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道儒 《百科知识》2009,(20):47-49
佛教典籍就是人们常说的“佛经”。“佛经”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泛指佛教的所有典籍,包括经、律、论“三藏”以及各种佛教著述,我国古代称为“众经”、“一切经”,现在常用的名称是“大藏经”。二是特指“三藏”中的“经藏”部分,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所说,并为后代记录整理的所有经典。这些经典一般都以“如是我闻”形式开头,表明经典内容是亲自听闻的佛语言。  相似文献   

2.
"幽默"探源     
江舟 《知识窗》2005,(9):53
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幽默"是一个外来语,英文写作humour,其义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幽默"一词就已见诸文人所作的辞赋中,如<楚辞·九章·怀沙>中即有"朐兮杳杳,孔静幽默"一语.不过,此处"幽默"与现代的幽默意义并不相同,而是"沉静无声"之义.  相似文献   

3.
正太和殿顶的跑兽,九龙壁上的腾龙,宫门前的彩色雕花,这些建筑装饰形态各异,却都是由同一种材料——琉璃制成的。琉璃,也称"流离",最初用于形容陶器表面的釉质流光溢彩。据考证,"琉璃"一词源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后来又慢慢演化出"琉琳""玻理""璧流离""缪琳琅"等词。对于不熟悉琉璃  相似文献   

4.
"文明"溯源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持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冤家"一词,古来就有两种注释,一指仇人,一指情人,为爱之至极的反语.俗话有"冤家路窄""冤家死对头"之说,众所周知,这泛指的都是仇人.  相似文献   

6.
"N1+N2"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形式.文章以"熊猫""鲸鱼"等词为例,分析了与偏正结构"N1+N2"相反的特殊类别,中心语素在前、修饰性语素在后,结构是前偏后正的逆序定中复合词,并讨论了这种特殊结构形式上的分类及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女主角阮莞名字中的"莞"一直被同学们读作"guǎn".可是,如果这个字用在女孩的名字中,读作"guān"或"wǎn"应该更和情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莞"字有三个读音:"guān",指水葱一类的植物;"guǎn",专用于广东东莞这个地名中;"wǎn",用于"莞尔"一词,形容微笑,如"莞尔而笑""不觉莞尔".  相似文献   

8.
王德亮 《知识窗》2006,(11):35-35
中华正史典籍中"宗教"一词,最早见于<宋史·儒林传>之<吕祖谦传>,中有"(祖谦)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之语.此处宗教乃为官名."宗"、"教"分别作为一词,在汉语中出现皆为时甚久,应用广泛,尤多见于佛门.特别是南北朝至隋唐之际,佛教天台宗、华严宗的学者在注解经典时,多从名、体、宗、用、教5个方面予以阐释说明,后"宗"与"教"逐渐被连缀成"宗教"一词,即指佛教的教理.  相似文献   

9.
新安 《百科知识》2021,(5):68-72
何为"巴扎" "巴扎"一词最早源于波斯语,后被引入维吾尔族语言词汇之中,汉语音译有多个写法,诸如"巴扎""巴札""巴札尔""八栅尔"等.关于巴扎一词的含义,一般认为是维吾尔族对城乡商业市场或集市的称谓,类似于我们所熟知的小商品市场.相较于普通市场而言,巴扎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其承载的功能和展示的商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0.
正在央视热播的影视剧《天下粮田》中,有一段梁诗正贪赃一案告破的剧情,从而引出"鱼鳞册"造假的惊天秘密。那么"鱼鳞册"究竟是什么?"鱼鳞册"一般指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依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等。据史料记载,宋代时我国就有部分地区编造鱼鳞图册。  相似文献   

11.
戏剧界称最后一出戏曲为"大轴戏",而紧挨大轴的戏才被称为"压轴戏",也叫"贴轴""倒二",是指倒数第二出戏,其名意为"紧挨大轴".在旧时中国的戏剧社演出中,往往是名家云集,同台献艺,多以折子戏组台演出.剧目少则五出戏,多则七出、九出、十一出戏不等.以七出戏为例,第一出戏叫"开场戏",或称"开锣戏";往下依次第二、第三、第四出戏叫"中轴";第五出戏叫"贴轴";第六出戏为"压轴"或称"倒二";最后一出戏叫"大轴戏",或叫"轴子戏""压台戏"."轴"字的读音戏剧界统读去声(四声),不读阳平(二声)."压轴戏"多为戏班头牌演员或名角演出唱作兼重的文戏.有人认为"压轴戏"是"压台戏"和"大轴戏"的同义语,这是理解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赴汤蹈火",意思是说,为某事付出全部勇气,不避艰险,勇往直前。在古文中,"赴汤蹈火"一词的后面,往往跟着"死无辞也""同死同生""亦所不辞"之类有关生生死死的词,可见,一旦真要"赴汤蹈火",绝无生还的可能;然而,在现实中,的确有那么一些人,"赴汤蹈火"而毫发无损,令人咋舌。在一些电视节目里、联欢晚会上或者是街头的杂技表演中,你或许就能看到此类表演:  相似文献   

13.
文摘     
正为何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中国古代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有祖国的意思,不过,"父母之邦""父母国"没有性别的差异,主要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祖国"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非常晚,大概在明代出现。这之后的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而是专用于称呼其他民族。直  相似文献   

14.
陆永峰 《百科知识》2012,(14):57-58
正很多人最初知道天龙八部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同名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其实源于佛教,属于外来文化,它传入中土后,在中土的文化中多有表现。寻词溯源"天龙"一词原为汉土所有,指天上之龙。像大家熟悉的寓言《叶公好龙》,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里面就说到叶公子高好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佛教中的天龙八部则指八  相似文献   

15.
正过年给"压岁钱"的习俗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压岁钱又写作"押岁钱",还有"拜钱""岁钱""新年岁""分岁钱""守岁钱"等多种叫法。古人是这样定义的:在过年时"赠小儿钱,曰压岁钱"。这种概念的"压岁钱",也是最为流行的说法。压岁钱的产生与古人对钱币功能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乔昱 《今日科苑》2021,(10):34-40
历来多有学者对《老子》中的"愚民"之说加以指摘,我们或可将老子的治民思想称为"愚民",但此"愚民"非彼"愚民".老子提出的"愚民"思想,并非愚弄生民、刻意阻碍民智之开化,更不是所谓的"反智主义"."愚"在《老子》一书的语境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愚"的状态正是老子所希求的.老子所说的"愚"并非富有贬义的愚蠢、痴傻,而是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的表现.老子的"治论"与其"道论""教论"一以贯之,"愚民"并不是诈伪的帝王心术,而是老子在周末"文敝"的背景下以"道"之所导向的"朴"为世道人心所作的开示.  相似文献   

17.
"文明"溯源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持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散文"主意"的"纯一而贯摄",决定散文各种因素的全方位的"纯一而贯摄",形成主导意象、主导情感、主导意旨、主要技法同时"四脉贯通"的规律性现象.借助"四脉贯通",散文构成外部的、内在的紧密联系,实现了文章写作结构严谨的一般追求.其中的关键是具有"四合一"功能的"象脉贯通".当"象脉""贯通"散文整体之时,便往往同时兼具了"情脉贯通""理脉贯通""技脉贯通"之功能,同时达到"四脉贯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军事信息服务知识化的"原创性"研究的社会背景、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从信息内容结构的"叙述层"、"含义层"、"特指层"和"效用层"等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国防科技信息服务与军事信息服务知识化突出"原创性"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所有现代汉语字典辞书中,"有所"都不被看作一个词,而是将其看作动词"有"加上一个"所"字结构,整体构成动宾式.大量的现当代语料告诉我们,无论是否承认"有所"凝固为词,它们的"貌合"之结构的运用已相当普遍.根据石毓智,"有所"发展到清代,在语义功能上已发生变化,不再表示拥有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已有了完成体标记的表达功能.本文关注的是形式,从"有 所"的一般组合到"有所"的趋向凝固,这一过程是怎么样的.其发生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大量语料考察,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