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2.
初,以“初”宇起笔。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交代人物及其关系。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说明姜氏“恶”庄公的原因。一个“遂”字。写出“恶”的无理。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妇人昏聩,偏爱幼子,从此种下祸根。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谋立储君不成,又为段索取地盘。母子进一步交恶。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是9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的角度,着重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指正各自写作的障碍,以引导当代诗歌写作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争是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教育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只是重复了哲学的工作,而没有真正意识到这场讨论的根本意义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讨论,其本质是一种基于理论与实践承担主体的价值诉求和价值期望的辩护方式。因而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其关系究竟如何,而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究竟应该“何为”。  相似文献   

5.
说"靠谱"     
如今“靠谱”一词成了媒体和网络爱好者的新宠。《今晚》的主持人高博、《挑战主持人》的嘉宾主持人张绍刚就很偏爱这个词,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您会找到相关网页约1,980,000篇,下面是笔者随手摘录的标题:  相似文献   

6.
“京”“海”之争并非严格的派别论争,只是一场由沈从发难、此后也主要是他一人代表“京派”,与在上海的非“海派”作家之间围绕何谓“海派”、“京派”的讨论,表明双方在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政治与学关系方面潜隐着分歧,且在论争的两次余波中更趋明朗。李初梨的“宏论”发自肺腑,公允全面,是对“京”“海”之争、“反差不多”论争甚至30年代左翼学与自由主义学论争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文”“质”之争原因的阐述.对其派别和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理”与“欲”是我国传统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理欲之争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之始终。剖析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围绕理欲之争所展开的理论探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代晓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3):101-105
护国战争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西南护国军等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在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的法律依据上产生了重大政治纷争:前者主张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继任”;后者则依《中华民国约法》主张“代行”。这场“新旧约法”之争沸沸扬扬,持续了将近一月之久,参与其间的各方政治势力的主张和利益取向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邵南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2):107-109,137
现阶段居家养老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因而就要分析当前影响居家瞻养难度增加的几个因素,并改善居家瞻养质量.建立现代居家养老的新形式——“亲情社区”。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向”字短语在“把”字句中的位置,把嵌入“向”字短语的“把”字句分为三小类: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前;I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的后面、动词之前;III式,“向”字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本文考察在与“向”字短语同现的“把”字句中,“向”字短语对“把”字短语的制约作用,探讨“向”字短语与“把”字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词汇语用及两种语用充实的分析,探讨了英语"Blue Moon"的直译汉名"蓝月亮"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感悟,并联想到"Blue"的种种巧妙用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拓展和加深对"蓝"颜色词的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中国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讹”,常受人指责。在分析和比较创造性叛逆和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相似文献   

16.
孙明霞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2):50-52,65
《长生殿》“李杨情缘”之变,与其说是王朝变乱,反射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如说是作者用情感的直觉,打开了人生意识之门,在人生时空中积极探索人生的意蕴,使作品对人生况味、人生哲学有着跨时代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公平的本意是“合情合理、不偏袒”,是公正与平等的有机结合,且重心在公正,是一种“应该如此”的价值判断,具有永恒与普世的价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仅仅将“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视同为公平,并由此出发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存在难以克服的硬伤:忽略了公平中的公正要求,与公众日常生活中“合情合理、不偏袒”的公平观不兼容,极易引发种种悖论,误导价值观的混乱。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取而代之以“维护与实现公平(正义)”,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19.
《野草》世界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复杂的对立关系,在这一对立关系里表达出作者对于"他者"世界某种深刻的矛盾态度,本文细致分析这一"他者"世界的内涵,借以明晰作者创作的内心律动与倾向。  相似文献   

20.
文本阅读先于阅读教学。教师的文本阅读包括两个层面:"裸文"阅读与课文阅读。"裸文"阅读是教师分别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课文阅读则是教师与编者、以学生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由"裸文"到课文的阅读是一个由放到收、深入浅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