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句中的“长”,现行读物一般读为ch(?)ng(场),作形容词,训“长林梢”为“指高大的树梢上”,我认为此当读zh(?)ng(掌),作动词,“长林梢”解作“生结(或附结)在树梢上”。其基本理由是:第一,从对仗讲,古体诗可有可无。但本诗的“高者”与“下者”两句本身对偶,成工对。从语法分析可以看出,“长”和“沉”相对应,都是动词,各作自己句子的谓语。第二,从平仄格式讲,古体诗比较自由。但本诗的上述两句构成七言工对,平仄虽不工稳,但有平仄。一般说来,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不一定要求“分明”,但其工对的出句与对句的第五个字则平仄要求一般必须严格,此处的对句的第五个字“沉”是平声,则其出句的第五个字“长”必须为仄声,因而“长”就当读zh(?)ng(掌)。第三,从表达需要上讲,上述两句着重描“(?)茅”的结果,照应前文的“风  相似文献   

2.
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副编新收入17首中,有读后令人生疑者。如《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诞辰》,第一首首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出律,除韵脚外全部为仄声字;第二首“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不仅全诗平仄四处出律(湖、断、吟、诗),第三句末尾出现“三平调”(三个平声字),且以平声字“吟”为句脚,更令人疑惑。《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全首各联句平仄七处出律(庙、堪…  相似文献   

3.
“粘”与“黏”是音义不完全等同的两个字。“黏”音 nian,①像糨糊、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如黏液、黏胶。也指具有黏性的。如:黏豆包、黏汗、泥黏雪滑。②特指骈俪文字或近体诗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之间的平仄协调。平仄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侧”,就是不平。平声和仄声是对立的。按声调性质(即发音的高低升降),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上声是升的,去声是降的,入声特别短促);因此,四声被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近体诗要求平仄交错。就是在两个诗句中,在本句中平仄是交错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金沙水拍云崖暖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渡桥横铁索寒  相似文献   

5.
从节拍的划分、节拍内部的平仄、节拍之间的平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粘的平仄五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近体诗平仄搭配的规则;强调区分四字节、三字尾、常式、变式的重要性;纠正了教科书和名家著述中顾此失彼互相矛盾的说法;指出近体诗的格律不须背诵,是可以根据几条简单的规则推导的。  相似文献   

6.
"思"字在格律诗中应读平声,于李商隐诗中共见四十次,其读音可分为三类:一、读作仄声,该现象在李诗中达十一处;二、平仄均可,皆处在非音节点上,达十二处;三、读为平声,符合近体诗功令要求,较为常见。从格律诗用韵及上下文语境的角度出发,推测造成"思"字在李诗中平仄异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迎合格律诗的用韵规则和表达"似"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8.
用“三二原则”(即无变格的五律平仄律构成须是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且尾部不能是三平或三仄 )及部分传统方法可简便地判断出近体诗的平仄律 ,并可分析出“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的确切条件。讨论“二四六分明”也具有判断古代入声字转化为今平声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对联在形式上讲究对仗工整,像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近,词性相同,平仄和谐等,都是对联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仄起平落"要格外关注,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它指的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形式上的这些要求当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也要警惕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平仄是构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平仄格律。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主要有:只有四个标准句式;平仄相间,两平或两仄为一个节拍;"对"和"粘"是组句成诗的方法;句末要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调;一般只押平声韵;首句平仄决定全诗平仄。近体诗的平仄有些可以变通,有些必须避忌,有些拗句要救。  相似文献   

11.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12.
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对句末字押韵,有的律诗首联出句末字也入韵,这是律诗的特点之一;律诗的特点之二就颔联、颈联结构对称工整(即对偶);其特点之三是“对”“粘”,即由其平仄韵律决定的,律诗除首句入韵的首联外,每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这叫作“对”;律诗上下联相“粘”,即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与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声调一致,这就叫“粘”;其特点之四,从内容表达看,一般是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只要掌握律诗的这四大特点,运用到律诗排序的不同题型中进行分析,就能准确迅速地排除错项,选出答案.  相似文献   

13.
四、(题目略,下同。)孤平拗救:在平收的句子中(指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全句除韵脚是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这种情形便是犯孤平。犯孤平后需  相似文献   

14.
“平仄和押韵”作为唐诗、宋词、元曲共同的声律符号意象,离不开以“四声和八病”为主要内容的永明声律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唐诗表现为“平仄黏对、押平声韵”;在宋词表现为“合律的平仄长短句、押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在元曲则表现为“入派三声、平仄通押、一韵到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声律”犹如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将三种不同的文学样式珠联玉贯起来,成就了诗、词、曲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5.
“京口瓜洲一水间”之我见六年制10册语文课本选用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据《诗律》可知,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截取了七言“仄起平收式”律诗的首尾两联而成诗,首句入韵。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京口瓜洲一水间”是首句,入了韵。“间”是...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让学生懂一点古代诗词格律已成为必要.如果按现代汉语的音韵来研究的话,阴平、阳平一般是平声字,而上声、去声一般是仄声字.而古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则是根据汉语古音调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17.
汉语成语的声调搭配形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语音划分平仄的理论可予以分类统计。分类统计表明:平平仄仄式、平平平仄式和仄仄平平式是最重要的声调组合形式,根据一、三位上的声调可以不论的原则,可以得出汉语成语平仄搭配具有对称性特点。同时,在并列式成语中,以第二字是平声字、第四字是仄声字的居多,即先"平"后"仄"的形式居多。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所谓平仄,就是把汉语发音的四声,根据诗词需要分为平仄两类。古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就是平声,即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即现代汉语里的上声和去声。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汉语的入声字已经消失,分别归入了现代汉语的…  相似文献   

19.
以唐诗为例,由于古体近体的体式不同,吟唱的规律也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法则应是“平长仄短,二四为重,声情一致,古近皆同”。所谓“平长仄短”,是指凡遇平声处,要吟得长些;凡遇仄声处,要吟得短些。但在用仄声字为韵时,则另当别论。因为既然  相似文献   

20.
一、识别古人声字的意义唐宋六、七百年间,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而律诗(又称近体诗)则是唐宋诗歌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种近体诗的格律,是以句型整齐、用韵严格、注重平仄、讲求对仗为其基本特征的.在六朝声律之学基础上形成的律诗,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艺术形式赢得了人们的特殊喜爱,影响了后世以至现代的诗歌创作,可谓源远而流长.近体诗的格律,是以平(平声)仄(上、去、入声)相间、相对、相粘的丰富变化所形成的音乐旋律来表情达意的,因而区分平仄就成为格律研究和欣赏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