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已和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广播节目中,音乐占去了播出时段的80%。在广播节目中有配乐诗歌、配乐散文、配乐故事、配乐通讯等,而在这众多的配乐形式中,广播剧的配乐可以说集各种广播配乐技巧之大成,是最全面、最复杂、最有代表性的,因而有必要专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与电视相比,广播虽然能给人更广阔的遐想空间,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如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所以,一位“老广播”曾经说过:“广播就是用语言和音乐为受众搭建的一座充满想象的平台。”由此可见,广播需要精美的语言和相得益彰的音乐来丰富节目内容,甚至可以说:广播永远离不开音乐。广播节目中的配乐可以看作是广播与音乐两门学科中的“交叉学科”。在近百年的节目制作与播出实践中,广播配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电波声中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广播配乐既有一般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与共同性,又受广播节目具…  相似文献   

3.
广播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广播文化正在形成、发展。广播突出的特点是声音。由声音而带来了自己的优势——传播快、范围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广播除语言外,还有音乐和音响。音乐在文艺节目中是大量的,在新闻、专题性节目中也经常使用,如配乐节目、节目间奏等。音乐本是一门古老的声音艺术。如果音乐运用到广播中,应该叫广播音乐。“广播音乐”有音乐艺术的结合,但又不是生硬的拼凑和填充,它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可循。一般地讲,广播音乐是一个总概念,它包括了从广播中播放出来的一切音乐。广播音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整的器乐、声乐作品。这些作品要通过广播这一独特的传播形式来播放,这就有别于舞台演出。这一类包括音乐会实况、综合文艺节目和中外音乐名作配以介绍和解说的节目。另一类是广播剧和通讯、散文、小说、诗歌等中的配乐。这种音乐是作为听觉艺术的一个表现手段出现的。这一类的音乐创作、选择与应用,又不同于一般音乐的许多特点和规律。笔者在这里想谈一谈这一类音乐在广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永红 《新闻导刊》2006,(6):33-34,32
随着新闻写作形式的不断创新.有一种新闻不时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尽管它也是以目击形式出现的.但它选择的不是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而是尚未发生的.即“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从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理解.它没有发生似乎并不构成新闻:但如果将“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作为新闻事实.它又确确实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是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何谓新闻的散文味?即以散文笔法写出的新闻所自然流露出的散文风格。蕴含散文味的这类新闻体,既带有新闻原属的个性,又融入散文写作特征。它是新闻与散文的联姻,是两者的强项“化合”。 读过报端时常出现的这类文章,令人感受到它一扫传统新闻的沉重与死板,代之以新文体的自由、活泼与清新。 众所周知,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没有新闻的报纸绝不可称之为新闻纸。人们之所以喜爱阅览报纸,就是因为从它那里天天可以获知新近发生的事件,人们可以独处房中而闻晓身边事乃至天下事。它的简明、利落的风格着实惹人喜爱。 新闻到底有哪些属性?…  相似文献   

6.
广播配乐是音乐与文字的结合,文字是第一性的,配乐人员必须根据文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选择音乐,安排音乐结构。一般来说,配乐可分为这样几种样式: 1、杆式“杆式”配乐就是“一杆子到底”式的配乐,从头至尾,音乐伴随始终。这种样式的配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比较强烈、醇厚、集中,直抒作者的胸臆,情绪较少转移,“时空”不出现明显的转换。这种样式常见于抒情散文或抒情诗。如中央台1989年10月播出的《祖  相似文献   

7.
傅魁文 《新闻界》2000,(6):52-53
何谓新闻的散文风 ?即以散文笔法写出的新闻所自然流露出的散文风格。蕴含散文风的这类新新闻体,既带有新闻原属的个性,又融入散文写作特征。它是新闻与散文的联姻,是两者的强项“化合”。   读过报端常常出现的这类文章,令人感受到它一扫传统新闻的沉重与死板,代之以新文体的自由、活泼与清新。   众所周知,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没有新闻的报纸绝不可称之为新闻纸。新闻的散文风,必须保留新闻的基本属性。   散文一直被称为“文艺的轻骑兵”。它取材广泛,天上地下,古往今来,大到宇宙,小到一枝一叶,均可为涉猎范围。如何挖…  相似文献   

8.
应该说改革开放这几年来,有点散文色彩的新闻确确实实是比前一个时期多了起来,但和实际的需要比起来还很不够。从穆青提出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到现在,新闻写作中的死板、老套、枯燥乏味的形式依然存在。新闻体写作还真存在着“作者不愿写,编辑不愿编,读者不愿看”的“三不”现象。因此,写点散文式的新闻有重新提倡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采编新闻,不但要学会“抢”,而且要学会“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不但要在时间上善于“抢”新闻,以增强时效性;而且要在时机上善于“压”新闻,以增强指导性。只有在最适当的时机发稿,才能体现最大的新闻价值,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因此,有时新闻“压”反而能“升值”。“压”得合适、巧妙,可以一“压”值千“金”。关键要看新闻采编人员有没有预见性和善于不善于利用时机。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5,(Z1)
第一0二期《综艺大观》音乐散文母亲自述声情并茂者,散文之精髓也。散文配乐,固以声感人;究其底蕴,仍在以情夺人心魄。人人有母亲,人人听《母亲自述》,岂有不潸然落泪者乎?儿子说长大就长大了,不用听妈妈唱那些老掉牙的歌谣了.儿子说离开妈妈就离开了,这是真的...  相似文献   

11.
乔鹏 《新闻采编》2007,(1):47-47
国内各地方电视台,基本每台都有一档综合国内外新闻的“综合新闻”,但是,许多观众仍有当地新闻看地方台,国际新闻看中央台的习惯。2006年初,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进行了改组,由原来的纯民生新闻改为综合国内外、视野开阔的综合新闻,《晚间新闻》原来定位是浏览当天大事,深入分析点评有挖掘性的新闻事件。但由于北京电视台一直没有一档综合国内外新闻事件的综合新闻,新闻中心研究后决定,对晚间新闻进行全面改版。改版后,《晚间新闻报道》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收视群,从纯民生新闻改版为兼顾国内外新闻的全新栏目。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的顺利改版,为其他地方台办好综合新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13.
究竟什么是音乐?托尔斯泰曾对这个问题再三研究,结果称它为“感情的速记”。音乐对人体的感情: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毛诗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还说明音乐是人类感情用语言不能表达之后的一种表情方式。所以最善于表达感情的音乐肯定可以在电视片中发挥作用。当画面和语言都无法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内涵和外延时,音乐就可以大显身手了,特别是人为造成一定感情氛围之时,就更是音乐的用武之地了。 而现在搞电视,编导往往忽略甚至忘却了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位置及重要表现力。即使运用配乐也仅仅是视其为必须履行的一种形式,而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同样有着丰富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你若问有些编导:专题为什么要配乐?回答往往是“没有音乐太单调了”,好像音乐就仅仅是凑凑热闹。岂不知音乐还可以使片子更丰满、生动、深层次化。音乐可以是语意的延伸、人物感情的深化,也是感染观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声有色”,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如何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方面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其中收效最好的,是为新闻配乐。 中央电视台对于“片头音乐”十分重视,许多“片头音乐”都很成功。比如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开始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内涵丰富,只有16秒钟的时间,就描绘了一幅美好壮丽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潍河知道,像他这样1988年的新兵,想在新闻和文学界都获得承认,没有作品什么都是白搭,因此无论是顺境中的笑靥,还是逆境中的沮丧,他都不当一回事。潍河是由文学改行写新闻的,写惯了诗歌散文的他面对新闻,曾如狗咬刺猬般束手无策,愣把一个学雷锋典型的通讯写成个既不是诗歌又不是散文的“四不像”,拿到“师傅”靳士考那里,换回个“没味”的评语。潍河脖子一拧,转身跑了200公里路与那个典型呆了一个月。一个月之后,靳士考就在《解放军报》上看到那篇2500多字的通讯《父子兵》。老靳的激将法管了用,便不无得意地嘟回了一句:潍河…  相似文献   

16.
话题新闻.是编者设置特定话题.广泛吸引读者各抒己见的新型新闻形式。它改编者的“一言堂”为编读之间和读者之间平等对话的“群言堂”,适用现代读者既看新闻又评新闻的心理需求,在增强党报的贴近性、可读性.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评论成功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代表网民给小慧的后妈道歉?》(以下简称《道歉》)是一篇署网名“新闻点评第一品牌”的网络评论。“新闻点评第一品牌”只是实名作者吴双建的众多“马甲(网名)”之一。从2005年至今,吴双建以“新闻点评第一品牌”、“无边落寞”、“吴双建”、“吴天平”等实名或网名发表网络评论文章200余篇。《道歉》一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以说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也是对荆楚网多年来积极利用网络评论来引导网络舆论成绩的最好肯定。  相似文献   

19.
向存丹 《新闻传播》2009,(11):80-8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例子+数字+观点”是经济新闻的全部.经过十多年来的调整与改进.情况有所好转.但经济新闻仍然没有摆脱“外行不愿看.内行看不懂”的尴尬境地。如何让经济新闻从半空落到平地.如何让经济新闻既好看又能讲清楚经济理论?笔者认为让经济新闻“见人见事”不失为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秦殿杰 《今传媒》2005,(5):42-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时下中央或省市传媒越来越重视新闻点评的工作了。各地媒体都建立了许多点评的栏目,如《检察日报》的专栏“新闻快评”,《工人日报》的“圈点新闻”,《新华每日电讯》的“及时评论”,都办得很有特色:一是配合新闻,有的放矢;二是一事一评,火力集中;三是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四是专人负责,注重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