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9年6月底,我县教育系统在认真学习领会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县委九届四次全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提出了。123456”跨世纪教育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总目标:教育强县;突出两大主题: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着力三个提高:提高队伍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整体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狠抓四大工程:以“普九”为重点的“两基”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办学主体多元化工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平罗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6年荣获“中华扫盲奖” ,199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建设先进单位” ,1998年“普九”工作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标准的评估验收并荣获“全国‘两基’先进县”的荣誉。跨入新千年 ,平罗县教育事业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平罗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科教兴县 ,重教兴学”已成为时尚 ,“普九”目标如期实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 ,平罗县教育发展的思路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3.
12月17日,长沙县召开了全县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在会议现场,记者采访了县教育局彭克让局长。  相似文献   

4.
柳谋 《农村教育》2006,(9):10-12
近几年来,我省开展的创建教育强县和创建教育强乡镇活动,因其在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和促进教育为“三农”服务方面所发挥出的显著作用,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支持。目前,经省政府命名的教育强县共8个,省级教育强乡镇241个。这个被简称为“创强”的活动,已在全省范围铺开。省政府最近决定,“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创强”已不是单纯的教育活动,而是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互动。当前,全国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证。如何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加深对“创强”意义的理解,使“创强”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柳谋 《陕西教育》2003,(6):11-12
一、从战略高度理解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的重要意义2000年初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新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陕西“要在21世纪初期逐步实现教育强省”。我省是个教育大省,但目前还不是教育强省,单就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强省,但基础教育在全国却排在靠后的位次,尤其是农村教育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建设教育强县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2001年8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并颁布了《陕西省教育强县基本条件》,使我省教育强县的创建工作从一般性的号召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在全省“两基”任务完成之后,…  相似文献   

6.
杨希文 《农村教育》2007,(12):10-12
一、我省“创强”工作的成效 我省已建成10个教育强县。回顾开展“创强”活动6年来的历程,应该说,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弯道超车”起源于摩托车赛场,即摩托车因同等马力很难在直道上超越,而在弯道线路,车手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凭借勇气智慧超车。全面审视慈利教育,只要抢抓机遇,精心谋划,善于在教育科学发展的“弯道”上加踩油门,抢道胜出,就能在“弯道超车”中建设教育强县,从而为富民强县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相似文献   

8.
开展教育“创强”工作,是我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西部强省和党的十七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依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完成.创建教育强县是陕西省政府从2000年启动的"新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至今已建成10个教育强县.这一行动政策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个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的新契机.本文在课题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强县创建对县域内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刊评论员在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新世纪之门即将向我们打开的时候,举国关注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全教会”)于今年6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  相似文献   

11.
《四川教育》2009,(4):F0004-F0004
近年来,西充县教育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川东北丘区教育强县”的工作目标,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突卅阶段性重点,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创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工》2010,(10):29-29
福建在全省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并制定“教育强县”的9条铁标准,以进一步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保证教育得到全面均衡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国农村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大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已把农村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就农村教育专题召开的层次最高的一次会议。目前全国有两个重中之重,一个是“三农”问题,党中央已经把它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另一个是农村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使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县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事业在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的强力支撑下,经历了一次教学规模由小变大、办学水平由低趋高、教育基础由弱渐强的螺旋式渐进上升过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办学层次越高,发展速度越快,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愈大,“瓶颈”效应就愈明显。尤其在当前我县经济增速放缓、教育发展后劲乏力、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县教育发展水平和整体质量仍然不高的现状,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育发展模式,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泾阳地处三秦腹地,总面积780平方公里,辖4乡12镇,229个行政村,人口50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园)232所,教职工5056人,学生89334人。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从建设西部强县和小康泾阳的战略目标出发,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支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陕西省两基工作先进县”、“陕西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陕西省特殊教育先进县”、“陕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等称号,被誉为“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荣膺“陕西经济十强县”称号。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柳谋 《陕西教育》2006,(11):7-8
创建教育强县是省政府提出的一项旨在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战略任务。促进县域教育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是“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这八个字的本质属性。我省教育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社会反映强烈,各级政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目前我省正在大力开展的创建教育强县活动,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教育关系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文明的程度,教育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建设“四个郧县”(生态郧县、工业郧县、民生郧县、平安郧县)提供环境支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郧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教育作为政府一号工程来抓,为建设教育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是为“三农”服务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面对人口大县、教育大县和财政穷县的特殊情况。怎样发展我县教育事业?如何确定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做大做强我县教育?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通过一个月的专题调研,对我县教育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有了进一步了解.我们认为渠县教育要发展,必须紧密围绕“深化改革、科学规范、创新机制、育才强县”的工作思路,通过全县的共同努力.实现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柳谋 《农村教育》2005,(9):28-30
创建教育强县是我省在基本实现“两基”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县域教育整体水平,推动农村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而确定的一项战略举措。近几年来。我们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的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结合陕西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这项工作。创强工作的实施给我省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基层创强积极性很高,工作扎实有序,成效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福建教育》2000,(2):11-13
教育强县(市)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改变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逐步建立健全与当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并适当超前的、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的县(市)级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