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竹简《老子》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早100余年。文章通过与竹简《老子》共存的其他简文,竹简《老子》的分册分组及其具体内容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所构成的演变关系,以及郭店1号墓的考古学年代几方面,对竹简《老子》的年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竹简《老子》抄定于公元前377年后,约入葬于公元前300年,与帛书传世本《老子》构成了由此及彼的演变关系,反映了《老子》诸版本形成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2.
评有关帛书《老子》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后,已有不少文章进行了研究,许多好的论述,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子》大有裨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实际的论述文章。对这些论述提出异议,进行商榷,对于重新评价帛书《老子》,运用文化遗产,为四化服务,是有必要的。下分三个问题:一、对于帛书《老子》的评价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抄本,甲本当写于秦代,乙本当写于汉高帝时,相隔时间最多不过四十年,距今都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都是《老子》的较早写本,这份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珍贵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老子》帛书抄本。一种通称“乙本”的抄写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一六八年之前;另一种通称“甲本”,则抄写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之前。这两种两千多年前抄写的帛书本《老子》的问世,对进一步研究《老子》的思想内容,具有珍贵的价值,受到了哲学、史学及语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四人帮”注意到学术界这一动向,他们指使罗思鼎之流的御用史霸枪先划框定调,在  相似文献   

4.
帛子《老子》假借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是研究古字的活化石,中大量使用的假借字,为我们从断代史角度研究秦汉之际汉字使用情况,研究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本通过对帛书《老子》甲乙本中所使用的假借字进行收集、分类和考察,试图揭示秦汉之际假借字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老子》其书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都对其哲理进行过研究。从韩非的《解老》、《喻老》至当代高亨的《老子正诂》、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其版本以百种计。在注释、分析、校勘、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诸家各有所见,又各有所长,对进一步深入探讨者子的思想,大有俾益。但是由于版本不同,句读、注释、翻译也各异,因此,必然影响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两种抄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本子,是我国两千年来极其珍贵的文献,为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罕见的资料和根据。由于帛书年代日久,烂脱甚多,伪误也不少。应当以帛书为蓝本,  相似文献   

6.
老子     
《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道经》, 下篇称为《德经》,上下合称《道德经》。但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版本,却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依据出土文物,我们可知当初此书的编排顺序。《老子》一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老子》是一部哲理韵文  相似文献   

7.
黄老学派由道家发展而来,其思想体系到战国末年臻于成熟、完备。由于这个学派尊奉黄帝、本于老子,故称之为“黄老学派”,它的思想就叫“黄老思想”。司马迁在他的《论六家要旨》中仍称之为“道家”(见《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因为它已不是原始道家,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新道家”。现存黄老学派的著作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四篇——《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吕氏春秋》等。《论六家要旨》中关于“道家”的论述,可以看作是黄老思想的总纲。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汉墓帛书及竹木简,是1973年底至1974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中的一项重要收获。其中帛书共二十九件,医书便占了五件;四种竹木简,更全部是医书,其抄录年代,现有考证认为不晚于秦汉之际或可能更早。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收录了马王堆古医书,其中包括《足臂十一脉灸  相似文献   

9.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可能是黄老道家的古本)比传世本更有逻辑性,所以,《老子》全文还是应以其为基本结构,但一些关键词句应依据更古老的楚简本《老子》,才能正确理解其原意。因而,借鉴唐玄宗择善而取、异本合刊的方法,可形成帛书本与楚简本异本合刊的《老子》批判性版本。  相似文献   

10.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长时期争论不决。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马王堆帛书《老子》提供的新线索,研究又取得了进展。在这篇文章里,我结合学习帛书《老子》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发表自己一管之见,对老子思想作一评议。对于老子其人其书,我同意其人早有、其书晚成的意见。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有《史记》为证;《老子》一书写成于战国时期,以其书涉及的内容作根据,都有道理。但又不必对问题说得太死。因此,我在这里是把老子作为春秋时期战国前期的思想代表来考察的。  相似文献   

11.
圣人是老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要修身成圣就必须以道为师,以道为师就是取法道之德性。老子指明了天地之无为而化生万物、江海之谦下和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特性类似道之德性,并将以上几种道之德性归结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2.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养生命题。老子认为养生有"道"。养生之道就体现在"法自然"上。养生不但要因顺身体的自然,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天时地利,从而展示了老子养生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道德经》为根据,旨在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理念,探索老子思想的“低调”。以“道”为根本,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梳理老子思想中“无为”,之真所在,展现其深入浅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无”为立足点,在“有无论”的广度中,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鉴于目前对老子“无”的研究中存在不少误解,以至于低估了老子作为一代圣哲的智慧。从古今西方哲学家对“无”的论述中,尤其把老子的“无”与西方现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无”进行了比较,给予老子“无”的思想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来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被认为是道家出世思想本源,然而事实是否如此?旨在通过对比老子与孔盂学说原典中对“欲”这一基本哲学命题的立论观点,论证老子与孔盂在“欲”的概念实质上有着“积极入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牢丸”是何种食品?目前至少有“蒸饼(馒头)“包子(馒头)”水饺“汤团”等不同的说法。根据文献记载研究、分析,我国古代对物品有“随形而名”的习惯和特点,“牢丸”有一“丸”字,“丸”即“圆”,说明“牢丸”是一种呈“丸(圆)”形的食品。另外,从“牢丸”的食用方式看,与“圆子”相符。因此,“牢丸”应是。圆子”。我国制作、食用“圆子”(包括“汤圆”)的历史不晚于西晋。关奠词:古代I食品;牢丸,圆子.  相似文献   

20.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