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湘西地区37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多样且完整,不同历史时期存留的传统村落分布都有明显的集聚性,获批的传统村落时间分布以2016年和2018年分布较集中,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三个条带区域,县市空间分布以交界区域较为集中。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了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并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以流域内居民点的分布、水系、道路等矢量数据和DE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同时结合乡镇统计数据、实地调研和采集数据,利用地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与结构形态异质性.研究表明:①道路对石羊河流域居民点的分布影响不明显,水系对流域内的居民点分布有着直接影响,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沿低海拔、小坡度、近水系聚集分布的特点.②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表现为居民点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接,低密度区与低密度区邻接.且居民点分布表现为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征.③居民点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永昌县-凉州区-古浪县这一条西北线和民勤县-凉州区这一东北线上.居民点空间分布具有圈层结构、轴带延伸的“T”字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9,(1):21-28
以101个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赣闽粤边际地区(赣州、梅州、龙岩三市33县)为研究区域,使用ArcGIS10.2中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梳理了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客家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呈现南多北少空间分异特征;二、客家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西北坡和西南坡;三、客家传统村落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县;四、总体而言,建县时间越早客家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越多;五、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受自然、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8):107-113
通过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其级别结构特征是省级项目较多、国家级项目较少,但省级非遗项目晋升为国家级尚有一定的资源数量优势;类型结构特征是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民间舞蹈为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保护区次之;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滇西南和滇中地区为中心,滇西北地区相对较多,滇东北和滇东南地区零星分布的特征,并与该省主要流域水系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后从地脉条件和文脉条件分析了特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依据2020年中国5A级景区数量和空间分布数据,采用Ripley’s K 函数、栅格成本分析可达性、区域分区统计等研究方法,依托GIS空间分析技术在省域尺度上对5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5A级景区呈聚集分布,形成1个高密度主聚集分布区域,呈现3个团状区域聚集分布,有着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从可达性上看,我国5A级景区的可达性时间成本从东南到西北呈现强—中—弱递减的趋势,其中超半数的5A级景区都可以在机场50km范围内、铁路的20km范围内到达,且铁路运输比航空运输的可达性要高。本研究对合理调控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从关系视角整合空间与社会研究,以福州林浦村为例,通过量化指标综合衡量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结构性、凝聚性、可达性、层级性问题,深入解读公共空间网络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村落公共空间整体形成“三团、两带、多散点”的结构特征;村落公共空间网络具有较高的联通性并以某一公共核心区为中心向外圈层放射状发展;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受到交通骨架的主导、社会活动的型塑、宗法礼制的支配。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量化分析,可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复兴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晋城地区传统文化丰富,特色鲜明,对该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发掘和保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本文使用Arcgis10.3和谷歌在线地图等工具,对晋城地区住建部公布的6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特点:从县域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分布于泽州、高平,其他地区较少;地形、海拔、河流、人口、中心城镇距离、社会经济等是影响晋城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破碎度指标对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破碎化进行测度,并分析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在20个传统村落中,湘西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分布相对集中,现代建筑多散落在核心建筑区的边缘,呈不规则分布,发散性较大;(2)20个传统村落中,建筑景观破碎化最严重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是翁高村、吉郎村和楼田村,最轻微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为寿州村、坳上村和石堰坪村。(3)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总体上中等偏高,且各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差异明显,破碎度等级为Ⅲ级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4)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影响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城镇化的推进是影响湘南地区建筑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以省区为统计单元,以招生数与学校数、每百万人招生数和每百万人学校数为两组测度指标,选用极值比、变异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并应用GIS进行趋势分析和五级分类,分析了全国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空间分异与聚集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依据变异系数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地理集中指数则呈弱聚集特征,趋势分析则在东西部和南北部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差异.招生数和学校数分布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河南、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和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而广大西部地区分布则相对较少.每百万人招生数和每百万人学校数在空间上分布不一致,但数值较高的省区主要集中在北方.最后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保护传统村落,形成独特、魅力的景观,呼应全社会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主流话语,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云南的时代要求。文章以云南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502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百度地图的API功能和Arc 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然地理环境、少数民族分布、城镇化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发展、申报材料准备与评选标准细则等是形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能够为云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河南公路交通网络,运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栅格成本距离分析,研究河南省各个区域到其最近城市节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河南省区域可达性整体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各时间阶段,可达性水平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呈现多极格局且具有稳定性;处于河南几何中心的郑州、许昌可达性值一直相对较低,边缘地区的可达性值相对较高,但随时间推移区域间差异有所缩小.从可达性变化速率来看,区域可达性变化速率呈v型降低,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1995—2001年河南省公路网络可达性变化速率较快,且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交通干道指向性,在此阶段公路网络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各区域可达性;2001—2007年可达性值提升较1995—2001年不显著,且某些地区有所下降,与道路改建有关,整体可达性变化速率慢;2007—2014年可达性值改善优于2001—2007年,可达性变化速率较快.总的来看,边缘地区可达性值变化速率比中心地区变化速率快,区域可达性变化幅度与可达性初值有关,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与完善、国家政策以及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对可达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北干旱区城镇—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空间相关性.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借助GIS技术方法分析和验证了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耦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中古浪县、永昌县和肃南县与水域的引力场值最大,金川区的引力值相对较小,但由于人为修建多座水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场强小造成的城市发展受水资源限制性问题.石羊河流域中城镇分布基本以流域为轴线的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受水资源影响明显而强烈.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79-84
商贸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港口的空间演变特征为研究丝绸之路贸易提供新的支撑点.以潮汕不同时期商贸港口为研究主体,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潮汕商贸港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潮汕商贸港口空间分布与河流、货物贸易、政策、海岸线的内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道通航能力关系商贸港口的兴衰;潮汕地区商贸港口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地区迁移的特征,由内地向东南沿海方向延伸;在空间上程聚集特征,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沿江水运条件便利的地区;贸易政策、通商口岸与经贸区的设立加速商贸港口的变更和扩张,又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以卖花渔村为例,运用资料收集法、实地调研法、文本数据分析、空间句法分析等方法获取传统数据和网络数据,从高频特征词、游客情感分析、语义结构网络、空间句法形态变量等方面,研究游客空间感知度、村落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可达性等.结果表明:卖花渔村选址格局、整体布局、徽派建筑和盆景文化存在特色;游客对村落的整体满意度高;但村落公共设施不健全,空间吸引力不均衡,道路可达性低.通过“续—修—塑—新—承”策略,强调对整体格局、街巷肌理、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文化内核的更新,将盆景文化、人居环境与自然山水联系,提升村落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采用2000年和2009年两期spot遥感影像,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交通可达性和城郊地区村镇距市中心的距离两个指标来探究区位与村镇的规模、分布及其发展速度的关系,通过交通可达性分析、缓冲区分析、热点分析及聚类和异常值分析获取长安区村镇的规模热点及扩展热点的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郊区的村镇的发展受区位影响,距市中心距离近,交通可达性好,规模大;城市郊区村镇的扩展速度主要受区位的影响,扩展的热点区域集中在交通可达性好,距市中心距离近的地区,该区域的村镇扩展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通过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得出长安区各村镇的扩展在韦曲和郭杜呈HH高值聚类,而在王寺镇周围呈HL异常。  相似文献   

16.
红色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活动,其空间格局是红色旅游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文章选取贵州省48处红色旅游景点,以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可达性模型为基础,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地理集中度指数和可达性系数4种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呈现“整体均匀局部集中、分布密度不均衡”的特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整合优化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贵州红色旅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基于GeoDA-GIS平台,以县为研究单元,对2010年川东北县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揭示了川东北地区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且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Moran’sI=0.41,表明县域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moran散点图、moran聚集图和LISA聚集图更加具体地展示了人口空间聚集的局部特征。通过关联分析,发现高程、交通条件、人均GDP等是影响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江苏省内的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 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平台,通过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江苏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据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古村落整体和局部的空间分布类型皆为凝聚型,古村落在整体上呈“一带多核”的分布状态.局部上来看,古村落在苏北地区呈“三核”分布,在苏中地区呈“一带一核多散点”分布,在苏南地区呈“多核”分布特征;(2)江苏省古村落分布相对集中且具有不均衡性特征,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泰州;(3)自然环境方面,古村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亲水性”和“向阳性”特征,村落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有向高海拔地区分布的趋势;(4)社会人文方面,古村落的空间分布多位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历史悠久、人流量多的地区.研究结果揭示了江苏省古村落空间分布的规律,为江苏省古村落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90个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测算了传统村落总体结构类型和各区域的分布类型,综合分析了贵州省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县际分布、区域分布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认为应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规则,注重传统村落对贵州省民族风情旅游效应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保护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自然成因与结果表现两方面,选取8个单项指标,构建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GIS技术,研究2000~2010年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并对其生态脆弱性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程度有小幅下降,流域生态脆弱性均值由0.4468下降至0.4181。(2)将流域生态脆弱性划分为5个基本类型,2000~2010年间湘江流域极强脆弱、强度脆弱类型区栅格数量比重分别下降了2.04%和13.47%,中度脆弱、轻度脆弱和微度脆弱类型区栅格数量分别增加了1.13%、3.01%和4.45%。(3)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显著,具有集簇分布的特征。生态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空间格局伴有破碎化的发展趋势。生态脆弱性显著性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娄底、永州市辖区;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罗霄山、南岭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