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里夫人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她于1903年与丈夫联袂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11年独享诺贝尔化学奖的荣誉,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双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一个世纪以来,她几乎成了女性献身科学的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但人们对居里夫人的了解颇为片面。许多人把居里夫人当作是个终日与实验室打交道的“工作狂”,一个牺牲了家庭幸福的“女超人”。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0月3日,一位与宫崎骏撞脸的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人数上升到23位,日本迎来了诺贝尔奖的丰收期。当日本民众为此欢欣雀跃时,一部分学者却在冷静地分析获奖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一位名叫小川真理子的年轻学者就提出了日本女性为何至今无缘诺贝尔奖的疑问。在她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女性获奖——  相似文献   

3.
1990年,太阳系一颗新发现的编号2752的小行星,正式被命名为“吴健雄星”。 按照国际惯例,经过探测、发现、研究而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新星,发现者有权为它命名。早期人们多以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或国家、城市称之,要不就是科学界已逝的伟人,如张衡、牛顿、爱因斯坦等。 然而吴健雄以她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赢得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推崇而获命名。她是少数在有生之年获得这种殊荣的科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获得者莱纳斯·鲍林王黎晨编译莱纳斯·鲍林(1901-1994)莱纳斯·鲍林(LinusPauling)1994年8月19日在加利福尼亚大瑟尔自己的家中因患前列腺癌辞世。他无党无派,既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人道主义者,具有超人的才智和魅力,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95-96
10月4~11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陆续举行。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体外授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6.
1991年,当1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手持带有他们姓名的牌子聚集在诺贝尔名字的首写字母“N”四周时,其他与会者远远离开。这时,摄影师举起摄影机拍下了这个历史性的画面。为庆祝诺贝尔奖创办90周年,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穿上他们大学时期的长袍。他们当中有两名妇女。一位是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81岁高龄的英国人多萝西·克劳福德·霍奇金,她身穿金褐色的长袍,格外引人注  相似文献   

7.
1986年4月14日,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博瓦尔因患肺水肿医治无效,在巴黎科尚医院逝世,享年78岁。博瓦尔女士一生致力于妇女争取独立自主的运动,“人不要生为女人,要成为女人”就是她1949年写在《第二的性》开头的一句名言。她同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结为伉俪,历时半个世纪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给全世界争取独立自主的妇女们以极大的影响。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去世后,博瓦尔以自己的日记为基础撰写的《离别的仪式》,于1981年问世。在书中,她以冷静、细腻而又饱含爱情的笔触描述了丈夫最后十年的活动。发表这部作品后,她几乎不再动笔,而一心投身于提高妇女地位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法国当代喜剧《居里夫妇》1999年4月16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与观众见面的多半年来,这出戏已进行了三轮四十场演出。以喜剧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的居里夫妇的形象,不仅在该剧中引起了中国普通观众的兴趣,同时,在知识界。戏剧评论界也备受关注。《居里夫妇》原名《舒兹先生的勋章》,是法国作家让·诺埃尔·芬维克创作的。芬维克大学时学习现代文学,后当过记者,做过广告设计,也写咖啡喜剧,并为法国著名独角喜剧演员Coluche导演喜剧小品,1988年成为专业作家《居里夫妇》989年9月首演于巴黎的马居罕剧院,1990年获得…  相似文献   

9.
李凤 《世界文化》2012,(10):22-25
娜塔丽·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1900-1999),是当代法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法国权威杂志《文学杂志》第500期法国女小说家专刊上,萨洛特占有一席之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她排在杜拉斯之前。萨洛特不像杜拉斯那样是媒体追逐的对象。法国评论家称娜塔丽·萨洛特是“当代法国文学界的居里夫人”,她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园地,用毕生的精力寻找合适的词语来界定我们这个未知世界。萨洛特为我们描绘了我们每个人曾经预感过的,同时又是从来没有人系统表达过的心理活动。她在写作风格上大胆创新,无论是在小说创作还是小说理论方面,萨洛特都理所当然地是“新小说”的先驱。  相似文献   

10.
海里埃塔·拉克丝:缔造“永生”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过去几十年里,她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包括疫苗、药物、原子弹和太空探索等领域的研究,她在医学和生物学上的贡献价值数十亿美元。但在女科学家名录上找不到她,相关研究论文也没有她的署名,更多时候她只用化名"海拉"(Hela)出现。是的,作为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工具的"海拉细胞",就来自这位女士所患子宫颈癌取下的组织样本。当她离世后,其癌细胞却在实验室里不断分裂、生长,直至今天仍在继续,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例可以无限复制的"永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女作家,也是当今英国文学界的一棵不老松。她在-10.年因写作《金色笔记》而蜚声文学界,直到成为一名威震文坛的宿将。如今,她虽2+高龄,荣誉等身,仍然神采奕奕,笔耕不辍。作为当今最丰产的英国小说家,莱辛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世纪的焦点问题。她的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小说、话剧、诗歌、散文、传记和其他纪实文学体裁。这位出生在伊朗的当代英国女作家自幼随父母四处漂泊, ,岁那年去了非洲的津巴布韦。她的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直到-131 年经过两次婚姻的挫折后才回到伦敦定居,从此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她的早期作品基本上取材于她在非洲的经历。莱辛早年投身政治运动,因而她的创作观可以说是与她的政治信仰紧密相关的。她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就应代表他所归属的、所负责任的、本人又无法倾诉的人们去说话。”显然,莱辛想要用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向读者传达“一种人性,一种人民的爱”。随着《金色笔记》的问世,莱辛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小说因其对女性独立意识及困境的率真描写而成为一本女性主义的必读书,因而常常被誉为法国女...  相似文献   

12.
最近,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女画家刘秀鸣为出席“2001北京新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的开幕式专程来到北京。这是她继1998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之后,新世纪的第一年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艺术展览。刘秀鸣非常看重这一类在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展览,因为参观展览的人中有自己的师长和亲朋好友。她特别愿意听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说三道四;希望他们为自己在艺术上的进步指点迷津。而她因此所获得的则是一个“以画会友”的宝贵机会。“会友”在她来看,也许比展览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最渴望的莫过于能够与国人、亲人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诺拉·罗伯兹没有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若诺贝尔文学奖增设文学创收奖,那么她必定为首选,因为她是世界上惟一通过创作而获得如此高收益的人。这位54岁的女小说家,在过去的20年中,创作并出版了790万字,157本书,其中116本被评为畅销书。2003年,她的小说卖掉5000万册,2004年的销售业绩不比2003年逊色。谈及创作,诺拉用一种爱斯基摩人的口吻说:“我不相信灵感,我是从修女那儿接受的教育,她们只是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加坚韧”。  相似文献   

14.
正黑洞研究首次得到诺奖肯定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1931—)、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1952—)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1965—)因为发现了宇宙中最奇异的现象之一——黑洞,共同分享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特别之年,物理学用科学照亮"黑暗"。为了向这三位获奖者致敬,斯德哥尔摩把外太空的影像投射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外墙上。2020年12月5日—13日举办的这场光影秀将艺术与科技有机融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庆祝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5.
贝蒂·戴维丝已离我们而去,她已去往何方?但无可置疑的是她已永远退出了影坛。这是一幅动人的场面。她已因癌症而病入膏肓,却倾其最后的一点精力,从洛杉矶飞行6000英里,到西班牙的圣塞瓦斯蒂安去参加一个电影节,人们将为她举行颁奖仪式,她决定亲自去领奖。她渴望最后一次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渴望最后一次感受人们因对她狂热的崇拜而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要走出家门,去沐浴在荣誉的光辉之中。她终于做到了。记者们蜂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尤瑟纳,这位第一个当选为法兰西学院女院士的作家兼古典学者,于1987年12月在缅因州东北港她的家中谢世,享年84岁。尤瑟纳小姐是用她的母语法语写作的一位多才多艺的闻名于世的女文学家。英语读者们最熟悉的是她的小说,尤其是她195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亚得里安回忆录》。她的其它作品包括随笔、回忆录  相似文献   

17.
1933年,伊凡·亚历克赛耶维奇·布宁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擅长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写得也很出色。他的作品以描写帝俄时代贵族庄园的衰败,农村艰困的生活而广为人知。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冬苹果》、《兄弟》、《旧金山来的绅士》,中篇小说《乡村》、《苏霍多尔》等。1870年10月,布宁诞生于俄罗斯南部沃罗涅什的贵族家庭。作为一位知名作家,特别是193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仅在他侨居的西方,而且在前苏联他都是名闻遐迩的顶级人物,但是他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却坎坷、浪漫而颇有传奇色彩。布宁15岁时狂热地爱上了…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记忆不会随着我们的离去而灰飞烟灭,那又将怎样?科学家们在努力尝试着让记忆成为永恒。我的奶奶,朋友们都叫她博比,是一个农民的妻子。她一生坎坷,经历过"二战"的洗礼,但动荡的生活并没有迫使乐观、坚强的她放弃自己天然的喜好——奶奶把她生命中认为有意义的物件全部都保留了下来。一封封发黄的信笺,一张张便签和清单;那些破毯子和旧衬衫总能在她  相似文献   

19.
黄璐: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学生。1982年出生,中学期间在省、市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多次被评为十佳歌手,文艺标兵。2000年始学声乐,启蒙老师瞿文广。2001年师从安徽省师范大学刘志霞教授,同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师从中央歌剧院女中音歌唱家刘珊;曾多次参加军队组织的各类演出,广受好评。2003年11月,荣获全国新人新作歌手大赛美声专业组三等奖。音乐在她的脉搏里旋律是她奔涌的血液她用生命歌唱将自己凝固成音符即使她沉默无语你也能听到她内心轰鸣的交响——澎湃而热烈  这是一个因音乐而单纯的女孩纯朴中透出几分风趣,几许幽默她的目光犹…  相似文献   

20.
傅益瑶是当代著名旅日女画家。她生于1947年,为现代国画巨匠傅抱石之女,自幼受父亲影响,遵父命而专攻中国文学。1979年底东渡扶桑求学,1981年4月考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获硕士学位;1983年入东京艺术大学平山郁夫研究室。在日期间,她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与日本画技法有机糅合,超脱原有,独立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