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河北自学考试》2004,(1):43-4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p→q与p←q这两个逻辑形式,它们A.变项和逻辑常项都相同B.变项不同但逻辑常项相同C.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D.变项和逻辑常项都不同2、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青年应该奋发向上”两语句中,概念“青年”A.都是集合概念B.都是非集合概念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3、若所有S都是P,则S与P之间可能有…  相似文献   

2.
<正>"贴近生活用语"是指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语言,常见事例来理解数学知识,如数学中对映射的定义为:设A,B为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文字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对这个定义就很难理解,如果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把集合A看成一群人,把集合B看成一个酒店,A到B的映射,就等价于  相似文献   

3.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集合问题,常用的方法有数轴法、韦恩图法等.当所给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不好找线索时,用韦恩图能较方便地表示出来.例1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A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的比赞成A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解析赞成A的人数为50×53=30,赞成B的人数为30+3=33,如图1,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赞成事件A的学生全体为集合A,赞成事件B的学生全体为…  相似文献   

4.
例1某班有学生50人,教室共有50个座位,每个学生坐一个座位,问这些学生组成的集合A到50个座位组成的集合B的对应是否为单值对应?学生人数为45人,55人的情况又如何?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若A∩B=则A=或B=B·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C·若A∩B=U(U为全集),则A=U且B=UD·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其非空真子集有2n-1个2·集合A={x  相似文献   

6.
A、B、C是集合."A(∪)B"表示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而"A(∪)B"表示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这两种关系有本质上的差异要说明"A(∪)B"只须说明(∪)x∈A,有x∈B;但要说明"A(∪)B"除须说明(A)x∈A,有x∈B外,还须说明(E)y∈B,使得y(∈)A.  相似文献   

7.
1.邮箱法由映射的定义可知:A→B的映射f必须满足条件:①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象;②B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象.邮箱模型就是一种映射模型:将A中的元素看作不同的邮件,将B中的元素看作编号各不相同的邮箱,A到B的映射等价于将不同的邮件投入不同的邮箱中.例1设集合A=狖-1,0,1,2狚,集合B=狖1,2,3狚,?则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有多少个?解析可将集合A中的-1、0、1、2四个元素看作4个不同的邮件,集合B中的三个元素可以看作3个编号不同的邮箱.将集合A中的元素映射到集合B中,相当于将A中4个不同的邮件投入B中3个不同编号的邮…  相似文献   

8.
正有幸现场观摩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潘晓明先生的一节数学课,教学内容是上海版三年级数学教材关于集合问题。听课记录原题大致如下:育才小学三年一班有7人参加跳绳比赛,5人参加踢毽比赛,两种比赛都参加的有2人,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集合问题,一般利用集合图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出数量关系,配上一定练习,使学生掌握这种简单集合问题的解法。这是通常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设π ={Ai|i∈k}是集合A的某些非空子集的集合 .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在且只在其中之一Ai中 ,即如果(1 )Ai∩Aj= ,当i≠j时 ;(2 )∪i∈kAi=A ,则称集合π是集合A的一个分划 .每个Ai 称为这个分划的一个分划块 .图 1中 ,集合π ={S1,S2 ,S3,S4 }就是集合A的一个分划 ,S1,S2 ,S3,S4 都是这个分划的一个分划块 .用集合的分划可以指导我们将如下一类数学问题化归为一次方程组问题 ,解方程组即可完成对原问题的求解 .例 1 一次数学竞赛 ,仅有A、B两题 ,参赛学生1 5人 .不能解出A题的有 5人 ,仅能解出A题的有 8人 .两题都能解出的有几…  相似文献   

10.
职业中学数学课本中对集合描述为“集合是指某些具有共同性质的对象的全体”,并规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为:(1)如果元素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规定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为:(1)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B;(2)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记作A∩B;(3)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记作A∪B;(4)集合A的补集记作A。 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切勿混淆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这些“集合语言”用集合符号表示,使用适当既直观又清楚,因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 分,共6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 1.从集合P={a、b、c}到集合Q= {m、n、p、q}的所有不同的映射共有(  ) (A)32个   (B)27个 (C)81个(D)64个 2.某地录用国家公务员,欲录用文秘人 员2人,管理人员和宣传人员各1人,若有10 名考生报考,则可能出现的录取情况共有 (  ) (A)5040种(B)2520种 (C)1260种(D)210种 3.一个学生通过英语听力测试的概率是 1 2,他连续测试两次,那么其中恰有一次通过 的概率是(  ) (A)14(B)13 (C)12(D)34 4.从集合1,2,3,…,10…  相似文献   

12.
A、B、C是集合。“A包含于B”表示集合爿是集合B的真子集,而“A包含B”表示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这两种关系有本质上的差异:要说明“A包含B”只须说明任意x∈A,有x∈B:但要说明“A包含于B”除须说明任意x∈A,有x∈B外,还须说明存在y∈B,使得y不属于A。  相似文献   

13.
一、映射概念辨析(1)映射的三要素:在映射f:A→B中,集合A、集合B、对应法则f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一个映射是由集合A、集合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这三个要素确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设集合A和B都是自然数集合N,映射f:A→B把集合A中的元素n映射到集合B中的元素2n n,则在映射f下象20的原象是()A.2B.3C.4D.52.已知函数(f x)=x2 px q满足(f1)=(f2)=0,则(f-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首先来明确映射的内涵:两个非空集合A,B及对应法则f,如果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就是看能否满足对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从A到B的对应:f:A→B有"多个元素对应一个元素""一个元素对应一个元素""一个元素对应多个元素"。前两种对应是A到B的映  相似文献   

16.
1.对应 我们来看下面四个例子。 (1)某班级的每个同学都植了一棵树。设这个班级的所有同学的集合是A,他们所植的树的集合是B。对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a(学生),可找到他所植的树b,也就是在集合B中有唯一的元素b和a对应。  相似文献   

17.
函数     
考点解读函数及其表示法点击考点一映射的概念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中的集合A,B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其他集合,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从A到B的映射与从B到A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数学以函数为中心,正确理解函数定义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一、函数是特殊的映射试验数学教材用映射观点这样解释函数的定义:函数实际上就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其中A、B都是非空的数的集合,对于自变量x在集合A内的任何一个值,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函数值y和它对应;自变量的值相当  相似文献   

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所有S都是P”与“有S不是P”这两个逻辑形式,它们[]A.变项和逻辑常项都相同B.变项不同但逻辑常项相同C.逻辑  相似文献   

20.
《河北自学考试》2005,(11):39-4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p∧q)”与“◇(p∨q)”这两个逻辑式子中,它们的[]A.变项和逻辑常项相同B.变项不同但逻辑常项相同C.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D.变项和逻辑常项都不同2.对于A、B两概念,如果所有a都是b,并且所有b都是a,那么A、B两概念具有[]A.全同关系B.真包含于关系C.交叉关系D.全异关系3.◇p与◇┒p之间的关系是[]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C.差等关系D.下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