季近地层臭氧垂直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2 0 0 2年7月1 9日至8月2 0日,北京32 5m气象塔臭氧、氮氧化物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研究了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垂直变化规律,并从光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近地层气象条件如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探讨了污染物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开展光化学污染的潜势预报提供物理依据和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3—2007年的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的逐日平均浓度资料和嘉善地面观测资料,对嘉善空气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天气气候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嘉善县的主要污染物为TSP,其次为SO2和NO2,冬季各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最高,其次为春秋季,夏季最低。降水、大雾、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均有较明显影响,应用气象因子建立空气质量逐步回归方程,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以山地为主,农业种植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沿岸及其支流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谷平原,小麦作为西藏第二大粮食作物,在西藏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但受海拔及气象因素影响,西藏小麦产量和品质较低,特别是加工品质,已不能满足当地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通过对近几年育成的新品种良种推广,对藏区现有小麦品种进行升级换代,以期提高当地小麦品质,助力特色藏餐深加工。文章主要以青审春小麦品种"高原437",在西藏河谷农区栽培的农艺性状及其产量性状的调查分析,旨在为今后西藏地区选择性状优良的春小麦品种育种引种工作做准备。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近43 年来农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黑河流域中游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7年-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引起作物需水量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分型理论的R/S方法对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中游地区春小麦和玉米ETc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春小麦下降斜率为6mm/10a,玉米下降斜率为8mm/10a;其中,民乐和甘州站春小麦和玉米的ETc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他站点春小麦和玉米的ETc均呈下降趋势,且部分站点下降趋势显著。春小麦和玉米ETc的主要影响因子均为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中游地区各站点春小麦和玉米需水量Hurst指数H均大于0.5,同时分维数D均小于1.5,因此未来一段时间ETc仍然保持与过去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能见度对航空飞行来说尤其重要,他是影响飞行活动最经常、最直接的气象要素之一。在运输机场运营活动中,常会遇到“机场关闭”“、机场开放”的情况,就气象条件而言,能见度是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2007-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着重从影响本场能见度的最主要天气现象大雾入手,总结出咸阳机场能见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出一些结论,为提高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观测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为实施气象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是我国的气象预报的主要观测手段,也是观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实时性的先决条件。因此,维护好地面自动观测系统对于及时准确地预报天气情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靠的气象数据而言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实际气象工作中的常见故障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以期对气象工作者们在气象实践中能够顺利获取气象数据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