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研究基于土地覆被数据和建设用地当量折算方法,探究1980-2018年广西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及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广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呈大幅度增加趋势,耕地、林地、草地均呈减少趋势;(2)广西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以2010年为界,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增长迅速,整个研究时段均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林牧渔业是广西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首要产业推动力,其次是建筑业、工业.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日喀则市气候特点,在1990—2018年日喀则市春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1961—2018年日喀则市综合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并结合春小麦特点,确定春小麦生育期,建立春小麦气象条件指标库,可以更好地指导日喀则市主要农区春小麦的种植和田间管理工作,为春小麦主要农区提供专项气象服务、重要农事活动预报、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等提供参考价值,并为本地春小麦生产和科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城市化过程已经成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估算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城市化过程对于定量评估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江苏省为例,通过1985—2015年间5期江苏土地利用与覆被(LUCC)数据,分析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化过程。同时,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对应年份的NPP,引入分段线性回归拟合的方法精确评估城市化过程对NPP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借助线性拟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NPP损失评估的精度;江苏省1985—201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累计扩张10 452.74 km~2,2005—2010年间扩张最快,苏南快于苏北;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NPP)为(33.3~40.23)Tg C/a,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南部的盐城与南通最高;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累计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约为4.43 TgC~5.99 TgC,其中,耕地被占用损失最大,湿地次之。研究预示,苏北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将大于苏南。提高未来城市化的质量,特别是绿地率,可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年、2011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并对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显著,而耕地和水域湿地向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开发建设用地转化较多,其中2011-2015年间尤为显著,但总体来说,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期间,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日喀则市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太阳能资源的可利用率,文章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及统计分析法对日喀则市1980年至2009年日照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影响日照时数的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日喀则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四季日照时数除冬季呈弱递增的趋势外,其余都呈递减的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幅最大,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日照时数与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以及水汽压等气象要素均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定日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年内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天的天数最多,并且太阳能资源也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引言一九七二年~一九七八年间,美国宇航局(NASA)连续发射了Landsat—1、2、3、,拍摄和提供了大量的陆地卫星象片,并利用卫片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加以应用。如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利用卫星影象图,更新了1:100万的全国土壤图;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壤部门也参照卫片编制世界土壤图。引起了广大土壤地理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卫片编制全国或地区土壤图。我国首次利用卫片进行土壤制图是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但全面发展是在我国农业部与联合国FAO协同举办的土壤遥感技术训练班以后  相似文献   

7.
刘丹  李琳娜 《资源科学》2021,43(6):1208-122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②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③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取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为研究区域,在遥感和GIS的支撑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取1989年、2011年、2018年3个年度的Landsat卫星数据,分别提取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指数,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获得1989年~2018年间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9年~2011年间东乌珠穆沁旗生态质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2011年~2018年间东乌珠穆沁旗生态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西湾及防城港2020年的全面监测和2011—2018年的定点监测,并收集西湾海域1996—2010年的历史数据,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EI)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探讨西湾水体富营养化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20年雨季和旱季的营养盐含量均呈从湾内向湾外降低的趋势。雨季营养盐浓度高于旱季,且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严重,主要由于雨季丰沛的雨水将大量陆源营养盐(DIN和PO43-)输入到西湾。近30年西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先加重后减缓的趋势,1996—2007年水体处于贫营养化状态,随后(2008—2014年)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尤其在2011—2013年期间。P-S-R模型显示西湾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级,但压力等级为中高级,应加强防城江等污染源的治理。未来,长期开展陆源污染治理和海洋保护修复工程有助于改善西湾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杰  王涛 《软科学》2016,(5):87-90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获取了北京地区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及其它空间、属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北京市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针对变化幅度最大的城镇用地运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分析90年代北京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林地与耕地变化类型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5.5%以上。全区耕地面积减少93 749hm2,林地、园地面积增加了12 106hm2,居民点等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77 674hm2;北京地区10年来土地利用年变化速度达到0.95%。耕地以平均每年1.60%的速度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年变化率分别达到5.28%和2.86%;1990年~1995年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北,1995年~2000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为东南方向,城镇用地空间形态不规则程度逐渐降低;通过对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城市人口、GDP因子的偏相关分析发现,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展的根本驱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土地利用多样化转变的外在驱动力,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及前期土地利用方式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林芝市6县1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林芝市2014—2018年5年间县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林芝市县域旅游经济呈现相对差异逐渐扩大,绝对差异逐渐减小趋势,空间格局呈现"环巴宜区"状态,旅游资源禀赋、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区位交通条件及旅游服务设施等因素对各县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均呈正向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县域的情况提出了完善交通网络系统,增建旅游服务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呼和浩特市2008年~201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之间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区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建设用地与GDP、建设用地与地方财政收入、交通运输用地与城市化水平、城镇用地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用地与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耕地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发展中应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土地违法结构与经济结构变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土地违法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的研究是保障土地合法利用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典型多元相关分析与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1992年~2004年间的土地违法结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违法结构变化是相关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与其他违法用地比重呈负相关;建筑业产值比重与破坏耕地比重呈正相关,与其他违法用地比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未经批准占地呈显著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非法批地比重呈负相关。研究结论揭示了土地违法结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必然的相关关系。因此,根据经济结构与土地违法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应密切注视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违法结构变化,并制定长期策略,采取多样化措施,在减少土地违法总量同时,重点监控土地违法类型变化,合理确定一定时期应采取的主导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9年湖北省的粮食统计资料,运用灰色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诸人文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几年的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8个主要影响因子与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关联,其中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粮食单产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5个重要的因子;预测结果则表明,未来几年湖北省的粮食总产量将持续上升,湖北省人均粮食产量也同样呈上升趋势,这将为湖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极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探讨了粮食安全、土地开发适宜性以及综合生存环境等不同条件约束下的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最大供给量与供给约束。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极限为(97.12~110.57)×104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3.30%~26.52%,其中尚未建设利用部分为(21.08~34.53)×104hm2。如果参照1997年~2004年各市年均新增建设用地的话,全区平均尚未建设利用的土地最多只能供给13年使用,其中珠海、佛山和中山只能供给3年~4年,深圳和东莞只能供给7年~8年,广州只能供给约13年;如果再考虑用地区域与供地区域可能不重叠的话,则土地可供时间更短,上述诸市很快将陷入无地可供的境地。惠州、肇庆和江门是珠江三角洲为数不多的3个可建设用地比较充裕的地区,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并伴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大,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将逐渐突显。从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极限看土地供给,珠三角多数城市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显得十分匮乏。将来的发展必须从严控制土地供应,科学合理地设置土地供应门槛,提高建设用地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06年版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公式和水泥生产碳排放模型,选取2005—2014年能源消费数据和水泥产量数据,计算并分析山东省10年间的碳排放量及其特征,并通过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利用2005—2014年山东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燃料、动力类价格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解释能力为0.894 3;其余变量与碳排放均呈正相关,其中人口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碳排放解释能力最为显著,其变量投影重要性分别为1.15、1.14、1.14、1.12和1.12;另外,技术创新、能源消费量、水泥产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上述研究成果,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严 《大众科技》2014,(11):60-63
土地覆盖是影响地表温度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覆盖与温度变化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多时段的遥感数据,研究了长沙市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情况,并结合LANDSAT5的热红外波段反演了地表温度,通过遥感与GIS技术结合,分析1996-2009年长沙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地表温度响应,结果表明:1996-2009年间长沙市城市建设用地增幅为54.47%,耕地数量较1996年减少了16.83%。伴随着土地覆盖的剧烈变化,各用地类型的地表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林地、水田、旱地、未利用的地表覆盖温度分别增加了1.16、1.33、1.22、2.73、0.01摄氏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园区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东川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09年~2017年其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年段波动性变化较为明显,2011年、2014年、2015年受土地投入程度影响变化显著;容积率和土地投入程度是影响园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两规衔接、强化用地监管、鼓励土地复合利用、更新土地利用政策等具体改进举措。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农垦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民生所依。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维护农垦权益、促进垦区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夯实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垦区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资产化的客观需要。2016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文件,明确到2018年底,完成权属清晰、无争议的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以兴安农垦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为综合示范点,探索出了"区位合理、条件必备、便于管理"的不动产单元划分办法,总结出了"按类分宗、四证到位"的农垦用地确权登记工作模式,解决了农垦用地登记发证的关键问题,理顺了农垦用地登记发证的整体思路,为农垦用地登记发证工作走上快车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