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喻体给人带来的联想往往不一定相同。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比喻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么必然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改动;要是忠于原文,那么译文读者不一定能明白比喻的含意。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中的一些具体实例,试图归纳总结翻译比喻时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比喻引起联想,描摹事物,说明道理。英语习语多数含有比喻形象。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郑金霞 《双语学习》2007,(12M):171-171,173
比喻是英汉语言修辞格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翻译中译者如果不能准确、如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和文笔风格,不能够保持原文中比喻修辞的效果和感染力,就不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只有努力使读者领会比喻本身极富诗意的韵味,才可以进一步领会全文,达到等效的翻译目的.本文力图从“保留喻体形象”、“替换喻体形象”、“舍弃喻体形象”三方面探讨比喻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英语和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英汉比喻修辞格虽然在喻体及承载的文化上有相同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的异质。由于英语和汉语比喻的这一特征,在翻译时,可采用归化和异化手段,但根据跨文化交际的原则,翻译应是一种跨文化行为,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播知识,更是为了文化的交流,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因此,在英语比喻的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更有意义,在必要时辅以异化和归化综合手段。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历史的相异必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容易产生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并增加理解障碍和翻译困难.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直译、音译或加注释相结合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对原文的文化及比喻进行对等处理;借词;意译时注意原语和译文在内涵和文化方面是否对等;意音兼译,生动再现原语的文化色彩;创造性地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6.
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的对应数词却难以传递汉语数词的信息。笔者试比较成语中的数词与汉语数词在比喻意义上的差异,探讨汉英翻译如何弥补相关的文化空缺,指出由于英语数词的对应比喻意缺失,译文只能舍弃原文的优美结构和主动比喻而求得原文基本信息的传递,所以汉英翻译不可能使译文保持原文的丰姿。  相似文献   

7.
数字式略语是指把相同的结构成分或语义成分提取出来,冠以数字而构成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翻译这些汉语数字式略语时,往往需要进行"镶补",即在翻译时补充一些读者不懂的文化背景,或做一些解释性的翻译,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原文.在英译过程中进行"镶补"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所有语言中都有比喻。比喻在汉英语言中使用尤为广泛,它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法,使其更生动活泼。中西文化中比喻有其各自的类别和异同。知其同异,翻译时才能正确地诠释其原文的活泼幽默意义,使之更好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9.
杨宇 《海外英语》2014,(13):153-154,158
商业广告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发挥宣传、劝诱的功能。在翻译时,其功能在目标语中应予以保留,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相符,即译文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呼唤和号召功能。该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着重分析在汉英广告翻译时如何实现语言和文化对等,并结合实例提出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必要时需要进行一些变通,即对原文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增补,或以更灵活的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以切合读者或交际情境的需要。即使在政治性强、敏感度高的翻译中,变通也是一个常见的翻译手段。那么,在备考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翻译岗位考试时,也能变通吗?笔者认为:英译汉时,英语中冗余信息较少,需要删减的内容较少,但仍需要以灵活方式表达原文内容;汉译英时,原文冗余信息较多,翻译时就需要较多的变通。阅卷人理论上都是翻译专家,对于什么是合理变通,什么是漏译,可以作出合理判断,因此考生不必担心。本文举例说明翻译中的各种变通情况,限定了考试中可以使用的变通方法,并对考生、阅卷人、出题人和考试组织管理机构分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该文旨在探讨如何处理文学翻译英汉互译中出现的比喻语句。论文首先阐述了比喻语句的概念,接着通过对典型英汉、汉英文学翻译实例的详细评析讨论了不同情形的比喻语句应该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用译语中对等的喻体来代替原语中的比喻形象;通过直译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用释义法进行意译。运用不同翻译方法的目的是帮助译文读者避免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取原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胡敏燕 《海外英语》2014,(22):130-132
该文旨在探讨如何处理文学翻译英汉互译中出现的比喻语句。论文首先阐述了比喻语句的概念,接着通过对典型英汉、汉英文学翻译实例的详细评析讨论了不同情形的比喻语句应该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用译语中对等的喻体来代替原语中的比喻形象;通过直译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用释义法进行意译。运用不同翻译方法的目的是帮助译文读者避免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取原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都是高度发达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习语意思明显;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不少习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在翻译习语时,译者即要忠于原文,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等,还要符合  相似文献   

14.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且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息息相关,在翻译中应予以保留。成功的比喻翻译不仅能够传递或再现原文比喻的美感,还能够使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相映成趣,产生双重的美学价值。因此,忠实原作、追求“美译”、传播文化是译者的责任所在。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丈化的差异,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译者的责任与文化接受的现实之间产生矛盾时,应该坚定传播文化的信念。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可谓代表性文本。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阅读英文时应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准确地理原文。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翻译。翻译时,应按照汉语的表达惯和修辞要求,进行词类转换,要避免用全部相同的词类机械地进行译。各种名词转译成动词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名词、动名词、动词派生名词、动作者  相似文献   

16.
谢华  鞠文平 《海外英语》2013,(6X):174-175
文化缺省是指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说着相同语言的人们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现象。翻译时我们尽量传输原文的内涵,谨慎对待原文中表达的文化信息,用适当的补偿策略,消除读者们在理解上存在的语义真空,使文章连贯起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原文的语言信息和所隐含的文化内涵。而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中,再次出现归化与异化这两个重要的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谭淑芳 《海外英语》2014,(8):153+155
在媒体新闻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经常出现。为了准确地传达媒体新闻的信息,翻译出原文中的比喻含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具体实例出发,提出在英语媒体比喻修辞的翻译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喻体形象和喻义采取直译法,意译法和得"意"忘"形"法等策略,使原文中的修辞效果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到译文中去。  相似文献   

18.
2005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又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的分数,一些试题分值已经提高到了10分。而实际情况是,很多考生对文言复习没有章法,导致考试时抓不住翻译中的得分点,得分很低。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此项复习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一、两个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语句和表达方式表示。凡是能直译的就不意译,不能直译才考虑意译。2.文言翻译与解释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应按这一词在句中…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34):14-15
本文以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乱世佳人》为例,探讨如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性语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陈良廷的《乱世佳人》汉译本中比喻性语言的汉译实例,详细评析了不同类别的比喻语句应该运用的不同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注释法等,再现原文效果,达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佳丽 《英语广场》2016,(12):27-28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在文本内容的传递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将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又不失原文的精髓与风韵,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之前的比喻翻译研究侧重于英汉翻译中的暗喻(metaphor)研究,而汉英比喻翻译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比喻这个共性概念的研究,忽视了三种基本类型的特性研究。本文在归纳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借喻(metonymy)三个角度探析汉英比喻修辞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