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事物显示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新闻报道中的“动”,既体现记者的思维是否活跃、敏捷,也反映记者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具有穿透力,同时也反映新闻媒体是否能够牵动读者、链接杜会、影响受众,以及新闻报道、媒体版面是否群活、可读、吸引人、因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每年报道“两会”的激战中,追求“互动’理念,采用‘互动’、“联动”的方法,充分、全面地报道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生动、形象地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互动”,体…  相似文献   

2.
年年报道“两会”,岁岁各有千秋。今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对北京市“两会”和全国“两会”的报道,与往年最大不同在于: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主体开展各项宣传,充分反映了代表、委员的心声,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深入了一步、这不仅提高了“两会”的声望,让人感到“两会”开得很有生气,很务实,而且增强了读者对报纸的信任,使人觉得可读性、吸引力都很强。  相似文献   

3.
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各级党报的规定动作,也是一年报道的重大战役之一。如何让“两会”报道更可读、可亲、可感,对读者更具有亲和力,是一个值得努力探索的课题。我们认为,除了在内容上做到准确、及时、全面,更加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外,在报道形式上,注重与读者、代表委员和网民的互动,是增强“两会”报道亲和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有人感叹两会报道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难在报纸同质化严重,难在如何出新。作为一家地方都市类媒体,鲁中晨报今年的两会报道如何做出味道,怎样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我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逆潮而动。在众多竞争对手纷纷跑步进京的同时,我们经过反复论证、研究,最终决定将全国两会“搬”到家门口,让我们的读者和编辑记者一起报道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5.
《新闻通讯》2014,(4):9-13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为实现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大步创新,首次整合旗下所有媒体,组成一个阵容强大的全媒体报道矩阵,前后方紧密联动,对两会报道首次进行了“全媒体联动、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并以“全集团保障”实现了“全过程精彩”。会后,综合全媒体矩阵的各报发行量、网站点击率、手机报订户数以及客户端、微博微信等,读者、粉丝、用户数合计超过1000万!大大提升了两会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河北电台今年的全国“两会”和省“两会”报道,在“规定动作无遗漏、程序报道零差错”基础上,拓展报道范围,创新报道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协调十几家电台联动,聚焦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跨省采访省内外代表、委员190多人;围绕两会审议讨论重点、百姓关注热点,推出了《兴省方略》、《基层心声》等几个各具特色的栏目。受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的表扬:省人大、省政协对我台的报道致信感谢;兄弟媒体记者说,河北电台的两会报道“站位高,很有创意”;许多听众反映,两会报道“可听性更强了”。 对今年的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报道,各级领导重视,听众瞩目。如何进一步搞好“两会”报道?会前,杨兴盛台长在两会报道组织动员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把握基调,发挥优势,探索创新,提高质量;并在会议期间,亲临一线谋划指挥。副台长魏雁志、党总支书记刘晓雪等相关领导也到会指导。 今年河北电台“两会”报道进行了哪些探索?为搞好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提供了哪些借鉴?参加“两会”报道的部分人员从不同视角写出了各自的感悟。下面摘发几篇文章,以引发大家对今后“两会”和其它新闻报道的更多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地方“两会”报道如何出彩,是很多媒体一直探索求解的难题。 全国“两会”,高官云集,精英群聚,人才荟萃,再加全国人大独特的立法职能,新闻报道自然夺人耳目。与此不同,地方“两会”程序色彩重于新闻看点,读者、观众对“两会”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不高。笔者在近三年的山东省“两会”报道中,着力寻找新闻点,在报道的新与巧上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8.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两会的开放度透明度越来越大,报道越来越充分,尤其对于晚报都市报来说,由于报道的“规定性”比较少,对两会报道基本上可以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对新闻价值判断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这为评论的选题和写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正是基于此,晚报的两会报道计划突出了评论的作用,事实证明,评论在两会报道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更加完善了两会报道的信息结构,也为今后评论的编辑和写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0.
杨荣 《军事记者》2002,(7):29-30
和平时期,战场硝烟散尽。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商场“战火纷飞”,成为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热点”。作为军队报纸唱主角的军事训练报道,其在军外读者(少部分军事爱好者除外)乃至不少的军内读者中都不十分受关注,因为它与读者关注的“热点”相距甚远。笔者作为一名负责军事训练报道的编辑和记者,一直在思索和探索,和平时期军事报道与读者兴趣的“共振点”有哪些?找到了这些“共振点”,也就弄清了和平时期军事训练活动的素材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是读者关注的,哪些是读者不关心的?避免就事论事,努力揭示训练活动的意义,总结规…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对读者都是一场新闻的盛宴。在今年的两会新闻大战中,《羊城晚报》秉承关注民生的一贯特色,从民生视角追击、解读这场盛世盛会,为读者“烹调”出了一顿别具一格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12.
王楠  余睿 《新闻记者》2005,(5):17-19
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然而,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表明,33%的受众担心“报道没有好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两会’内容没有通过好的形式介绍出去”;其次是担心“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占29%。可见,“两会”报道的可读性还有待加强,需要从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的深度、广度等方面加以努力,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报纸争取到更多的读者,同时实现媒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这场战役性报道中开展了竞争合作,强化了多媒体间的互动,形成强大报道声势,把“两会”报道做得更加充实生动、更具吸引力,逐步改变了人们“两会报道内容太枯燥、形式太单一”的看法,培养了人们通过观看“两会”新闻关注国家政治大事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点击传媒     
《新闻天地》2007,(11):47-48
会内会外联动立体报道十七大;多方“互动”提升报道影响力;推进文化报道 提升报道品位;传播知识 服务读者  相似文献   

15.
王墀  李科 《青年记者》2007,(6):14-15
“两会报道难,难于上青天。”很多同仁喜欢这样总结“两会”报道。难在哪里?难在突破,难在创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两会”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焦点,而 今年的“两会”报道和往年相比又有所不同,那就是网络媒体的大量介入。大部分传统媒体都在自己开办的网站上推出了“两会”专题;政府网站,人大、政协、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网站也各自推出各具特色的“两会”相关专题;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如新浪、雅虎中文、搜狐和网易,也从各合作媒体中收集“两会”新闻,提供专题讨论和读者信箱,对“两会”倾注了极大热情。 这种情况在去年国庆50周年和澳门回归等重大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可是无论从参加者的数量、规模或从网络媒体为此所花的心…  相似文献   

17.
韦名 《新闻三昧》2003,(8):31-31
笔者曾几度参加省级“两会”报道,并多次受省人大、省政协表扬。下面,笔者就地方工人报如何参与“两会”报道谈几点体会。善于取舍。地方工人报,由于受人力和版面等的影响,在宣传力度和报道的数量上无疑与地方日报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工人报记者要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有所取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000年《南方工报》的“两会”的人大报道只发稿6篇。这6篇报道没有一篇是会议消息,也没报道人代会开幕闭幕,只选择了国企改革、职工、  相似文献   

18.
二维码、WAP、彩信、短信……在刚刚结束的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除了采用传统媒体手段进行详细报道以外,还将这些新媒体手段运用到了“两会”报道中,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两会”24小时滚动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两会”新网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呈现出多媒体、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模式等特点。尤其是网络媒体站到第一线与传统媒体“并肩作战”,并与传统媒体展开竞争与合作,开创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模式,成为今年“两会”报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亦创新出多种报道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前方形势多变、信息海量,这就需要后方有强大的处理、决策团队,将前方和后方力量凝聚在一起。武汉晚报前后方联动、多部门参战、由编辑主导的重大战役性报道机制.多次显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受到记者、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