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分析雪漠长篇小说《大漠祭》及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旨在探讨该作品中隐喻的翻译方法及其翻译模式,并且在顺应论的框架下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大漠祭》中隐喻翻译策略有三种,即隐喻转隐喻、隐喻转明喻、隐喻消失,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译文呈现出直译意译合译换译省略的翻译模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甘肃特殊的语言用英文表达出来,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同时又不失原文的风味。  相似文献   

2.
《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的成功译介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译者采取何种策略翻译其中承载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俗语,这能反映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为译介我国文学作品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刘宇昆翻译的《三体》系列第一部作品The ThreeBody Problem为研究对象,使用定性和定量方式探索分析译者俗语翻译策略。统计结果表明,译者更倾向于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对于汉语中较为生动形象、易于让英文读者产生同类联想的俗语,译者则多采取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3.
电影片名翻译采取归化策略,能帮助目的语观众降低认知负荷,有利于电影的宣传和发售。本文以电影片名翻译为研究对象,以恐怖电影片名翻译为例,通过整理、分析多部恐怖电影的片名翻译,在影评网站上收集观众的反馈,分析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策略。本文连接了翻译学与电影学两个学科,拓展了翻译学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模糊是重要的创作手段之一,文学翻译使用此种手法再现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本文以英译本《围城》为例,采用案例分析及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作者、译者、读者的角度,参考近些年来文学界相关理论研究,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定义分类,探讨语境等因素在语用模糊翻译中的作用,分析翻译策略。通过分析《围城》中语用模糊翻译现象,了解到在运用语用模糊翻译时,要重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将文学作品翻译与语用模糊现象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5.
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出自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之手。该小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讽刺了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颠倒是非的社会,表露了对下层阶级人民的同情,深受读者的欢迎与好评。关于此作品的翻译,如何将原文幽默的风格与讽刺的意味传递给不同语言文化的读者,并使译文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是译者需着重考虑的要点。本文将运用接受理论相关知识,从词汇翻译、句子构造、段落分布三个层面探讨《警察与赞美诗》梁亦之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6.
委婉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随着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翻译时对委婉语中包含的文化因素的处理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以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的委婉语及其英译本为例,探讨在翻译中如何使用直译、释义或加注、代换,以及意译等方法将原语文化传递给读者,以实现文化等值。  相似文献   

7.
《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阐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因此翻译理论家又逐渐发展出阐释学翻译观,以进一步剖析、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陕西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所在的地域环境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的呈现,经过作家的生动描述和想象,勾勒出的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文化图景。该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为理论基础,以陕西乡土文学作品《青木川》英译本Greenwood Riverside为分析案例,从信任、侵入、吸收、补偿4个分析步骤,对译者翻译译文时用到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归纳文学作品外译时文化现象的处理策略,旨在推动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艺术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功能文体学视角下,运用Halliday的概念功能理论,对唐诗《除夜作》及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古诗英译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五神"概念系统,涉及"神""魂""魄""意""志"五个概念,为中医"五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探讨《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英译比较及其策略。首先是原文本中"五神"概念的理解问题,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考察古今医家的相关注释和评论,并兼及"五神"概念在先秦至西汉时期诸子百家典籍中的渊源,力求接近文本本义;其次是翻译策略问题,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最后,考察和比较5+3个英译本对《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翻译,并提出相应的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重要地理类文化典籍《洛阳伽蓝记》涉及大量地名,中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之一,因而成为翻译重点。本文参照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以《城内》篇中地名为样本,采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华裔美籍学者王伊同采取的地名翻译策略。王伊同偏重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尤其音译、语言翻译和注释,但偶尔也采用归化法;其翻译手法灵活圆通,注释详尽可靠,颇受好评。王译有助于西方专业读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期,融合诸子百家学说,将战国至汉初的思想融会贯通,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淮南子·时则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Word Smith 8.0语料库分析工具对约翰·梅杰译本、翟江月译本、DeepL机器翻译三英译本的语言计量特征进行对比,探究不同译本的译者风格和翻译策略。通过对标准类符、平均词长句长以及高频特色文化词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三译本均采取显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其中,约译趋向于使用异化翻译方法,用短句将复杂的文言典籍娓娓道来;翟译趋向于使用长句将文言典籍通俗易懂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DeepL机译的标准类符形符比最低且平均句长数值最高,这表明机译在处理复杂文言文本时趋向于字面翻译,以此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和通顺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首个在英国本土发行的《西游记》英译本,海伦·海耶斯的《佛教徒的天路历程》在《西游记》的英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较之《西游记》的其它译本,该译本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鉴此,本文围绕译者身份、翻译选材、翻译底本、翻译策略这些内容,对该译本展开研究,希望能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考察1958年美国出版的《红楼梦》麦克休英译本。结果发现,麦克休姐妹作为具女性主义意识的美国女译者,在有意无意间运用女性主义翻译家Flotow所提倡的增补、加前言、"劫持"(删节、改写)以及再现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成功再现且增强了作为女性赞歌的《红楼梦》原文本隐含的女性主义色彩,增进了该英译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通过翻译国家叙事文本来实现,对塑造国家形象、获得国际认同具有战略性意义。该文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例,以国家叙事目的为切入点对译文进行研究,探索译者在语言与文化层面上所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策略,阐释并探讨诸如注释、补充、同化、意译、直译、拆分句子、增加衔接词和重构句子结构等一系列翻译技巧。该文可加深人们对政治文献翻译中国家叙事目的的认识,同时也为政治文献翻译实践提供参考,这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还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活动,目前,翻译研究范围随之扩大到了政治研究层面。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是研究、争论的焦点,其研究成果数不胜数,但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归化和异化的文章则很少。本文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研究翻译策略,旨在揭示翻译策略和政治的关系、异化与归化的政治性特点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以往经典电影和近年来极受欢迎的英文片名的翻译案例,对比归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应该遵循的四个原则,并试图找到一种符合中国人心理、文化接受能力和语言习得的翻译策略,从而探讨翻译理论和技巧在大众传播领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郁文 《职业圈》2008,(6):111-113
文章通过分析以往经典电影和近年来极受欢迎的英文片名的翻译案例,对比归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应该遵循的四个原则,并试图找到一种符合中国人心理、文化接受能力和语言习得的翻译策略,从而探讨翻译理论和技巧在大众传播领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故乡飘已远》,又名《那么多的酸模(野菜)都被谁吃了》以自画像的方式描绘了战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同时也是朴婉绪自传小说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因此十分重要。作者朴婉绪是韩国现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一生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朝鲜南北战争,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所撰写。修辞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言语现象,在小说《故乡飘已远》中,朴婉绪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交际理论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感受。该文结合实例从修辞翻译角度探析李丽秋译本,研究在文学作品的韩译过程中如何使用修辞翻译策略,准确表达作者意图,引起读者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