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种对历史本体的特殊认识活动,它应当是现在而非过去的,是现在的人为着现在而认识历史,它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惟有在现实中不断更新,对历史作出创新性的分析与理解,才能铸造新人,完成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课程呼唤着历史课的创新教学。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历史创新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历史教学创新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特质,教学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通过不断追求的、不…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紧紧地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将能力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中。本文以高一《戊戌变法》一节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通过变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历史所表现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人类已经逝去的、在今天不能重演的社会生活,它具有很强的过去性。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讲解历史事件的要素及概念,更要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即教他们用联系眼光去审视过去、认识现在和预见将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个体知识的内涵和特征教师个体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并且它有一个时间的范畴,联系着个体的过去、现在、将来,即“知识是一种过程”,且这种知识不是客观地显现于书本。因此,教师个体知识可以解释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个人不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逐渐形成于头脑中的相对于“显性知识”的缄默知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个体性。教师个体知识,顾名思义,它是个体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在个体的生活情境中,慢慢地积累和沉淀于自身的一种经验和体悟(体验和感悟),是他人所不能知道或是不能感悟到的。这种知识…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对人们过去生活的一种记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恰当营造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历史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并实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功能。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历史教学有两大特性 :过去性和接受性。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历史教学 ,又被进一步深化为 :凡“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知识和观点” ,不能写进课本 ,搬进课堂 ;凡“科学的历史” ,不能虚构或假设 ,不能“仅凭逻辑的推断”做“结论”。于是 ,学校的历史教学因内容的“科学性”而至观点的“正确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受关系 ,也由此而变得简单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过去性的注脚是客观性和科学性 ,接受性的理解是惟一性和权威性。过去的历史课是典型的内容学科。历史教师最讲(书本的 )灌输的技能 ,学生最谙背的技巧。供一饭…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历史,是现在人的见证,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进步与生活,历史的轨迹现代化的今天,是不可抹去的见证。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了解,不仅仅是缅怀于一种感情,更是以史为镜,对现在和将来的人类行为社会发展的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在秉承新课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历史课程特色,将虚化的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生活与历史结合,让历史能够影响学生行为,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期在教师历史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个体知识的内涵和特征 教师个体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并且它有一个时间的范畴,联系着个体的过去、现在、将来,即“知识是一种过程”,且这种知识不是客观地显现于书本。因此,教师个体知识可以解释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个人不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逐渐形成于头脑中的相对于“显性知识”的缄默知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学生活现象学研究是运用现象学精神、观念或方法对教师教学生活的某一现象和事实本身进行探究的一种研究范式或研究活动。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教师教学生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活世界被遮蔽和遗忘的局面。教师教学生活现象学研究不是随意而行的,有着自己的研究程序和要求。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现象学研究并非尽善尽美,它有着自己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限制。  相似文献   

9.
一、新课程开放性——知识的不断生成与提升课程,它究竟是教学的“枷锁”,还是“跳板”?是教学的“控制者”,还是“促进者”?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封闭、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变得死板…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学生活现象学研究是运用现象学精种、观念或方法对教师教学生活的某一现象和事实本身进行探究的一种研究范式或研究活动。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教师教学生活称王称霸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活世界被遮蔽和遗忘的局面。教师教学生活现象学研究不是随意而行的,有着自己的研究程序和要求。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现象学研究并非尽善尽美,它有着自己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限制。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生命赖以生存的特殊世界。而校本教研是教师基于学生成长的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生活细节的改善联结起来。只有让校本教研真实的融入教育生活,才能让“校本教研”与“有效”同行。才能使教师感受到从事研究活动的幸福,把研究当做休闲的生活和爱好。才会把教育工作当做自由创造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叙事是一种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教师在教学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的教学反思形式,以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为主要内容。它传达的是教师真实的声音,是对教师日常教育的真实写照。笔者认为,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利用教学反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人的存在与教育性存在的统一体,教学经验从静态上看是教师个体在教育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行动图式;动态上则是教师在自身的日常教学及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交流与实践,不断反思、体悟被塑造与生成的过程。从类型、结构、功能、特征等方面可以重新认识并重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构造与理解的经验方式,可以达到生成教师新的教学经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喻欣 《教育导刊》2009,(7):40-42
内隐教学观念是教师在个人特定文化背景和日常教学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个性化教学观念,它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产生着习惯性的影响。克服其不良影响的根本措施,在于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这既需要深入开展教学反思与教育科研活动,也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教学既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途径,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受中西方传统文化、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教师观念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被遗忘和遮蔽,出现了教师被规范化、工具化和教学生活封闭化的现象。提升教师日常教学生活质量需要教师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提高自我意识,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6.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面对的是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主要指教师的职业生活世界,也就是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一般来说,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二是日常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技术化、理论化倾向的影响,教师培训表现为工具性与技术化,而教师的日常教学则表现为功利性与经验化。因此,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教师教育应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而教师的日常教学应回归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17.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一种基于问题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应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它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不同,也不同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一、教师生存困境的检视1.日常与非日常的矛盾作为教师特殊生存实践的教学生活可以分为日常教学生活与非日常教学生活两个维度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按部就班式的日常化教学生活,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熟悉的工作生活方式、方法。日常教学生活为教师带来一种安全感、舒适感和熟悉感,所以他们往往不想有所改变。然而,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在要求教师提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在对传统认识论教学的质疑中,"为理解而教"成为教学的一种追求,因为理解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以理解为目的,关注人的存在本身,探询生活的意义,让教师、儿童和教材通过对话而创造动态文本等是理解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诠释学视野下的理解教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精神。理解教学是充盈理解精神的教学,是交往、合作的教学,是源于生活的教学,是意义动态生成的教学。因而,理解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它追逐师生生命意义的实现与超越,注重师生与被理解对象间和谐的“视界融合”,强调师生间诚挚的交流与对话。其教学评价是走向理解的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