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主体,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状况、行为表现,以及应该怎样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铭刻着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实质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兼具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和高尚情操的教化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进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该文从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提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文通过开展田野调查,梳理纳西族文化关键符号三多节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纳丽江运用三多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总结三多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提出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节日宣传平台、创新节日活动形式、深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加强节日文化教育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向前,在满足了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近几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红色文化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在理论维度上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真正认识到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联系,还要让高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不断地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良好品质,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坚定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文章所提及的对策能够为其他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石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标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承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平台。该文通过挖掘、阐释云冈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探究文物背后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轨迹,体悟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旨在从各民族创造的文明遗存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织一条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图景的形成是瑶族原始崇拜与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结果,道教、佛教的进入并与儒家文化以及瑶族自身的原始崇拜交融涵化,迭代生成了儒、释、道和原始崇拜四位一体的民间信仰格局。儒释道文化是右江流域瑶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既要突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营造,也要注意对各民族场域的关照,推动各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杠杆。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自觉肩负起复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该文总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痛点难点,最后提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现象。语言接触是民族间交往、交融的体现。语际间的交流和接触能够不断融合多种文化,为语言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也为塑造中华文化认同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语言接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生态伦理建构、民族三语教育建设等途径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观,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广西具有丰富多样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对广西民族语言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地区发展规划要求。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价值在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讲好“中国故事”。该文阐述了广西民族语言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价值,并基于国际中文教育视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力孔子学院、培养师资人才、充实教学内容、发挥民间力量等传播策略,促进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9.
周宏 《文化学刊》2023,(5):157-160
西藏地区红色资源内容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深入研究发现,西藏红色资源凸显着战斗精神、奉献精神、互助精神的精神内核,呼应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向心力量。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铸牢西藏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60多年服务基层的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所在。乌兰牧骑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纽带,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加强乌兰牧骑的队伍建设,推动乌兰牧骑的创新发展,增强乌兰牧骑精神的宣传效果,优化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的组织协调是传承乌兰牧骑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和对外传播工作是新时代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该文首先梳理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指出新疆非遗的翻译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次,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分析了新疆非遗翻译的5个重要环节。最后,该文对新疆非遗翻译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旨在通过新疆非遗的翻译,向人们开启一个了解真实美丽新疆的窗口;发展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并通过文化拉近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的独特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是一体两面,蕴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民族元素、冰雪运动以及“冬奥精神”的涵育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等各层面愈发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形象。与此同时,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重塑了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4.
陶迪 《文化学刊》2023,(3):188-19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中亦具有重要基层性的特点;提升少数民族农民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掌握程度,对于其自身基本权力的保护,对于整体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故需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农民工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的需求和困境,通过更加贴近其内心的途径来提升其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无论汉民族文化抑或少数民族文化,都有将花视作民间信仰的传统,这种多民族之间不谋而合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共通性,即对生命的敬重及族群情感的维系。花神信仰既是勾连本族人民的共同情感和本土文化意识的纽带,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交互融的枢纽,尤其是在当前多民族交融语境之下,花神信仰起着沟通交流的关键作用,同时其自身的意义也在不断丰富,书写着当代实践的多样篇章。该文探索了花神信仰在当下的实践模式,以舞剧《花界人间》为例分析了花神信仰的现代性叙事表达,进一步肯定当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革新和新内涵的赋予,在延续民族精神和审美内涵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大众对花神信仰的文化认同感,继而从文化认同层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的"5·31"重要讲话重塑我国的国际传播观和新闻范式。我国新闻教育亟需从国家战略高度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我国新闻教育需要在国际上争取独立平等地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培养人文叙事"准学者"。与此同时,我国国际新闻教育需要清晰的定位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世界多极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擘画与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梦,以不同凡响的国际视野,以追求全人类共同幸福的博大胸怀,系统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际上回答了世界应向何处去,不同民族文化为何要和谐相处、如何和谐相处以及中国应如何融入世界这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现代性是一种常态。在定居广西百色市的自我调适过程中,瑶族完成了异乡变家乡的和谐转身,形成了和谐交融的文化图景。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还存在民族精神急需振奋、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传承人断层、民族文化流失等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把准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厚植民族自信、自觉与自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综合推进相关工作,在浇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支柱的道路上谱写瑶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它代表人类群体生活的精神生产和活动,同时也因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显示出独特价值。全球化背景下,受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潮流的冲击,民俗文化面临流失的危险。面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国情,应当采取措施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丝路”的国际视野,影像话语体系在助力国家新形象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录片作为影像叙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题材形式,不仅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官方叙事特色,而且其独有的厚重感、社会感、历史感等媒介特性可以借助“新科技”与历史对话,通过多视角、多线索的视听手段将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特性编码成具有能指作用的“影像共同体”,并解码释义后同构出具有促进民族价值耦合交流意义的“文化共同体”,从而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与历史对话,重组民族未来格局,重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