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报纸上发表的两则消息,很值得新闻工作者深思。一则报道:青年作家肖复兴,前不久去采访温州附近的一个从事塑料制品生产的专业户。主人谈到准备订几十种报刊,以每月三百元的工资雇一个人来阅读,专门提供最新信息。(《南方周末》) 又一则报道:为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广开信息之窗,最近,安徽省怀远县委、县政府聘请全国十六省市的三十名记者担任该县发展商品生产的信息顾问。(《中国农民报》)  相似文献   

2.
(一) 我馆期刊工作是和图书工作完全分开的。工作分为三部分:一、期刊管理(包括中文社科报刊),二、中外文资料搜集、交换和管理,三、读者谘询及选编中外文期刊专题索引。期刊订购情况在66年订1,113种,69年订489种,76年订750种。80年订1,353种,这是历史上最高的[表1]。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一九八六年第3、5、6三期刊物上的三篇文章中,均有‘报刊杂志’之说。其实‘报刊杂志’之说系病语。因为‘报刊’即指‘报纸杂志’。如果在‘报刊’后面再加  相似文献   

4.
张闻天(1900-1976)是我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从1935年2月至1943年3月,张闻天担任党的总书记)、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张闻天同志在青年时期直接从事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参加革命后,又有多年领导报刊工作的经历,这使他对报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共安徽蒙城县委统战部部长姚丹成同志,从一九五○年以来,一直坚持自费订报刊。姚丹成同志在部队工作时就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一九四九年四月,他转业到阜阳专署工作,当时是供给制待遇,虽然每月只有三、五元的零花钱,他不吸纸烟吸旱烟,省下的钱就用来订阅报刊。实行工资制以后,他夫妻俩每月百十元,五口人生活,经济虽然比较紧张,但他很注意精打细算,每到年底,把节余的一部分钱,预订下一年度需要的报刊。后来,他到县里当了领导干部,仍然坚持自费订报刊。只  相似文献   

6.
读报札记     
董治顺 《今传媒》2007,(10):39-39
好一个"合股订报" 2007年6月1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2版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农民合伙订报值得效仿》,讲的是河北省农村的两件新鲜事:一件是肃宁县袁佐村有7户农民,每户拿出100多元,订了近10种报刊;一件是邯郸市馆陶县赵寨村有6户蔬菜专业户,平摊报款,订了5份报纸.用农民的话说,合伙订报,出一份钱,看多种报,经济划算.  相似文献   

7.
郑小云 《图书馆》1989,(3):46-47
如何激发农村“两户”(专业户、重点户)利用科技信息的积极性,使图书馆的工作从以“藏”为重点转移到以“用”为重点,使图书馆大量的科技信息变为农民手中致富的精神财富。这个问题是当前我们县级图书馆为农村“两户”服务中所面临的新课题。一、沟通科技信息的渠道我馆藏书十二万册。近几年来每年订科技报刊161种。为方便科技读者查阅资料,馆里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近200平方米的科技阅览室。但到科技阅览室的读者不多,来自农村的“两户”读者就更少。是他们不需要科技信息吗?不是。一次,来自边远农村的几个“两户”青年读者进到科技阅览室,大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旺苍县罐子乡向阳村五组青年农民李开斌,自费到中国新闻学院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深造后,于九月五日返乡。小李热爱新闻事业。1987年他高中毕业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当一名党报党刊的业余通讯员的道路。他以自费订  相似文献   

9.
邓洪涛 《新闻前哨》2006,(12):76-77
从理论上说,中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和城市新闻信息过剩相比,农村报刊市场远没有“饱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为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农村报刊结构看,农村报刊非常稀缺:党委机关报成了“村书记报”,一般躺在村委会,农民订不起,也看不到;都市报、晚报、晨报不愿去盲目扩大这种无效发行。农村报刊市场成为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成为传媒竞争“最后的市场”。  相似文献   

10.
电子报刊是电子出版物的一种,它是将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并可通过计算机设备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按出版发行的方式,电子报刊可分为印刷型报刊的电子版和纯电子报刊;若按载体形态,电子报刊则可分为封装型电子报刊与网络型电子报刊.封装型电子报刊又可分为软盘型和光盘型(CD-ROM)两种.电子报刊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软盘型电子报刊,第二代的光盘型(CD-ROM)电子报刊,发展到了第三代的网络型电子报刊.  相似文献   

11.
胡耀邦同志在1952年来青年团中央任第一书记。他一到来,就十分重视青年报刊工作。他主持的团中央书记处会议,常常讨论团的思想工作和报刊宣传工作。从1953年秋天起,他在每个星期日晚上,召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出版社、团中央宣传部等单位的负责人,到他的家里开会。会上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面向市场,对农民来说致富信息至关重要。作为直接为农服务的农村有线广播,及时、准确地宣传致富信息,为农民当好参谋,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研究、探讨致富信息直传的成功经验,是县级电台编辑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对农致富信息宣传注重“准确”少偏差致富信息的准确性,是致富信息的生命所在。农民选用一条好的致富信息,就有可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反之,就有可能劳民伤财。可见,信息准确与否,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了防止宣传上的偏差,我们在工作中注意了三点。一是选播外地信息时切忌生搬硬套。许多报刊杂志刊登的致富信…  相似文献   

13.
扶沟县大李庄农民书法家何照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热情为广大业余新闻习作者服务,积极发行《新闻爱好者》。三年以来,何照民合计发行《新闻爱好者》360份。何照民在走亲访友时,从不忘向人们宣传《新闻爱好者》。他把这家刊物的知识性、政策性、趣味性讲得头头是道,不少青年读者为之倾心。大李庄乡有18所中学、小学订了《新闻爱好者》。编辑  相似文献   

14.
秋去冬来,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大战”接近尾声。纵观去年的发行“战术”,又有了新的创造。先剖析一个“战例”,便可见一斑。有个仅有7人、常年亏本的小事业单位,按章到一个管理机关交纳应交的款项,一个工作人员拿出早就开好了的“收款单据”一张,要他们订阅1992年期刊三种(其中有两种是内部刊物,不得公开发行和出售的)、报纸一种,全年计收费60.08元。他们事前不征求订户意见,订也得订,不订也得订,只好乖乖地交上了60多元。否则日后的“小鞋”有得穿。这一“战例”,是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强制企事业单位订阅。他们的“口号”娓娓动听:“普及法规知识”,戳穿了,是为了捞钱。“重  相似文献   

15.
23岁的杨根生是民权县龙塘镇的业余通讯员。988年高中毕业后,他订了商丘日报,河南农民报,《新闻爱好者》等十几种报刊。1989年商丘日报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他卖点粮食自费前往学习. 初步掌握了写作知识的根生在写作中努力做到口勤、手勤、腿勤.只要发现了新闻线索,他就立刻去采访,哪怕正在吃饭或正干活的时候。一天晚上,根生正要吃饭,突然镇上的喇叭响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治理党政部门报刊对我国报刊体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7月的文件精神,我国党的各级宣传部和行政新闻出版署局对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问题进行了治理。至2003年11月底,纳入本次整顿的报刊数量为1452种,被停办的677种,划转到媒介集团和实行“管办分离”的报刊各约300种。从2004年起,我国的报刊将以一种相对新的体制和新的面貌出现。 整顿报刊的重点和直接目的 如果用两句话概括这次报刊的整顿,那就是:压缩总量,调整结构。直接的目的是减轻基层和农民的负担,特别是后者。 这次整顿的主要对象之一是行业报刊(部门办的报刊)。我国各级党政部门办的报刊数量很大,创办时投入的是国家的经费,而报刊  相似文献   

17.
新闻照片应当给人以真实感。然而,我们常常看到报刊上有些照片并不真实。《报刊文摘》3月4日一版转发《人民中国》的一幅照片,内容是反映华北农民购买高档生活用品,一位青年农民手持厚厚的一叠人民币站在人群中(文字说明手执一万元)。为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报刊行业的结构失调是一个顽症 ,在从1996年开始的三年报刊“治散治滥”中 ,尽管有关主管部门作出极大努力 ,但其收效仍不能尽如人意 ,调整结构、压缩品种的任务仍然未能完成。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仍有行业报150种 ,行业刊200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厅局报纸535张 ,厅局刊物868种 ,公费订报刊和行政摊派现象仍很严重 ;厅局办报刊与市场脱节 ,结构重复 ,公款消费 ,依靠摊派维持生计 ,加重群众负担 ,损害政府形象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究其原因 ,从表象上说 ,主要是一些报刊的主办单位出于各种原因“舍不…  相似文献   

19.
“报刊杂志”,这是一个在各种出版物上频频出现的病态词组,它的“资格”很老,它的“病根”很深,多年来虽然有不少人“医治”过它,但一直“医”不好,至今仍经常在报刊、书籍上“亮相”。例如: ①……改革十年,多少报刊杂志雨后春笋般风起云涌……(《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②而且作古体诗歌的人也不少,今天的报刊杂志里,也常见  相似文献   

20.
11月1日,为传播“农民好声音”,讲好中国农民故事,推介每个人身边的“中国好农民”,由湖南岳阳籍青年作家张一一赞助发起的第三届“农民文学奖”在湖南湘阴正式颁发,湖北籍农民女诗人余秀华获得本届“农民文学奖”特别奖和三万元奖金,来自贵州、山东、湖南等地的20多位农民文学爱好者代表分获其他奖项.(新华网,11月2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