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提出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作为建构教学模式的基础;讨论教学模式的层次关系及结构;探究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方法:演绎法、归纳法、综合法,给出应用归纳法和综合法建构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及其目标导向模式和情境整合模式实例。通过教学模式的建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作为基础;教学模式分为普遍教学模式、特殊教学模式和个别教学模式三个层次,由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等构成.探究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方法有:演绎法、归纳法、综合法等.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材酝酿着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的新气象,其标志之一就是不少一线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这样一种探索精神值得鼓励和提倡。一、从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方式来看综观林林总总的各类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两种比较鲜明的建构方式:一是归纳法;一是演绎法。以归纳法建构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套路”,是对实践的总结。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的思维过程是归纳。以“演绎”法建构语文教学模式,是指建构者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出发提出假设,设计出模式,然后在实践中去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传统模式的弊端,提出基于反思性理论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建构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型模式,包括反思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师教学模式,调动高校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的积极性,激励教师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实践和教学实践,实现专业综合素质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种教与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在特定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中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专项建构,并在特定的运作环境中而实现的。基于"教学模式的改革说到底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这一认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最佳契合点,决不能满足于用一种固定的、单一的模式设计思想来建构某个模式。在试点项目中面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久远影响,我们的作法是大胆尝试系统辅导、集中辅导、课程答疑等三种教的模式和完全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下的网络学习、小组学习等三种学的模式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过于强调教育理论,注重掌握教育原理和知识,容易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含有更大的包容性、系统性和现实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建构起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生态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的课程、教材、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已经相对落后,这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能有更多的教师了解并投入建构数字教学平台,将对学生与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本文主要就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学理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及科技运用于教育之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高师教师教育"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构融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开放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构主体多元、主体间优势互补的合作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院校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表现在:教师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的理念和思路,提高了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实践的平台;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循环效应与互动,使教师自身与改革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一直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视角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反思性"、"情境性"等特征,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朝着合格的知识行动者的目标迈进。基于活动情境的反思性监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应构筑教师发展的新模式——反思性监控模式。在反思性监控模式中,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反思性监控体系、他人反思性监控系统和反思性情境的构建来达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邵小卉 《文教资料》2011,(7):128-129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方兴未艾。该模式提出了著名的四要素,即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知识首先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而不是教师传递的;教师属于启发者和引导者;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应用作用,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更有效地建构知识。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学机制,建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大学理念的发展、交往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信息技术革命为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既提出了客观要求又提供了技术手段。影响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变革的因素有很多。当代大学迫切需要开展解放教学思想的大讨论;明确大学定位,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回归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大学教师成为教育专家;销减课程门数,精选教材内容,给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更大的时空,鼓励原创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模式改革的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突出研究性教学活动、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估工作来敦促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  相似文献   

14.
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阐述了远程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培训模式,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应用远程教育的效果,提出了远程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式教学法逐渐成为学校教师授课的主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融合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构建高效课堂。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农村小学线上线下教育整合的意义、难点,从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教师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课程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的分析,结合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现状,探索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以及可能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本文希望以此为信息化教育教师的专业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曦 《四川教育》2010,(11):31-32
教学模式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理念的引领和经验的积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形成建构模式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每一个教师都要经历学习和使用各种现有的教学模式的过程,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建构适应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特殊情况的新教学模式,最后在学科教学建模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学院模式是当前高师院校进行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教育学院的角色应定位于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教师教育研究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及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互动的桥梁;教师教育学院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应积极推行四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双栖型教师队伍、超市型课程体系、实践型教学模式及互动式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经济发展快速,信息技术得到有效研究及应用,当前"互联网+"理念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互联网+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这样的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体的方式有所区别,同时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带来新方式。根据时代的变化,教师面临课堂教育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及时的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方面的应用能力,以便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现行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以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以传授为主;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不民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弘扬;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够等弊端。依据新的人才观、教学目标观、教学过程本质观、师生观和教学评价观,大学教学模式应由教师讲授模式转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导学模式与探究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综合化,由智力教学模式转向非智力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开放的网络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