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电话铃响了,是郭亮。她告诉我,明天(大年三十)要随温家宝总理到灾区,为不能按时交给我约的稿而致歉。放下电话,我沉思良久……阖家团圆的大年三十,在漫天的烟花即将燃放的时候,她离开温暖的家,走进满山冰雪弥漫处,走进断水断电的灾民中——这就是我们的时政记者。  相似文献   

2.
安然 《视听界》2007,(2):94-96
一.被颠覆的江湖 “江湖”一词,最初指的是长江和洞庭湖,也可以泛指三江五湖,由三江五湖进一步可以泛指天下四方。及至后来,“江湖”一词开始具有引中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似文献   

3.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查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相似文献   

4.
杨伦 《新闻爱好者》2008,(11):72-7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特征 大体上说,20世纪中国新文学从它酝酿、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浸润在浓重的“感时忧国”①的空气中。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早在汉朝即已基本确立,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通过官方长期的宣扬教化,成为最能够影响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绝对典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似文献   

5.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找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  相似文献   

6.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查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但《新》文在引用时,却将“然则何时而乐耶?”错写成“然则何时不忧?”《岳阳楼记》是名篇,曾被收入中学课本,流传之  相似文献   

7.
新闻写作,特别通讯、特写等的写作,要不要容许“虚”的成分?如何处理“实”、“虚”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是新闻事实。这无疑是文章主干。是木之本,人之脊。“虚”,则是不影响事实,却能增减效果的一些文字,或称文章的软件。可视为器之釉,花之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文虽进入文学领域,当时不妨视作一篇现场特写),在叙述了许多实景后,突然来了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不忧?  相似文献   

8.
2008年的大雪给中国的广大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2008年雪灾期间,中央领导分头来到灾区。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给风雪中的灾民带来了温暖和信心。我有幸作为温家宝总理的随行记者,参与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系列时政报道,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我刚刚分配到报社,就跟着老师们跑时政新闻。老师们都说时政新闻是反映政治活动的新闻,因其特殊性和影响力,历来受到各界的关注,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内容。经过一段时问的实践,我觉得时政新闻就因为它的特殊性很难做出新意和展现出亮点,说到创新就更不容易了。《新闻与写作》上经常刊登一些专家和有经验的编辑记者的文章和经验之谈。希望我的这个难题也能请他们谈谈。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做时政新闻报道时,总觉得它比不上社会新闻那么生动,那么具有可读性。如何使时政报道也吸引读者呢? 时政报道的新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有关部门,一般都有比较详尽的材料。因此有时记者很少思考,把材料斩头去尾,修修改改就成了一篇新闻稿。甚至交稿后记者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写了些什么,这样的稿子读者怎么会愿意读?南方都市报这几年尝试着选取一些角度,使用大策划的手法来操作时政报道,甚至一次拿出五六个版乃至10个版来报道同一主题。这种密集型的报道结果令读者耳目一新,他们说:同样的新闻到了南方都市报,就不一样了,南方…  相似文献   

11.
散文,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可以说是最自由的文体;时政新闻,作为主流媒体不可或缺的一类报道手法,几乎是最刻板的存在。在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笔者作为地市级党报记者,长期跟随地方党委主要领导采访.在不断思考、改进时政新闻写作的同时,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时机,汲取散文之“浪漫”,融入时政新闻之写作,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的燕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群穿着军装的文人。昨天的他们,曾把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邱少云……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雄形象写入历史的画卷。今天的他们,活跃在喜玛拉雅哨所的风雪中,活跃在中国维和部队的装甲车里,活跃在巴格达街头枪声密集处,活跃在地动山摇的重灾区……他们的热血融入了八一军旗。这是一群在巍巍高山上慷慨放歌的人,他们唱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正气歌》)山河为之振奋,中华之龙升腾咆哮。他们的名字——军事记者。在八月一日这光辉的节日里,本刊特邀请了几位著名的军事记者谈谈他们的甘苦和感受。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群穿着军装的文人。昨天的他们,曾把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邱少云……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雄形象写入历史的画卷。今天的他们,活跃在喜玛拉雅哨所的风雪中,活跃在中国维和部队的装甲车里,活跃在巴格达街头枪声密集处,活跃在地动山摇的重灾区……他们的热血融入了八一军旗。这是一群在巍巍高山上慷慨放歌的人,他们唱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正气歌》)山河为之振奋,中华之龙升腾咆哮。他们的名字——军事记者。在八月一日这光辉的节日里,本刊特邀请了几位著名的军事记者谈谈他们的甘苦和感受。  相似文献   

14.
时政报道吹来清新之风7月12日,广播里和报纸上,都发表了这样一则时政新闻——超市里的国务院会议7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咸阳市华润万家超市调研猪肉供应销售情况。在超市的库房里,他和十余位部长同生猪养殖、  相似文献   

15.
指导性是时政新闻的重要特点,它直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指导各方面的工作,传播先进文化,鼓舞人民群众斗志。北京市的时政方面,大多数是反映市委、市政府等方面的重要会议、活动以及重要领导的调研、外事等方面的内容。而这方面的内容,大多又以领导讲话为主要内容.领导讲话有长、有短,长则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短则几分钟,十几分钟。所以,如何抓住领导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群穿着军装的文人。昨天的他们,曾把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邱少云……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雄形象写入历史的画卷。今天的他们,活跃在喜玛拉雅哨所的风雪中,活跃在中国维和部队的装甲车里,活跃在巴格达街头枪声密集处,活跃在地动山摇的重灾区……他们的热血融入了八一军旗。这是一群在巍巍高山上慷慨放歌的人,他们唱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正气歌》)山河为之振奋,中华之龙升腾咆哮。他们的名字——军事记者。在八月一日这光辉的节日里,本刊特邀请了几位著名的军事记者谈谈他们的甘苦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肖菡 《新闻窗》2013,(4):14-15
时政报道“无小事”,这是长期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摸爬滚打”的许多老记者们对后辈的忠言。“无小事”是指,在所有领域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以其特有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规范性等重要特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时政新闻的地位和影响力,使之往往成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之源、权威性之本。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摇篮里诞生的都市报类报纸,大都以社会新闻起家。但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仅靠社会新闻一枝独秀,忽视时政新闻,报纸就进不了主流媒体的行列,容易被打上“娱乐小报”的烙印。燕都晨报创刊伊始,便从办报理念上改变以社会新闻为主打的传统做法,而将时政新闻放在与之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在版面安排上更为侧重。近六年的办报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它把晨报带上了一条迅猛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9.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由于大量的时间被采写会议和领导活动占用,不愁没有稿件可写,也不愁稿件发不出去,但长期就会议写会议,就活动写活动,造成了他们浮光掠影式的工作方法,容易导致无所作为的思想和惰性,满足于应付指令性的报道任务,很少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好新闻创作出来。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到香山观赏红叶的人,都应该记住香山慈幼院以及它的创办者熊希龄.“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这是在湘西凤凰古城熊希龄故居正室木门两侧的一副对联,它简要而准确地概括了熊希龄对慈善事业的钟情.熊希龄生于凤凰,人称熊凤凰;出身苗族,是民族骄子.他可谓一路春风,少年得志,才高气傲,15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35岁出洋考察,40岁出任民国首任财政部长,43岁即登上国务总理的宝座.他居庙堂之高时,不忘心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后,仍时刻心忧社稷.数经沉浮的熊希龄退出官场后,转向慈善事业.1917年夏天,北京、河北地区发生的京畿大水灾,灾民逾500万人,使熊希龄下定决心成立慈幼局,专门收容受灾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