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梓 《中国德育》2013,(11):38-41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发轫并持续至今的儿童读经,主要是民间自发的活动。由于没有统一的擘划,因而众说纷纭。单就名称而论,就有"儿童读经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国学育德工程""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儿童国学经典导读""儿童经典育读工程""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多种称谓。  相似文献   

2.
诵读经典,传承华夏文明;诵读经典,提高德育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高德育素养,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中,感受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味中华经典诗文的独有的内涵美和韵味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相似文献   

3.
关丽 《教师》2011,(13):69-6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让语文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让语文焕发生命的光彩。一、打造校园文化,创设诵读经典的氛围经典诗文好比一粒种子,埋进心里,然后会慢慢发芽。因此学校要营造学习、  相似文献   

5.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习总目标之一。因此,引导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古代经典诗文的读写链接,引领学生绵延亘古文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骄傲。一、涵泳经典潜滋暗长待薄发诵读古文,满口留香。古诗文要读得充分,读得好玩,要注重孩子的兴趣情感培养和个人体悟的交流,淡化古诗文的表达技巧及其内涵的深度挖掘,通过生动有趣的诵读、文化熏染的赏读、活泼带劲的赛读,让孩子爱上古诗文,走近古诗文,乃至敢于自创古体诗文。  相似文献   

6.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本文论述了诵读经典诗文的有益之处,引领着学生们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我们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相似文献   

7.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很早就被命名为"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试验学校",同时我校每年都有"读书节"。依托这样的平台,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我们班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展了诵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  相似文献   

8.
闵支农 《江西教育》2014,(10):25-25
为了弘扬中化文化,让经典诗文走进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们体会经典诗文的艺术魅力,赣县城关第四小学举行“回顾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9.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习总目标之一。因此.引导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古代经典诗文的读写链接.引领学生绵延亘古文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骄傲。  相似文献   

10.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它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承载的是常理圣道,它的育人价值历久而弥新。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让人享受快乐人生,通过用多种形式去诵读经典,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华文化,更需要将经典文化智慧引入课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从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出发,对小学诵读经典诗文开展实践与探索,让学生诵读经典,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个性飞扬、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让国人流连忘返,也吸引了国际友人学习中华文化,近几年大火的"孔子学院"和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最精髓、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颗明珠,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首先应该从内部做起,从少年学生的国学教育做起,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领略国学文化的精髓,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期少年。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引导学生挖掘国学经典中闪烁着的智慧光芒,学习其中优秀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成为弘扬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的小使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还可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刘娴 《小学生》2010,(1):5-6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经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而今天的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民族明天的希望,让中华经典诵读走进孩子,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有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中华经典诗文,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性格、塑造其品德。  相似文献   

15.
泱泱中华文明,浩浩文山书海。仰望先辈精神遗存,令人惊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成亘古不变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奉献出一份独具韵味的传世经典。"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经典诗文是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穿越历史时空,烛照万世生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首经典诗词就是一段美丽人生,一篇经典美文就  相似文献   

16.
文明的冲突与差异是当今学术前沿问题,也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当代文化建设正面临从"中国西方化"到"西方中国化"的重要转折,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存在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与传统文化缺失的严重矛盾,建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与学习,阅读中华文化经典是重建民族文化之"根",诵读文化经典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仍烨烨生辉,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宝藏,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去继承与弘扬。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鼓励儿童进行经典诵读,感受经典文化,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对于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以及发扬中华文化都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儿童的认知水平十分有限,他们对于经典文化的理解尚有一些障碍,也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在教学中使用得越来越广泛,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在儿童经典诵读中的应用也产生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改进经典诗文的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本文围绕"儿童经典诵读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实践研究"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活动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07年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出了一项重大活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同时提出活动的主题——"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旨在"倡导阅读传统经典,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荣霞  于超 《中国教师》2012,(15):19-21
<正>由北京师范大学黄济教授主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基础。经典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灵、正确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承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