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次,我去天津大理道看望李霁野先生(1904年~1997年),在闲聊当中又自然谈起鲁迅来。我说,鲁迅去世后,他的亲友、学生们都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其中不乏具有一定深度的佳作,但却少了一本由最接近的人写的鲁迅谈话录。这种谈话录把鲁迅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包括饮食起居、喜怒哀乐,甚至一些生活琐事如实记录下来,这对深入认知和研究鲁迅的思想、性格与为人都大有用处。李先生对此也有同感,他说,其实许广平最有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志,大都清楚,鲁迅先生做为中国文学的泰斗,他的杂文创作颇丰。而有不少同志却为他没有留下“鸿篇巨制”而惋惜。其实,鲁迅生前并非没有写作“鸿篇巨制”的打算。据冯雪峰同志回忆,他曾计划写一部关于中国四代知  相似文献   

3.
《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是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两篇鲁迅作品。但是,据我所知,四十年来各种通行的本子上,各有刊误一处,至今没有得到纠正。这两篇作品,每年都要选做中学教材,也总是用错的东西来教学生,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希望今后能得到订正。在各种通行本《藤野先生》中,有这么一句: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  相似文献   

4.
散议三题     
旧话重提近读前辈编辑家赵家璧先生回忆鲁迅一九三六年编选《苏联版画集》的文章,内中转引了鲁迅先生给他的信: 如果印起来,我看是连作者的姓名和题目,有些都得改译的……《郭尔基》在中国久已姓“高”,不必另姓……(见《编辑忆旧》,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版)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11)
勾勾画画费思量「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五文/管益农版式、装帧是支撑书刊报纸整体质量的结构骨架,一向为鲁迅先生所重视,不仅在编辑过程中精心设计,而且视为校对的重要环节,细心勾画,颇费思量。许广平在回忆鲁迅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时说:“鲁迅常常亲自做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6.
鲁迅也是藏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也是藏书家曹之在《鲁迅日记》中,有许多关于购书、藏书的记载,鲁迅先生藏书繁富,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藏书家。(一)鲁迅先生藏书的获得方式有四:自购、自印、自抄和赠送。其中自购又可分为亲购、邮购等。收藏古今图书是鲁迅...  相似文献   

7.
鲁迅,不仅是位著名的作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编辑。他的一生,为书刊编辑工作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培育了十分丰富的编辑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做好编辑工作仍然具有很好的启示。 启示之一:敏锐地感知社会的脉搏,反映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文化需求,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政治前提。 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华民族在黑暗中挣扎、拼搏,争取独立、民主与进步的年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不仅用他如椽巨笔撰写文章,唤起民众的觉醒,更以英勇的献身精神,构筑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做好编辑工作。 在十年内战时期,鲁迅先生先后主编…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封面设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非常重视书籍的封面设计。李小峰说:“鲁迅先生很重视一本书的封面设计,不仅对图案,就是书名、作者的字体大小和安放的位置、颜色、纸质都是很注意的。有些书,仅仅是书名、作者·没有图案·也处理得很恰当,看上去很舒服。”“。李霁野回忆鲁迅时说:“书面的装潢,也是鲁迅首先注意到的。他自己设计的书面都各具特色。他也随时注意发现可以作书面的画家.并对他们爱护备至。书店随意污损画家的原稿.或印刷时改变了颜色,他都很为愤慨。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薪水     
林非 《档案天地》2008,(6):60-61
鲁迅的生活并不贫困,更不潦倒,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算得上小康。 陈明远先生在《鲁迅一生的收入知多少》一文里,给鲁迅算了一笔账,鲁迅一生总收入相当于今392万元以上。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平均每年16万多元、每月9000-20000元的收入。陈明远先生所说的24年,是指从1912年鲁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世的24年,也有人说这段时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元,约合今天的480万元。  相似文献   

10.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23,(9):120-123
<正>本书作者与鲁迅有长达35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他陆续撰写了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2.
前辈的苦涩     
陈四益先生是著名的杂文家,这本《臆说前辈》是他近些年对老师的回忆文字的结集。与一般的回忆文章不同,他更多地加入了对“过去的生活、遭遇和生存的环境”的思索。四益先生当过《瞭望》杂志的副总编,知道尺度在哪里,所以他的文字虽然犀利,却“了无痕迹”。  相似文献   

13.
1912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在京工作和生活了11年三个月,先后居住过四个地方。他曾在教育部任职,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鲁迅先生在京留下了不少足迹,值得我们去追忆。  相似文献   

14.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43):30-30
鲁迅最早对屈原作品作出评价是通过他和好友许寿裳聊天时表达出来的。据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送过他一本线装《离骚》,并对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之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自此以后,鲁迅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更加全面、深刻的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新闻研究资料》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了鲁迅致《科学新闻》编辑先生的信,并同时发表了科学新闻编者端木蕻良的《编辑〈科学新闻〉的回忆》一文,对我们了解三十年代北京左联重要刊物科学新闻,理解鲁迅致科学新闻编辑先生这封信,都有很重要的价值。但由于端木蕻良同志写这篇回忆文章时,没有找到《科学新闻》这一刊物,所以只凭记忆所及,难免有些含混的地方。去年年初我在访问端木蕻良后,终于在去年秋天找到了《科学新闻》。现仅就端木蕻良同志回忆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略做一些补正,供关心新闻报刊史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翟江 《图书与情报》2004,(3):88-90,96
鲁迅先生是我国优秀的出版学家,他在文献出版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对鲁迅的出版活动作了介绍和分析,总结了他的出版理论、出版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白国应回忆与桂质柏先生的交往经历,介绍了桂质柏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图书馆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鲁彦写的《活在人类的心里》这篇散文,是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没有铺开去写鲁迅的方方面面,只选择了鲁迅在教室里讲中国小说史这样一个镜头,笔调平和抒情,描写朴素自然,构思也精巧,把平凡而又伟大的鲁迅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来了。 作者把一段正面描写放在了全文中间的部位,描写比较细腻,从身材、穿着、头发、眉毛、胡须,  相似文献   

20.
“小题大作”出成果“小题大作”本属贬意。但作为一名通讯员,抓住某些生活琐事,来个“小题大作”,是可以出成果的。现谈点我的体会。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就善于“小题大作”。如鲁迅先生的名作《一件小事》,其题材在许多人看来的确是一件小事,但鲁迅先生却从车夫搀扶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