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民歌又可分为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两大类。蒙古族是个音乐的民族,辽阔的蒙古草原是音乐的海洋,其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等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潮尔"——蒙古族特定的乐器或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多声部民歌音乐形式。本文以潮尔音道《珍贵的诃子》为例,浅析蒙古族多声部民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等.  相似文献   

3.
《森吉德玛》是我国作曲家、教育家贺绿汀(1903-1999)在1949年编创的、以蒙古族民歌为主题材料的管弦乐作品。作曲家借鉴了西洋多声部创作手法,为蒙古族民歌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并且为单声部民歌赋予了多声部意义。分析此作品的技法特征,对于分析与创作具民族音乐风格的管弦乐作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历程的回溯与梳理,发现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音乐的本体研究、音乐的民俗文化研究、音乐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其中以音乐的本体研究为主。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还缺乏从羌族自我、他者及二者兼顾的多视角就羌族多声部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跨学科地调查分析。文章依据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体系(MVEF)",以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外部资源的支持度为例,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田野调查及评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创作的无伴奏合唱《驼铃》,一经问世即受到了音乐界的广泛关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以及精湛的创作手法征服了众多专家与听众.对该作品的内容、结构安排、多声部语言、象声词使用、音乐发展手法等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内涵,从而正确诠释音乐.  相似文献   

6.
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流传于岷江上游羌语北部方言区的松潘县羌族聚居区,以一个声部与另一个声部交织的音乐结构形态,在旋律的音高、音值、节拍等构造上具有独特性,这些特性反映出了羌民族悠久历史的音乐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构造,进行其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有利于羌族传统民歌的发掘、整理、保护与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民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文化宝藏,给予了我国作曲家们许多灵感,他们开始根据蒙古族民间音乐元素进行改编,这种艺术的再创造使钢琴艺术与蒙古族民间音乐巧妙融合并擦出新的火花.本文以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中的《草原情歌》、《舞曲》为例来浅析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的音乐形象与技法应用.  相似文献   

8.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长期流传于吉林省前郭县等历史上郭尔罗斯前旗的属地,这里是东蒙民歌的代表性区域。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多为叙事民歌,一首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犹如一部歌剧,角色较多,情节细腻,歌曲取材多为真人真事。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结构短小、节奏简单、旋律刚劲、调式为五声调式,其音乐特点体现出一定的民族区域性。在歌词创作上用语精炼,善于运用各种文学手法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
多声部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将湖南靖县多声部民歌的音乐本体进行和声感、复调、调式、声部组合以及民族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必将有助于人们领略其音乐的特征和实质。  相似文献   

10.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是一个云朵上的民族、歌声中的民族[1]。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民歌这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又在多声部民歌中散发着无比浓烈的音乐气息。在这里,我们就主要探讨羌族多声部民歌这一部分,从了解羌族多声部民歌、探索羌族多声部民歌到我们真正爱上这片热土,爱上这里的多声部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11.
"好来宝"是蒙古族说唱音乐,它不但与其他汉族说唱音乐有相似之处,还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它是蒙古族说唱音乐高度发展的一个典范,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音乐进化、传播高度发展的时代,应积极支持、促进蒙古族说唱音乐"好来宝"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繁荣时期,发挥其更多、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民歌的多声音乐形态──“安代”民歌中的呼应手法潮鲁(内蒙古师大音乐系)“安代”是流传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族民间歌舞。“安代”的形成同蒙古族萨满教中“博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驱鬼治病的用途,还是民间活动的形式,都有很多近似之处。“安代”在长期...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蒙古族民歌与不同音乐体裁和创作方式的逐步结合,孕育、产生了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具有蒙古音乐风格的器乐曲。蒙古族民歌的器乐化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音乐的内涵和普遍的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当今中西音乐的多种创作技法,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列举实例,对多声部蒙古族歌曲中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加以分析.探究在多声部音乐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在体现民族风格、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方面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为少数民族风格的多声部音乐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阐述蒙古族音乐地区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蒙古族音乐的独有风格——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分类及结构。通过对蒙古族民歌概念的剖析,对蒙古族民歌所面临的问题,将蒙古族民歌的日渐消零与通俗音乐的日渐昌盛相对比,疾呼“让民歌走自己的路”。保护纯正的、原始的民歌不仅是民心所向、形势所趋,也是保证由民歌这个文化现象而引发的其他各种音乐研究的并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发现 ,改变了“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复音音乐”这一论调长期左右音乐理论的状况。多声部民歌的发现 ,最早是在五十年代 ,但它的产生则远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后期。现存的多声部民歌按内容来说多为与农业有关的劳动歌曲、祭祀歌曲以及婚恋、风俗歌曲。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形态 ,一些集体进行的传统社会活动 ,如祭祀、劳动、集体求偶等 ,为这些多声部歌曲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些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多声部歌曲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 ,工业…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一直是中国交响乐中的重要支流,那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魅力无穷的长调民歌、宏伟悲壮的英雄史诗以及深沉如诉的马头琴声都无疑彰显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也为蒙古族风格交响乐的创作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征。但近几年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创作的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为数不多,而作曲家崔炳元创作的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是近几年来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中一部完整的交响曲,也是继永儒布先生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六首》之后唯一一步完整的交响乐组曲作品。  相似文献   

18.
潮尔是最富有草原特色和传奇色彩的蒙古族传统的代表性乐器.也可以说是蒙古族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挖掘潮尔的民族文化内涵,拓展其民族精神的外延,意义尤为深远。本文就潮尔的世系,潮尔艺术大师色拉西,以及潮尔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对近二十年云南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围绕"音乐形态"、"人文背景"两方面探讨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在不同学术分期的研究重点和时代特征,研究呈现出"局外"描写为主以及侧重音乐形态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仙居.中国南北民歌大赛"中的侗族多声部民歌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剖析.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多声部音乐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