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力神纹是黎族织锦中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它立足神话传说,具有黎族原始先民渴望族群生存繁衍壮大的象征意义。经过调查发现,有关黎族大力神纹样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深化人们对大力神纹样的认知、传承和传播黎族传统文化,运用形状文法的推演规则对大力神纹进行创新设计,并呈现到文创产品设计中,通过文创产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和传播性来达到传承和传播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基于形状文法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黎锦纹样中的大力神纹形状、色彩、文化内涵等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出既保留大力神纹样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图案。黎族大力神纹的创新设计实践表明,形状文法在传统纹样创新设计中具有可行性,将创新性图案应用在文创产品领域,形成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为黎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
黎族织锦工艺知识体系是指黎族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经过长期潜移默化传承的手工艺经验、技术、艺术和知识的聚合,是黎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黎族织锦的发展经历了“无纺布—麻纺—棉纺”的漫长历程,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手工艺人,他们集构思、制作、生产于一体,通过在日常生活、长期劳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促进技术的发展,而这种技术进步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伴随着织锦的制作逐渐产生,涵盖了自然社会、工艺技术、思维认知、文化思想等各个方向和层面。在经验、技术知识化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织锦工艺知识体系。该文以黎族织锦工艺为例,探寻黎族传统工艺中的经验、技术、艺术与知识。  相似文献   

3.
王奋平  陈颖树 《职业圈》2007,(4S):167-168
海南南部地区是黎族聚居区,多年来,黎族数学教育一直是海南教育的难点,主要原因之一是黎族语言有不同于汉语的许多特点,推行双语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培养又是实行双语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黎锦工艺起源于黎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被称为我国纺织历史上的“活化石”。黎族人民将本族特有的艺术特色、审美观及一些特殊的构图等多项要素进行整合,并融合在黎锦上,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文化熏陶,更是彰显了我国的民族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项传统手工艺正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而且黎族很少有人愿意继承并发展这一项传统技艺,这导致黎锦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该文主要阐述了黎锦文化的意义及特色,并指出了当前黎锦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文刚 《文化学刊》2012,(5):162-167
自古以来,海南人都有嚼食槟榔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了丰富的槟榔文化,槟榔成了海南人婚姻、社交、祭祀和拜年习俗中的必备用品。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与生产活动。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黎族审美观念和汉文化的影响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宋辽夏金时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时期,各个民族文化艺术在融合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艺术。本文从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的传承发展研究入手,探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宋辽夏金装饰纹样,包括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能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各种审美内涵,情景交融、替代巧妙、寓意吉祥等,木雕装饰中很多纹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殖崇拜。本文将从木雕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三个方面中的生殖文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到海南旅游,有两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一个是三亚,一个就是通什。通什被称之为海南的另一个象征。被誉为“翡翠城”的通什市境内的五指山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和民族风情名满天下。通什是海南省每年黎族“三月三”节庆典的主要场所。现有的景区包括中华民族文化村、黎苗风情  相似文献   

9.
追溯通渭剪纸春叶、遮面的源头发现,它和历史文化“幡胜”有着不可分割的前后关系,具有必要的传承和继承性,从春幡演变成陇中当地民俗节日的一种文化符号,其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的根源,同处陇中地域的春叶、遮面图案构成与大地湾文化时期的彩陶上的纹案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种传承不仅是文化载体的嫁接,从本质来讲是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是渭河流域滋养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根据相关文献和图式纹样比对,从大地湾五个文化期的纹样元素中发现了春叶、遮面的图案元素,尤其在二、三、四期的图案元素中有明显的延续。该文就此以文献载述和图案考察对比进行分析论证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中国铜镜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柿蒂纹图像作为装饰性纹样大量出现在铜镜上,其与汉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汉代铜镜柿蒂纹图像特征、发展演变规律的梳理,以及柿蒂纹与神话题材、指示象征图像、吉祥铭文等图像组合的分析,具体从图像意义、社会背景等方面解读柿蒂纹中蕴含的汉代人的宇宙观念、天国仙境等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时代来临之际,人工智能凭借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人工智能在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该文主要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技术要素得到有效的创新性融合,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年轻群体是消费IP形象的核心对象,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消费行为直接影响市场的趋势和潮流。该文旨在通过分析黎锦IP形象设计的现状,以情感化设计为理论基础,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引入IP形象设计原则,分析年轻群体的喜好,使黎锦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运用情感三层次设计理论,分析黎族甘工鸟纹IP形象设计,了解年轻消费群体的情感、个性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为黎锦产业国际化增加一条新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情感化设计理念下IP形象的设计原则,为黎锦其他纹样的IP形象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传统造型艺术以形状与线条、色彩与构图、材质与肌理等表达语言建构独特的时空关系,以强烈的物质属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在新媒介环境中,数字化的生存模式消除了原有的物质属性,传统造型艺术通过二维的数字化复制和三维的虚拟化重构转变为数字化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基于专利数据库,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主要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以机构主体为主(主要是高校和企业)。所针对的传统文化类型以传统文化总体为主,其次是语言文字、传统建筑或古迹、文物或博物馆等,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占比最多的是虚拟现实技术,随后包括数字化系统和平台、展示装置或系统,以及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研究结合经验发现对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成为现代生活的主体。数字时代的到来翻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的传统传习方式亦受到数字化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共享+协同”的理念、数字化的展示形式、创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开拓性的数字化推广平台机制不仅推动了西兰卡普传习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内涵的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推动、乡村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可见,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的传习亦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家石河村拥有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其传统民居具有较强的地域典型性和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民居的价值特色,以传统村落民居为主体探索保护模式,基于数字化保护原则,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搭建数字化旅游平台,平衡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让村落文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7.
新文创是通过更广泛的主体连接,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新文创的思维适应当前数字化传播环境和互联网业态,注重提升IP的文化价值。从传播环境、产业协作方式、传播效果、人群需求和典藏文物自身特性来看,新文创能够为故宫典藏文物文化传播提供新抓手,同时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打造中国特色的IP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遗文化能够助力青年树立文化自信,关系青年的成长成才,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新媒体作为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青年作为网络活跃群体,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将成必然。要用好网络阵地,推动青年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发扬。该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非遗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意义、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而通过数字化产品、线上体验式教育、新媒体技术和热门平台运用等多种方式来探寻面向青年群体传播非遗更有效的途径。以此让青年群体真正领悟非遗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让文化自信深植于青年心中。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真实案例泥泥狗为基础,对中国传统泥塑艺术数字化再现进行深度探索。泥泥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演进。泥泥狗文化资源的保护贯穿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保护的第一步是对其素材的收集和处理,包括泥泥狗的样例,图案及民间故事等。该文基于文化资源的创新设计,运用信息空间理论,对传统泥塑数字化再现路径展开研究,详细解析了传统泥塑数字化再现的实践研究,提出泥泥狗文化资源采集的方法和步骤,对泥泥狗文化资源的形状、样式、符号化、色彩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以期为传统泥塑数字化再现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亦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映射着民族与地域的发展历程,成为研究传统手工艺的重要切入点。该文从传统文化视角阐述潍坊风筝发展的地域独特性,分别解读其在历史、民俗、符号、娱乐功能层面的文化内涵意义,并以此为前提指出当代风筝的数字化发展策略。推行数字化设计符合青年人喜好,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为潍坊风筝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指明道路。该文通过对潍坊风筝的文化解读及对数字化传承的实践,探讨当代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以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创意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