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概念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用源域的某些特点来映射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的理解变得简单。《红楼梦》语言描写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隐喻。文章从概念隐喻的三个维度: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来分析和阐释《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以期发现这些概念隐喻的具体类型,解释它们发生的内在过程。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是跨域映射的过程。方位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源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发生映射进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建立于上-下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容器图式之上的方位隐喻认知机制,进而发现方位隐喻在小说语言运用和主题表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以往多侧重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较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古诗进行分析。本文以《诗经》征戍诗为语料,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主要探讨了《诗经》中征戍诗中的恋土怀乡主题的隐喻表达。并分析了主要隐喻的文化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意象相互映射的结果。在小说文本中,个体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体现在思维风格的差异之上。阐述从隐喻角度研究小说《飞越疯人院》方法,重点从概念隐喻表达,分析概念隐喻的变化与其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之间关系,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深刻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简单的语言产物,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概念建立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构建陌生的抽象概念.文章以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为研究文本,抽取并分析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通过分析各个隐喻的始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不难发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带有消极负面特点.这也反映了在20世纪初的美国,普通大众对“女人”有很深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其方式是将源域的概念映射到目标域。就其认知本质来讲隐喻是人类将源于源域的种种概念冠以"他者"的形象强加于目标域,构成现象客体,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建构他者意识实现对目标域的理解。影片《盗梦空间》以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梦境即现实世界"的概念框架为背景,通过多重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的设置,建构人们关于梦的他者意识最终实现对梦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姜林依 《现代英语》2023,(21):92-95
文章立足莱克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夏弗纳关于隐喻的翻译策略,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龚景浩的《将进酒》英译本中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及翻译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与跨域映射有关的三种翻译策略:转换源语意象目标域为目的语意象目标域,转换源语意象目标域为目的语的对应意象始源域,省略源语意象。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学为诗歌隐喻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为《将进酒》的英译和欣赏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文章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始源域类型划分标准,分析与“爱情”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存在的隐喻现象,研究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进而探究其隐喻认知机制,并试图构建隐喻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从两域映射层面和文化认知层面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概念隐喻"商业即战争"机制下产生的军语在商业领域中泛化现象,重点分析了从战争概念的源领域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微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