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逾越节前夕,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坐下来一起用餐。桌旁一共坐着13个人,以后发生的事证明: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聚餐了。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很烦恼,他对使徒们说,他们当中有人将要出卖他。耶稣没有说出这个将要出卖他的人就是犹大,使徒们也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2.
孔艳 《世界文化》2023,(3):27-31
<正>在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中,基督教思想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耶稣受难记》表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临刑前十二个小时中所受的磨难与挣扎,展现了耶稣非同一般的博爱与容忍。《勇敢的心》和《启示录》则以耶稣为原型,展现那些具有耶稣般情怀的英雄如何受难、赎罪和启迪民众。在电影《钢锯岭》中,他将基督教“信”“望”“爱”的思想“不合时宜”地搬进了现代战场,试图以此来驱散暴力给战争双方的心灵带来的阴霾。  相似文献   

3.
马月兰 《世界文化》2013,(12):22-24
提香威契里奥(TizianoVecellio,1482—1576)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艺术家。其绘画《基督与法利赛人》(又名《纳税钱》)创作于1516—1518年。据记载,该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乔托《犹大之吻》壁画的启迪,情节来自《新约马太福音》第22章耶稣与法利赛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圣经》作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文本,曾经为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作动力。19世纪之前的欧洲美术史上甚至形成一个传统,即绝大多数画家会涉猎《圣经》内容,并借重圣经画创作跻身于主流画家行列。文艺复兴前后,这种时髦尤为明显。耶稣及其十二位使徒"最后的晚餐",堪称圣经画廊的主题画群。不同画家笔下,餐桌上的戏台,场面和风格纷呈。一、喧宾夺主的场景设计文艺复兴先驱之一乔托(Giotto,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他作的《最后的晚餐》沿袭中世纪静态、  相似文献   

5.
正《圣经》"福音书"里记载的女性人物不多,按照地位和重要性,第一位是圣灵感孕、生育耶稣、见证耶稣受难承受煎熬的"圣母"马利亚,第二位是在约旦河给耶稣施洗的约翰的母亲以利沙伯,第三位应该是耶稣的女追随者抹大拉的马利亚。《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复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她去告诉那向来跟随耶稣的人,那时他们正哀恸  相似文献   

6.
正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龙生九子各不同。《圣经·旧约》里刻画了性格不同、"职业"有别、命运迥异的该隐、亚伯兄弟和双胞胎以扫、雅各兄弟;在《新约》福音故事中,则有马大和马利亚这对姐妹花,她俩身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体现出灵魂追求与肉体需求的层次不同。圣经中耶稣向马大和马利亚两姐妹传道的故事(《路加福音》10章38—42节)展现了这对姐妹截然不同的形象——关注神圣教诲的马利亚与投身世俗事务的马  相似文献   

7.
耶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代彭康提起耶稣,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被西方人尊为“圣人”。《圣经·新约》中称他为“拉比”。“拉比”是希伯来语音译为“夫子”,是对教师的尊称。耶稣本人并无著述传世,他的言行记录于使徒的一些著作,特别集中反映在《新约》...  相似文献   

8.
正法国文豪雨果曾说:"正如整个大海都是盐一样,整本圣经都是诗。"其实何止是诗,它还是精美的人物画廊。漫步西方美术史,取材于圣经故事的作品可谓异彩纷呈,其中人物画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单人图,偏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笔触细腻,如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打碎十诫石板的摩西》;一类是双人图或聚焦于两人,展现彼此的关系,表达特定的主题,如意大利画家提香的油画《该隐与亚伯》;第三类是群像图,通过描摹场面,叙述某个重要情节,如意大利画家乔托的名作《犹大之吻》。  相似文献   

9.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以基督教传说中的一个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幅壁画。这个宗教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基督的门徒之一犹大向当时的统治者、反对基督在犹太贫民中传教的罗马当局告密,出卖了他的老师。基督后来知道了这件事,他心里明白,自己很快就要被捕。于是,在一次晚餐上,他向他的十二门徒告别,并悲愤地说:“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从画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在基督的左边,年轻的腓力从座位上跳起来带着疑问  相似文献   

10.
编者 《世界文化》2002,(3):46-46
李红松同学:你好对于来信所提本刊2001年第1期《耶路撤冷的“哭墙”与“苦路”》一文中的“犹大王国”,是否是(犹太的)误写,希望给以说明。现结合有关史料简要回复如下,供参考。一、关于“犹大”犹大是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名:公元前13世纪(约前1250年),希伯来人(古以色列人)进入了巴勒斯  相似文献   

11.
温故而知新     
我国古代的辩证和谐观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春秋时期,文化思想上有两个相对的概念:“和”与“同”。晏子曾用君臣的关系来说明“和”的真实含义,同时又批评梁丘据就“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为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同”是单一,否定事物的多样性;“同”是盲从,否定人的独立思考。与此不同,孔子主张“和”,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事物的丰富性;“和”又是独立思考,表现了人的智慧。因此,…  相似文献   

12.
据《圣经·旧约》记载:古希伯来统一王国的第3代王所罗门在位期间(公元前977~937年),在耶路撒冷修建了一座宏伟的耶和华圣殿(简称圣殿),作为犹太教宗教活动中心。所罗门死后不久,统一王国分裂为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北方的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人灭亡了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被巴比伦所灭。犹大王国境内的耶路撒冷落于巴比伦人之手,圣殿为大火所焚。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巴比伦,统治了巴勒斯坦地区,波斯统治者对犹太民族实行了较为宽容的政策,允许被虏至巴比伦的犹太人回国重建圣殿。公元前516年,在耶路…  相似文献   

13.
13之忌     
许多到过欧洲国家的友人告诉我,每当登上那些高楼大厦时,就会发现电梯越过12层便到了14层,偏偏见不到13层的踪影! 后来,参观了闻名世界的达·芬奇绘制的《最后的晚餐》壁画才知晓,耶稣的第13个弟子犹大,为了贪图30块银币而出卖了耶稣,结果耶稣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天国的一次款待阵亡英灵的宴会上,当时有12人在座。  相似文献   

14.
正文字与图像相生相成,历史悠久。《周易·系辞上》有言“河出图,洛出书”,足见“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的搭配与和谐。经书在信仰者心目中是超自然存在的精神容器,文字和书籍自然非常神圣。为表达崇拜和敬仰之情,经书插图者不惜工本,甚至不惜金、银,着力装饰插图,例如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佛经里的“变相”插图,圣经古亚述文手抄本中黄金叶制作的耶稣及其他圣经人物图像,《古兰经》搭配细密画配的经字画。人类对神圣文本  相似文献   

15.
耶稣基督 (公元前6年?—公元30年) (a)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为什么离弃我? 《马可福音》第15章第34节 (b)父亲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的手中。《路加福音》第23章第46节 (c)成了! 《约翰福音》第19章第30节耶稣基督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他的追随者们把他看作上帝儿子的化身。大约35岁的时候,他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卡尔瓦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被处死的确切日期不详,公元6世纪年表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17,(1)
正在西方文化史中,女巫骑着扫帚飞来飞去是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中指出:"(在欧洲)人们总是认为巫妖们骑在扫帚或其他轻便工具上来往于天空。"安徒生童话《守塔人奥勒》中说:"女巫骑着扫帚的传说是大家都知道的,那讲的是仲夏夜,去的地方是布洛克斯毕耶尔。"在意大利,孩子们相信1月6日主显节(纪念耶稣的节日)收到的礼物,是仁慈的丑巫婆贝芬娜骑在扫帚柄  相似文献   

17.
<正>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这段话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之口(1475-1564),在他的眼里,冰冷普通的大理石通透而又富有灵性。通过不断的敲击与雕琢,他把大理石变成骨骼、血脉和肉身,赋予大理石新的灵魂,把囚禁在其中的生命力释放出来。四座"圣殇"雕塑取材于《圣经》中圣母马利亚默悼受难而死的  相似文献   

18.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是神明启示的产物,还是人类想象的结果?有关金犊的传说是真实事件的记载,还是古代的政治宣传?学者们就这些疑问一直在作种种考证。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多刊登在专业期刊上,一般公众根本无法看到。目前,《旧约》学者理查德·埃利奥特·弗里德曼就《圣经》的原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写了一本引起争论的《圣经系何人所著》的书,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该书问世时,原教旨主义者竭力坚持《圣经》上的记载都确有其事。这样一来,从课堂到法庭上,可能会重新引起一场关于《圣经》原作者问题的激烈辩论。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本刊在1986年第2期上曾介绍过他的生平与创作)是一个性格粗率,坚持革新的人,有许多谈论他的为人和艺术的离奇古怪的故事。这里是一个有关他的一幅画的故事,可惜这幅画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弹所毁。这幅画就是作于1592年的《圣马太》,是为罗马教堂所作的圣坛画。当时,一批年轻的罗马画家用一种新的形式作画,因为公众对前一辈艺术家们所作的与凡人迥异的天使以及把人体画得很长的人物画已感到厌倦,而把兴趣转向自然、质朴的绘画。卡拉瓦乔的《圣马太》不但画得自然,而且还自然得有些超过观众所能接受的程度。牧师们拒绝这幅画,因此卡拉瓦乔只好另画一幅,而最初创作的那一幅,即我们在本期封二上所见的,为一位罗马艺术收藏家所收购,这位收藏家十分欣赏卡拉瓦乔的艺术而不计较他如何刻画和表现《圣经》中的人物。圣马太在成为耶稣的门  相似文献   

20.
应读者的要求,本刊从本期起增设世界文化史讲座,以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每期一讲,自成段落。材料依次译自范隆的《人类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亨德里克·威廉·范隆(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为美国历史学家、传记作者、新闻工作者和讲师,曾以《人类的故事》(1921)一书于1922年荣获纽伯里奖章(Newbery medal)。他还写过许多儿童读物并为这些读物作插图,这些读物也很受成年人的欢迎,其中包括《船》(1935);《古人》(1920);《圣经的故事》(1923);《宽容》(1925);《美洲》(1927);《范隆地理》(1932);《艺术史话》(1937);《范隆生物》(1942)以及《托马斯·杰斐逊》(1943)。 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范隆在俄国任新闻记者,在1906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欧洲各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美国和荷兰写稿并广播。范隆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于二十岁时到美国。他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