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汉以后,司马迁《史记》和"《史记》三家注"对老子其人以及典籍《老子》作者出现了多种说法。原因在于,战国以至秦、汉以后道家学派对老子其人及其思想进行了改造,史家关于老子的记载和注疏反映了这一改造过程。老子真实身份为楚国的老聃(或曰老莱子),其籍贯应为"楚若县厉乡曲仁里人",即今荆门人,1993年冬在湖北荆门发现的竹简《老子》十五篇为《老子》原版,为老聃(老莱子)所著,传世本《老子》为战国李耳所改编。  相似文献   

2.
竹简《老子》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早100余年。文章通过与竹简《老子》共存的其他简文,竹简《老子》的分册分组及其具体内容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所构成的演变关系,以及郭店1号墓的考古学年代几方面,对竹简《老子》的年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竹简《老子》抄定于公元前377年后,约入葬于公元前300年,与帛书传世本《老子》构成了由此及彼的演变关系,反映了《老子》诸版本形成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3.
:侯才所著《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有关竹简《老子》研究的专著 ,作者以最新发现的考古研究成果为据 ,悉心整理和考释竹简《老子》 ,把《老子》一书的最早版本提前到春秋末年 ,这就为我们对道家文化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实物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等典籍,成为考古学上的一件大事。时隔20年即1993年,从荆门郭店1号楚墓中出土了竹简《老子》和另外几种典籍,更是轰动了中外学术界。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崔仁义先生对竹简《老子》进行了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其研究专著。笔者认为该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学术价值。一、准确拼接与排列了竹简《老子》的全部内容。郭店楚简是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为配合打击盗掘古墓的犯罪抢救性发掘的。整理者在包含多种典籍的乱简中,将其拼接排列成竹简《老子(A)》、《老子(B)》、《老子(C)》,并…  相似文献   

5.
从对竹简《老子》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中,可以断定:确有两本《老子》,一为原本,真正的古本;一为扩本,现今通行本;原本《老子》不分上下篇,作者确为老聃;扩本《老子》的扩写者很可能是关尹,不是太史儋;太史儋当为原本《老子》的传抄者。  相似文献   

6.
老子     
《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道经》, 下篇称为《德经》,上下合称《道德经》。但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版本,却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依据出土文物,我们可知当初此书的编排顺序。《老子》一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老子》是一部哲理韵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老子》研究,成为显学。《老子》的流传版本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随着西汉《帛书老子》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的成书有了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和流传期版本的划分。《庄子》把“怀道之士”描绘成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隐君子”。“稷下黄老学派”,把老子之学说成是“君人南面之本”。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老子》成为道教经典。古代研究和注释《老子》,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和养生方面立论。新中国,学术界肯定《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一致认为:《老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气功界说《老子》其实是部气功秘籍,是个巨大的隐喻系统,他们是在破译其“两面语”。国外学者把《老子》视为智慧宝典。  相似文献   

8.
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的竹简《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它是校勘其他传本的重要资料,如帛书本及今传本“绝仁弃义”,简本作“绝伪弃虑”,说明简本《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这些差异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老子思想与儒道思想的关系。因此对简本《老子》进行整理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郭店竹简《老子》的形式和内容与今日所见帛书本及通行本有很大不同,它既非原始的、完整的传本,亦非选本或摘抄本,而是一种较早的经过系统化和逻辑化加工整理而成的传本。它的出土,一方面为我们探讨《老子》形成的早期阶段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另一方面又能促使我们结合流传的多种版本,分析和把握《老子》传本的演变,推动和深化老子思想和道家学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初识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全文五千余字,汉墓出土的《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①中的季子、虖等字词,进行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除了历代繁多的传本外,近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展现了《老子》古本的面貌。笔者在对三种《老子》进行对照阅读的过程中偶有所得,略陈于下。古本的发现使传本中的许多讹误得到纠正。(1)《老子》王弼注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  相似文献   

14.
《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时间可上溯至战国中早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许多异称;《老子》分为"道上德下"两篇形式在史迁之前就已出现,其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归》,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来还出现过多种分章形式。  相似文献   

15.
<正>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的《论语》两部“圣经”并称于世;在世界文化史上,老子的思想与基督一样博大精深,彪炳东西。因此对老子的研究,意义重大。司马迁是最早为老子作传的人,他的《史记·老子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老子生平的重要的基本史料。但是这篇《老子传》仅有四百多字,语焉不详,以致两千多年来聚讼纷纭,且不说对老子其人、其书,就是对老子的出生地,也是众说不一。为弄清老子的生地问题,我们经过两年多  相似文献   

16.
《郭店楚简平议》对《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1998年版 )所列楚简《老子》、《儒书》、《语丛》凡 18篇的字、词、句、篇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 ,《老子》甲、乙是表述道家原创者以道治国、“清静为天下定”思想的两册重要典籍 ,《老子》甲所提出的“道” ,是战国道家“建之以常无有 ,主之以太一”的理论依据 ,是道家本体论的发端。《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为晚出 ,似为关尹子所作 ,当是战国早期的作品。传世本《老子》晚于《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 ,将楚简《老子》甲、乙、丙的内容全部溶入 ,“建之以无常有” ,完成了道家学派的本体论的建设 ,于是便以《老子》著称于世。《语丛》比较复杂且佚简较多 ,在编排篇目时仅据简文内容对简序作了部分调整。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简道家作品三册是传世本《老子》成书之前就存在的有关道家思想的著述。《绝智弃辩》(老子甲 )、《治人事天》(老子乙 )应是春秋道家原创者思想的表述 ,其作者可能分别是老子、老莱子 ,拟或是老子、老莱子的弟子对老子、老莱子思想的表述。《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 ,似为关尹子所作 ,其“大一”理论与《庄子·天下》所记述的关尹“主之以太一”的思想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正初识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全文五千余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胡适称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9.
郭峰刚 《现代语文》2010,(1):136-136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书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道家思想源起之说。称之为《老子》,而不用《道德经》,为的是突出其个性特征,淡化其说教色彩,使学生更易领会《老子》的淳厚与诗意。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中的《解老》和《喻老》篇,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它是我国哲学史上解释《道德经》的第一本论著。在《解老》和《喻老》等篇中,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传统,在解释《道德经》原文的基础上,对老子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