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竹枝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诗歌形式,它有着记录风土的重要功能。清代云南竹枝词是记录和反映清代云南社会的重要资料。在清代云南竹枝词中,大量记载了清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风俗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清代云南竹枝词在一定程度上有补充地方志的重要功能。清代云南竹枝词有着重要的民族学价值、民俗学价值以及方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丽琴 《文教资料》2006,(23):73-74
竹枝词是古代的民歌,内容以描写风土民情为主,兼咏爱情。到了唐朝,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逐渐实现民歌竹枝词向文人竹枝词的转变。刘禹锡在竹枝词的这一转变上功不可没。他的《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充分反映了当时巴蜀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特有的自然风景,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巴蜀风俗民情图,也为今天的民俗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3.
从唐代到清代文人竹枝词题材内容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文人竹枝词的题材以模仿民歌表现乡村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描写地方风物、风俗为主。宋代则大大拓宽了竹枝词的题材范围,在众多的题材中,以通过咏风土来反映民间疾苦一类占了较大比例,显现出较高的思想价值。元代的文人竹枝词远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都极为深重的现实生活,几乎全是吟咏湖山之胜、人物之美的作品。明清两代的竹枝词又贴紧现实生活,以咏风土、讽时尚、议时政为主要题材,具有较高的方志学、民俗学、历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慎是明代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有着多方面的成就.本文论述了杨慎与民间歌谣的关系.一方面他热心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另一方面他虚心向民间歌谣学习,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仿民谣.杨慎对民间歌谣予以关注,与他的悲惨身世有关.他得罪了皇帝,终生坎坷,由士大夫跌落到了民间.在群众中得到了理解和慰藉.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能够眼光向下,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整理与仿作.他着重搜集整理反映民间疾苦的时政歌谣,甚至辑入当代作品,显示了他的政治勇气.杨慎主张“诗须有为而作,文至无心乃传”.即要关乎世道人心, 反映群众的情绪和要求.《竹枝词》代表了他仿民谣的最高成就.本文充分肯定了杨慎仿民谣的艺术价值,认为杨慎是刘禹锡之后自觉向民谣学习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又一代表.  相似文献   

5.
清朝初期,我国出现了海外竹枝词。尤侗于康熙二十年创作的《外国竹枝词》为此类作品首创。1海外竹枝词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作者从书中习得他国的风土继而写诗,这类竹枝词能体现中国历代跟外国邦交的关系以及他国的风俗,但有很多失实的地方。第二,来自作者自身体验,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到了海外国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因此这类作品相比于前面一类,虽不排除作者自身的偏见,但也更具真实性。不同于国内竹枝词,在大多海外竹枝词中更能看到作为第三方即作者对于当地风俗民情的判断和描述,这可能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更可能与作者相同一代人的思想理念。近代四明浮槎客的《东洋风土竹枝词》,便是值得探讨的一部海外竹枝词。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民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谪贬到建平(秭归)时,见乡里联歌“竹枝”,因仿屈原《九歌》作《竹枝词》九首,于是人仿其体,作者渐多.可见《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乡土文学,经过刘禹锡的培植加工,因而在唐诗中异军突起,成为唐诗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后来它便风行全国,尤其在四川创作的人更多,因为它发源于四川,所以特别为四川人所喜爱.但是对于这种诗体的特征和作用,很多人都未能把它与绝句划出明确的界限,有人甚至把它和绝句弄混淆了.我们反复学习了刘禹锡的《竹枝词》和林孔翼、沙铭璞所辑的《四川竹枝词》,又参考了一些专家的著作,企图对《竹枝词》的特征、格律、作法及社会价值,作一点探索.一、竹枝词的由来《全唐诗话》云:“宪宗立,禹锡贬连州,未至、斥朗州司马,作《竹枝词》”.《珊瑚钩诗话》卷三云:“古有采诗之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此皆风言.”又《韵语阳秋》说:“刘梦得《竹枝词》九篇,乃梦得为兄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以上各种诗话都指出《竹枝词》是刘禹锡取民歌加工而成,但说得不详,有的还有错.  相似文献   

7.
三峡文化的诗乐舞观念、音乐美学思想、神话传说、风俗观念和文化区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刘禹锡《竹枝词》的创作及其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刘禹锡《竹枝词》丰富多彩地表现了三峡文化的风景、风俗和风土人情,这不仅体现在创作主体刘禹锡对三峡文化的深刻体悟上,而且凝定在作品《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  相似文献   

8.
民谣以舆论的形式反映政治人物、流行风尚、社会风俗等重要内容,承载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历史课堂中,民谣可以用来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进行历史评价和顺利完成情感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本对元明到民国初年皖籍作家所写的竹枝词进行审视,认为这些竹枝词内容丰富。反映了一些地方的风俗民情,对我国尤其是安徽民间戏曲活动与戏曲民俗有生动记录,这些材料对研究戏曲史、戏曲化史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竹枝词四论     
竹枝词源于古代巴人之巴渝舞和民间的竹枝歌,后经文人墨客传播发展为一枝中国古代诗歌奇葩,历代相传并进一步发展。观历代较有代表性和今人所写部分竹枝词,竹枝词主要反映了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爱情三大题材,写作特点主要表现为语言通俗、口语化且又不失诗歌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天才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仅90多首,但他却以别样的诗情与诗艺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诗人曲折哀惋的一生和他的代表诗作《雨巷》,表现出戴望舒诗歌的独特性:其一,揭示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体现,即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等。其二,阐释其诗作在形式上的独具匠心,表现出意象选择的朦胧伤感、意象构成的象征化原则和语言运用的含蓄蕴藉、质析自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Poem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应该持守以真实为美的原则,还是必须维护美自身的独立品格,这是长久以来现代诗的学习者与教育者共同感到困惑的问题。文章拟就“真”与“美”、诗与散文、唯美与“颓废”这几个在教学中必然要触及的概念,谈谈它们的文化、艺术身份及历史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歌“意境”与日本诗歌“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与日本歌学(和歌理论)有着难解难分的内在关系,对中日诗学中两大重要理论——“意境”论与“姿”论进行比较,着重阐述了“意境”与“姿”的发端、“意境”与“姿”的结构、“意境”与“姿”的审美、“意境”与“姿”的思想渊源几方面问题,从中见出中日诗歌艺术特质的相似性,以及两国诗歌在审美情趣、思想渊源及文化背景上的微妙差异。  相似文献   

16.
四月的诗     
晨月圆圆,金光灿烂,悬挂在雾霭蓝天上;高耸白杨独自摇晃,鸟鸣声声起伏不断,四月的第一天,朋友!在这愚人的四月,月亮闪着金光,如小巧温柔的太阳。The morning moon is round and goldUp in the misty milk-blue sky;The towering poplar sways alone;The birds are shouting one  相似文献   

17.
四月的诗     
<正>~~  相似文献   

18.
19.
四月的诗     
<正>~~  相似文献   

20.
詹志红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1-112
中唐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韩愈的山水诗,正是受到这个动乱时代氛围的影响,在个人不幸的政治遭遇以及独特个性的影响下,渐渐背离了山水诗清新自然、恬淡隐逸的主流传统,开始走上了一条在意境上追求雄奇险怪的诗歌创作之路,并终成为对传统山水诗的一大变革,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