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隶属司法部门的人民调解制度,被法院引入,这对司法资源的盘活,或有意义2006年1月18日,山西省交口县法院在康城镇设立了ADR民事纠纷调解室,这是目前国内新出现的一种调解机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10,(35):44-45
中国新闻周刊:调解与司法怎样对接? 吴志明:上海17个基层法院,之前已经建立了“人民调解庭”(或叫“诉调对接中心”,就是接待化解矛盾的地方)。一开始是长宁区做,以后要求每个区县建立1500~2000平方米的中心。我们原来有个想法,因为法官不够用,审理案件的时间短,容易粗糙,能不能把法官任职延长5年。国外65岁当法官很正常,  相似文献   

3.
2006年4月的一天,一个叫李辉的老人打来电话,说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成员,现在手中有江苏省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会的档案资料,打算交给省档案馆。对于西南服务团,我一无所知。但在我的从业生涯中,这样主动找我们要交档案的情况并不多见。老人沧桑而又谦和的声音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尊敬和信任。于是,我与老人相约,第二天去看看。  相似文献   

4.
今年五月五日是马克思诞辰一四四周年纪念日,同时是黑龙江省图书馆开馆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回想起在省馆二十四年的情景,如同昨日,历历在目。不由得我记下了自己的一些经历。第一个义务馆员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我因病从哈师院辍学在家。一天,分配在黑龙江省图书馆筹备处工作的冯振东同学来找我,学友相见,免不了畅叙一番。当他知道我准备一边养病,  相似文献   

5.
《新疆商报》因为发表了《这笔恶债是如何栽到国企身上的》报道,批评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郑进民在审理一起建筑纠纷案时有违法办案行为,以致官司缠身,而且每讼必败。最近,该报总编辑李健又被法院以“拒不还债”为由予以拘留。在拘留所中,一位法官要和李健“讨论一下监督司法公正的事”。李健出狱后,一位律师专程托人转告:“你既惹有权的又惹有钱的,你是死定了!”…… 1999年11月16日的下午,新疆商报社总编辑李 健从报社被传唤到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在这之后的十一天中,他被法院拘留,理由是新疆商报社“…  相似文献   

6.
过"五·一"节     
最近一段时间,他工作很忙,连双休日都很少休息,眼看"五·一"节来临,妻关切地对他说:"后天就是'五·一'节,我说李建,到时你就别再上班了,在家休息一天,咱们上午游公园,下午逛商场,晚上我给你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再少喝点酒,让你好好轻松一下."他满口应允.  相似文献   

7.
邹晓伟  王清江 《传媒》2020,(10):9-1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颁布10周年。10年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创举,人民调解制度取得丰硕成果:人民调解委员会80多万个,拥有人民调解员380多万人,每年调解基层社会各类矛盾纠纷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在这丰硕的成果中,有电视调解节目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1904年,普利策在自己的报纸 生涯就要结束的时候,想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保持他的《世界报》的完整性。他看中的是纽约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官摩根·K·斯坦利。他约这位法官骑马,并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两个人约定,斯坦利将成为理事。普利策问斯坦利:“您觉得《世界报》怎么样?” “它是一张伟大的报纸,但是它有一个缺点。” “缺点是什么?” “它从来不支持朋友。” 普利策激烈地回答:“一张报纸不应该有朋友。” 这位法官同样激烈地回答:“我认为它应该有朋友。”普利策说:“如果这是你的意见,你就是给100万美元,我也不…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段向理老师离我而去已经两年了。至今想起他,我仍要潸然泪下。1986年初春,我慕名到淮阳县鲁台镇通讯组找段向理老师。自此他对我在写稿上帮助很大。他规定我每周至少写三篇稿件,且每篇他都要字斟句酌地修改。学习写作不可能立杆见影。有一段时间,我一连投了数篇稿件没被采用,灰心丧气半个月没交习作。一天,段老师竟然找我来了。语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     
<正>买空调售货员:大爷,你想买点啥?大爷:天热啊,我想买台空调。售货员:你老想要啥牌子的?大爷:啥牌子都无所谓,只要效果好。售货员:"中央"空调怎样啊?大爷:那不行,我那房子本来就小,中央再放上一台空调,多挤啊。姑娘,有没有放边上的。  相似文献   

11.
完美     
从前,有一位满脸愁容的老人,七十岁了还没结婚,到处旅行、流浪,似乎在寻找些什么东西。有人问他在找什么? 他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 那人就问他说:"你四处旅行,找了那么多年,难道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有的,我碰到过一个,那是仅有的一个,真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你为什么不娶她呢?" 老人无奈的说:"可是,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深入,传统的法院调解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有必要对其加以完善和发展。严格规范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制度,真正落实自愿、合法原则。改变过去的“重调轻判”观念,使争议双方在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前对各自的合法权利义务具有清楚、明确的认识,改过去“让谅型”调解为“公平型”调解。严格规范调解程序,防止其不规范性和随意性。协调和修改审判监督机制相关规定,强化对调解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有一件事,过后多年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内疚。那是1986年,我在阿克苏驻站,就住在记者站的小院里。有一天,记者站来7位老人。他叫什么名字,长的什么模样,事隔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找我这个“新疆日报记者”,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力量讨还公道的。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数天前为一桩纠纷,受到当地执法部门某些人十分粗暴的对待。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是:“这种事管不了”,“写了报纸也未必能登”,结果几句话就将老人给打发走了。事实上,就算当时自己当记者的资历尚浅,调查一些复杂问题的功力也欠缺,但至少可以请老人…  相似文献   

14.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5.
无字情书 那种暗示的方法曾经风行于上世纪80年代,可是当时我就偏偏不懂。一天,我收到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邮票倒着贴在上面。我认出了信封上他的字迹,可是信封里却是空空如也。也许是因为未收到回音,他终于忍不住来找我,捧来一摞厚厚的白纸,“这回你就不必借口没有稿纸而不回信了。”  相似文献   

16.
李子 《出版参考》2011,(9):37-37
无字情书 那种暗示的方法曾经风行于上世纪80年代,可是当时我就偏偏不懂。一天,我收到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邮票倒着贴在上面。我认出了信封上他的字迹,可是信封里却是空空如也。也许是因为未收到回音,他终于忍不住来找我,捧来一摞厚厚的白纸,“这回你就不必借口没有稿纸而不回信了。”  相似文献   

17.
就诗文社挂牌、编撰法官诗文选、举办首届笔会等作出安排受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副会长、诗文社社长李玉臻委托,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委员、诗文社副社长路德坤5月10日主持召开了诗文社第一次工作研究会,就诗文社近期活动作出安排。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自去年7月在全国法院开展法官诗文作品征集活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级法院广大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收到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法院400余名法官的文学作品1600多件,其中:出版书籍53本,杂志9本,小说55件,诗歌、散文1304件,文艺作品(相声、歌曲等)58件,新闻通讯131件,调研报  相似文献   

18.
元气蒸腾     
一天,来辉武从咸阳电视台的节目上看到,本市一个老太太十分不幸,虽然有拿着工资的儿子儿媳,他们却不管她,让老太太孤身一人住在别处的一间破房子里,以至老人死了四天,才被人发现。来辉武看着看着泪流满面。他当夜就让办公室的人员送3000元,以料理老人的后事。 来辉武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嫉恶如仇,希望尽快消除它,第一个倡议在全国评十大检察官,并为此慷慨捐资。他在企业内部设了督  相似文献   

19.
违背妇女意志的暴力强奸罪 河南信阳县明港镇大胡村农民靖志平经人介绍, 相见了确山县双河乡的姑娘刘某,两个月后,两人领了 结婚证,让乡里乡亲喝上了喜酒,这是1987年的7月 初。 婚后第6天,刘某发现两人性情不合,便跑回娘 家。由于对自己的婚姻不甚满意,一年后她向法院提出 离婚。法庭传双方到庭,靖志平同意离婚,但提出要女 方退出1200元的彩礼钱,刘不同意。 以后,法院又先后4次开庭调解,刘某愿退460元, 而靖志平坚持要800元。法官说:“双方是草率结婚,婚 前感情基础不好,夫妻关系现状也不好,准予你们离 婚。退多退少的事,各自回去再考虑,一星期后再开 庭。”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遇到这样一件事:在我住地附近的公园,一位老人正在晨练。他身板直挺、步伐稳健,绕着园中弯弯的道路,足足地走了三四圈儿。然后就在空场上伸展腰肢,好像仍然不觉得疲劳。待他坐在长椅上休息时,走过来一位年轻人,跟老者搭话:“大爷,您今年高寿啦?”老人听后,迟疑好久才回答,而且显得很不耐烦。年轻人走后,老人跟我说:“这会儿有些年轻人,简直不懂事,见人老是问这问那,不答理不好,答理真的不愿意。”按道理讲,这么问问也没啥,再说这个年轻人还蛮有礼貌,老人何必这么不高兴呢?当时我有点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