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要实现邓小平理论进课堂 ,教师必须学好邓小平理论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教学方法也应有所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要提高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突出其理论性.准确选择讲授角度,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多层次的揭示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一、要切实抓好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青年学生的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一代当作党、团组织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4.
为了帮助学生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进头脑”的目的。必须坚持“三个结合”。1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我们在搞好第一课堂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同时 ,还成立了邓小平理论课外学习小组、学生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和家长学校 ,并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且收效显著的活动 ,如组织学生观看《邓小平》、《国庆五十周年庆典》等影视文献片 ,举办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 ,开展邓小平理论知识竞赛活动 ,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墙报、橱窗、广播等刊登或播报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心得体会 ,针对不…  相似文献   

5.
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是学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本文 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历史教学的任务三方面论述历史课 渗透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概括历史课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基 本内容,并就如何提高教育的实效提出笔者的看法:渗透的自然性、针对性、 多样性和现实性。最后指出历史课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理论学习。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把邓小平理论引进课堂,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引进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使邓小平理论入学生之脑。为达此目的,必须先解决邓小平理论入教师之脑的问题。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者。在教学中,把邓小平理论引进课堂,入学生之脑,这些工作都必须依靠教师去完成。教师有没有主动性,能否比较系统地、完整准确地掌握了“特色理论”,解决了入脑问题,是把邓小平理论引进课堂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是学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本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历史教学的任务三方面论述历史课渗透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必性,高度概括历史课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就如何提高教育的实效提出笔的看法:渗透的自然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现实性。最后指出历史课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理论学习。  相似文献   

8.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邓小平理论概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为了充分发挥《邓小平理论概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邓小平理论概论》的重要教学目标。2.挖掘《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创造性内涵,弘扬邓小平个人的优秀品质。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少年 ,让邓小平理论“进教材 ,进课堂 ,进学生头脑”。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 ,我想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落实“三进”谈几点初浅的认识和体会。一、教师应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 ,着重把握邓小平理论与新教材的结合点 ,让邓小平理论进教材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重要课程 ,这门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重点中学的学生,信息量丰富,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对一些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只有系统用邓小平理论来作解,才能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所以有必要对全体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中学邓小平理论教学必须定位在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上。实践证明,了解邓小平光辉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有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了解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有利于高中生把握中国发展趋势及自己的责任;明确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有利于高中生历史的发展的看待马克思主义。而这些教学内容,一方面与高中生的接受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教育平等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使广大学子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平等竞争,此外他还特别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关于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邓小平十分关注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标准,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新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关于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邓小平提出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特别强调要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学习、掌握、运用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邓小平理论,如同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样,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实事求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两课”教学应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而其中教学目标的决策尤为关键。目标决策应考虑当前“两课”教学面临的新情况;考虑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考虑整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选择;正确理解教学评价理论;掌握科学的目标陈述方法,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全方位外交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同志及时把握住有利的历史时机,确定了全方位外交思想的内涵、内容、特点,在新世纪,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尽管较为严峻,但是,只要我们以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为指针,从实际情况出发,就一定能够开拓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尤其是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观紧密联系的。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考察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尤其是毛泽东对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0,14(1):16-18,,27,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基主要内容,一是拨乱反正,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段的一部分”,为知识分子的阶段属性科学定位;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知识分子在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让知识分子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简介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到毛泽东、邓小平划时代的伟大贡献,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理,指出以往无产阶级革命是这样,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这样。在这基础上,突出论述邓小平同志全面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通过什么途径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小平同志最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国际政治伦理追求国际政治的向善之道,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中所蕴涵的“和”性伦理.责任伦理、正义伦理是国际政治关系不断走向和谐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认真梳理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当然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还应该对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进行延伸思考,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世界的真正构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中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思想的发展,精辟地概括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革命性作用。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科技水平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相比,仍是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大制约因素。因此,邓小平指出,我国科技要赶上世界科技水平,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增强科技实力。  相似文献   

20.
50年前,邓小平针对毛泽东思想被教条化、庸俗化的倾向,提出要"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强调不能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由此可见,能否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不仅关系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评价问题,更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