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兰芳     
近来,陈凯歌导演、众明星加盟的贺岁大片《梅兰芳》正在热映,影片讲述了一代伶王梅兰芳的传奇人生。在使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重回人们视线之余,影片本身也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本期将“梅兰芳”作为关键词,为大家解析相关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美国影片《通天塔》以多线索的叙事手段、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对人性的深刻思索与挖掘使观众从单纯意义上的“看”电影向“思考”电影转变。影片深入探索的关于人类交流隔阂的主题也引起人们更深远的思索。本文分析了影片《通天塔》的创作思想和立意,对影片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影片所蕴含的人类交流心灵障碍的深刻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平淡”诗论,高度评价了陶渊明、柳宗元等人诗歌的平淡风格,阐述了“平淡”的审关内涵,并且把平淡与人生境界结合起来,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索。苏轼认为,“平淡”中蕴涵“至味”,而这种“至味”即是淡泊高远的人生趣味与境界,寻常生活中的平淡美。  相似文献   

4.
很抱歉,有一个这么奇怪的题目。但如果把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那么你就会恍然大悟,我想谈的是电影。生活中拥有电影是因为它对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化处理。电影的特质决定了电影剧本在叙事过程中相对于我们的“同时性”。因为大部分影片的叙述都呈现为“现在进行时态”———即使偶尔会加些闪回。而同时电影的世界又是虚构的,所以很多时候电影的确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我们暂时离开真实的“现时”生活,落到那影片中的“同步生活”中去,成为那个时代中的一员,感受那个“世界”的人生百态。例如,在看《魂断蓝桥》《紫日》《苏州河》这些属于大倒…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治学路向的转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一生不断转变治学路向,倾注着对“可爱”与“可信”的双重寻求,以希望解答“人生之问题”。哲学研究使他陷入“可爱”与“可信”的两难;文学研究使他获得短暂的直接慰藉;史学研究,于经史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而其困扰他的“人生之问题”始终未能获得真正的解决。但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中对“可爱”与“可信”的双重寻求及其“困境”,展现了形而上学与实证科学的内在紧张,反映了世界范围内整个近代哲学的两大思潮——非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冲突;触发人们思索:人文学科领域能否将“可爱”与“可信”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因为艺术而相遇,演绎出一段感人的民国往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八吊钱,换来一世情缘。文章读来感人至深,荡气回肠。情义无价,艺无止境!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背后还有个特殊的智囊团,成员多是京城名流,因为酷爱京剧,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创作剧本、联系演出,事无巨细,几乎无所不包。这些人都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梅党”,他们出钱出力,以捧梅为乐,共同把京剧艺术推上了巅峰。  相似文献   

7.
2008年末上映的传记电影《梅兰芳》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梅兰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而且体现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符合主流文化的形态标准,充满道德情怀。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君子人格美、家庭伦理美和民族大义美三个方面,通过对影片的分析解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此类影片的主题以及孔子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又一力作,在秉承其艺术电影的基础上,成功的融合了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因素,通过完整的"三段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具有伟人情怀和凡人情感的梅兰芳这一艺术形象,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影像传播等角度分析影片的深刻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影片《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柔情似水的惊艳形象、人戏两不分的执著痴迷、刻骨铭心的破碎情梦,令人至今记忆犹新;2008年,影片《梅兰芳》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传奇婚恋为题材,公映以来再次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讨论热潮。这越发吸引人们去思考"男旦艺术"这个话题,梅兰芳最擅长旦角,在舞台上演女人,是风情万种的;在舞台下做男人,是儒雅风流的。男旦艺术也如同梅兰芳一样,洗尽铅华,历久弥香。  相似文献   

10.
李贺是中唐时代一位独特的诗人。家世的衰微、时代的局限,身体的赢弱,将他经世治国的理想抱负击个粉碎,所有这些促使他开始对人生、命运、死亡进行思索。他的“鬼诗”寄寓了对现实的厌恶和对理想的探索。在艺术上,“转益多师”,注重人物心灵,朦胧晦暗的意象,以及超常的想象与幻想,形成一种幽峭冷艳、荒诞虚幻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为当时士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并努力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艺术不应仅仅是劳作之后的消遣,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以陈凯歌从《黄土地》到《无极》十部影片为素材,评述了陈凯歌从一个精英意识知识分子到一个大众文化艺术家的转变历程,进而又剖析了这种艺术选择和风格变化的因素:个人的经验;民族文化的积淀;社会的转型、时代文化氛围的改变。并尝试由陈凯歌这一个案展开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电影现状与前景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衡量一部电影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生活真实”能否与艺术真实完美交融,就是观众对艺术家所描绘的生活的肯定态度。“所描绘的生活”契合观众的心理积淀,能产生共鸣,艺术的目的就达到了,艺术作品所生成的“艺术真实”也就实现了,反之亦然。《牛棚》这部影片,从整体的构成质数上分析,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故导致艺术真实的缺席,本人以为这是一次艺术上的遗憾,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艺术航行的起点:从《牛棚》的艺术失败中寻找实现“艺术真实”的可操作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5.
以制胜巫术征服自然的浪漫幻想--"煮海宝"故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煮海宝”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个特殊的故事类型。故事负载着我国民众古老的巫术观念以及希冀战胜人间各种灾祸的超自然想象。其艺术构思反映着我国民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矛盾、人与社会的关系与矛盾的双重思考。故事中的幻想,寄托着历代社会民众对美好人生的祈盼,也是他们对世俗社会种种不平的一种假托式抗争。人与自然的斗争和人与社会的抗争是“煮海”故事生成与流变的生活根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萧红《无题》的分析,揭示萧红艺术追求的高境界,突出在经历了“灵魂”而后达到“本能”的状态下创作的一系列要求:首先是创作的心理准备,其次为创作的风格与内容,再次是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思索的时间”,也即心理时间距离。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18.
霍建起是第五代导演中的另类,他的影片内容大多是选取了比较浪漫温情的社会题材,在他的影片中充满了对社会的道德使命感和对人生的凝重思索,浪漫唯美是他影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伤感情调的词与感伤情调的词因作者的性格特点而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倾向,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伤感之词重在“伤”,是现实情感的直接感性的流露,率直真切、往而不复的情感宣泄形式使这类词作具有“痴语”动人之美;感伤之词重在“感”,是现实情事经过作者理性的思索后的巧妙安排,因而这类词在圆融而节制的情感表述中透露出深悟人生的含蓄明净之美。  相似文献   

20.
从修辞论的角度重读影片《英雄》,可以发现张艺谋艺术追求上的一个明显的转变:即从“变叙事”、和“寓言体”向“大叙事”和。象征体”的回归.而引发这一转变的动因,则是当代意识形态的现代性焦虑。这是一种处于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影片运用艺术的手法为缝合这一心理缝隙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修辞方案,但依然还是露出了力不从心的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