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理叙事即通过叙事透绎身体经验生成伦理观念.伦理叙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领身体经验的自成经验与美学经验,并交织为理性形式的伦理学.合理性意味着伦理学应该给定“道理”而非“真理”,因为“道理”才具有解决实践困境的有效性.伦理叙事的合理性效价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叙事的他性特征祛除焦虑;第二,凭借诗性感染功能通向伦理共在;第三,弥补价值的不完整性并给予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揭示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将面临哪些新的伦理问题,并在人工智能伦理和教育伦理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运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系统梳理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特点和优势,及其可能引发的新的伦理问题:(1)角色层面,系统创建者、教师、学生和监测员等利益相关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伦理困境;(2)技术层面,涉及自动化决策伦理问责、算法伦理和数据伦理等方面的问题;(3)社会层面,可能转变就业市场、改变人际关系和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因此,需要对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需要遵循一般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和教育伦理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为二者之间的交集,具体包括:(1)福祉;(2)是非善恶;(3)公平正义;(4)人权和尊严;(5)自由自治;(6)责任和问责。  相似文献   

3.
金钱在“三言”名妓婚恋故事中揭示了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障碍,诠释了作品内在的张力。从叙事结构分析,金钱具有重要的角色功能,它引发了功能性事件,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并体现了故事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4.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5.
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网络社会”概念辨析入手,提出“网络社会化程度”和“数字假相”等概念,分析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差异的原因,并指出混淆两者关系和不能正确转换两者关系可能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良后果,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而关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Liesheth Korthals Altes,Nussbaum,Chinua Achebe三位学者对叙事伦理伦理的思考,本文对任碧莲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从叙事伦理角度进行解读。根据Korthals Altes叙事伦理探讨世界面临的困境,并为走出困境提供解决办法的观点,本文指出《谁是爱尔兰人》中第一代华裔在美国面临着后代伦理选择困境。根据Nussbaum的文学评论有责任考虑伦理问题以使社会更加公正的观点,本文认为多种族的美国,各族裔应该尊重他族文化,这是社会应追求的公正之一。本文另一个思想来源于Chinua Achebe,他的思想启发了本文对于多种族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中第一代华裔在族裔伦理选择问题上的思考,即第一代华裔应选择开放地对待异族,不歧视异族。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实践中主流权力话语通过几次重要的文学批评运动批判其所认定的“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希图通过文学实践塑造新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只是这种依据理念而不是现实的努力其结果并不理想,其中,在涉及到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个人情感与个人生活时,作者往往被指责具有“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而受到批判。就此可以看出争论双方的分歧:文学讲述的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在的个体命运。很明显当代文学叙事伦理中,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对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压抑,及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偏失是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一大困境。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的伦理叙事包括国族伦理、血亲伦理、阶层伦理、性别伦理等基本范畴。国族伦理叙事折射了大众关于自我与民族关系的重新确认以及关于未来中国的想象;血亲伦理叙事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我”为情感准则;阶层伦理叙事体现英雄人格到犬儒人格的转变;性别伦理叙事凸显了新型的性别秩序。网络文学伦理叙事的价值向度可分为以非孝、同性恋爱与乱伦为中心的反伦理,以匡扶天下之志与个人奋斗之思为导向的正向伦理以及界于伦常与错位之间的变异伦理。从文化根源来看,网络文学中伦理叙事的多元呈现既是网络文学自由性的表征,也是当下社会道德伦理关系的隐喻,更是读者审美心理机制的投射。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日渐肤浅而轻佻的写作处境里,东西自觉地链接了鲁迅、张爱玲等大师的叙事伦理,努力建构了以生命关怀、灵魂叙事为主体的创作精神维度。东西独特的叙事伦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超越传统与当下叙写模式的“父子伦理”;二是拒绝过分注重现实经验和日常性叙事的“性爱伦理”。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伦理危机及伦理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经济体制为先导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仅引发了伦理功能、标准和行为方面的危机,也要求与传统的伦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伦理和资产阶级的伦理不同的新伦理的重建;在新伦理重建过程中,社会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其原则,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总目标的个人与社会伦理是其内容,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是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时期,受主流意识形态和时代审美风尚等的综合影响,文学领域形成许多叙事伦理的“风俗化”现象。与显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文艺政策、领导权等形式形成的规范性影响不同,“风俗化”叙事伦理是以隐性的潜规则形式影响文学的书写与发展的。作为共和国文坛第一个公案,《我们夫妇之间》的被批颇具代表性,小说的知识分子道德叙事非正当性、日常生活的非“斗争”伦理,和在“城市”与“乡土”对比书写中作家对“乡土”道德优越性的漠视,是其获罪的根源。“风俗化”叙事伦理对文学的影响是潜隐的,往往显得更深刻。从“风俗化”叙事伦理对文学的影响和形塑中,可以看到当代文学史结构性转换的某些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2.
尤奈斯库的剧作中贯穿着对伦理身份、伦理关系、伦理选择等的书写。尤奈斯库笔下人物的伦理身份有着不确定性,人物的伦理身份有着错位的特征。剧作家还描写了畸形的亲缘关系,冲突频发的婚外恋关系以及兽性因子失控而引发的悲剧。尤奈斯库剧作中部分人物的伦理选择展现出了淡漠的道德意识,也传达出了剧作家对于道德观念与伦理选择的思考。尤奈斯库在剧作中对伦理问题的“荒诞”书写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这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显得更为重要。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翻译过程必然受到伦理的制约。文中笔者将对劳伦斯·韦努蒂的“存异伦理”与安东尼·皮姆的“译者伦理”进行阐述,并指出两者的不同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以期有助于翻译伦理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多丽丝·莱辛的《简述地狱之行》探讨了精神病患者沃特金斯的身份,揭示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后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在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关照下可以发现:小说人物对沃特金斯身份的阐释判断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不同小说人物的信件展示出他们对沃特金斯身份的伦理判断,引发读者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思索;医院、病人身份、病人梦境及相关信件这四种叙事元素的综合运用促成读者作出基于阐释判断与伦理判断的积极的审美判断。这三种判断推动了小说在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叙事美学上的融合。作者对沃特金斯康复历程中的身份探讨,映射出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战争创伤、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5.
作为“爱尔兰民间故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狼行者》讲述了猎狼者之女萝宾在森林中意外成为“狼行者”,并与同样可以变身为狼的女孩梅芙合力拯救狼群的故事。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出发,影片围绕人类猎杀狼群的伦理线对“狼行者”这一伦理身份及其所处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进行解构,从而剖析出叙事背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共同体伦理观: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人类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律法改革是在国家突然受到外部势力冲击、脱离原有轨道,进入近代化转型时期的产物。时人急于废除西方在华的领事裁判权,确立了契合国家主权伦理的律法内容,致力于挖掘出共同的民族国家伦理基础,开辟以主权伦理为根基的治外法权回收之路。在律法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思想派别:一是法理派,主张仿行西法,建构“变法也变道”的政治国家;二是伦理派,主张坚持礼教风俗,建构“变法不变道”的伦理国家。关于国家主权伦理的共识与分歧体现了立法者的衷肠心声与清末民初的时代风貌,对当时社会的价值反映、价值改造和价值需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沃克通过在《紫色》的小说叙事,向读者呈现出种族歧视和父权制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社会伦理异化问题,希望能够借助小说引发黑人社会的反思,进而寻求社会伦理的重建。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艾丽丝·沃克的《紫色》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社会伦理观的异化和转变过程,探索黑人女性社会伦理重建之路、讴歌黑人女性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中的伟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以詹姆斯·费伦的叙事伦理理论为视角,探讨霍桑《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的故事伦理建构及其重构的效果:实际的读者跟随叙述者和布朗,进入森林的午夜约会,也逐渐进入“作者的读者”角色.一开始,“作者的读者”处于限知的程度,随着叙事进程推进,全知的隐合作者提醒“作者的读者”对不可靠的叙述作出正确判断.故事终了,“作者的读者”明白了布朗夫妻相互欺瞒的秘密,看到了伪善、罪恶对人精神信仰的摧毁,品味隐合作者的讽刺之音.在《小伙子古德蒙·布朗》中,叙述者与受述者、隐合作者与“作者的读者”、作者与读者这3组关系对应着小说故事中特殊的“伦理位置”,它们既内部交流,又或平行或交叉地互动,使小说形成了极有复合性的叙事伦理.读者对小说故事进行伦理取位,回应作者的“文本设计”,小说的叙事生命因此彰显.  相似文献   

19.
琼瑶小说的叙事文本具有“爱情至上”和“爱情原罪”的典型悖论特征,这一特征主要通过显性叙事进程和隐性叙事进程的伦理观念冲突表现出来:显性进程突出“爱情至上”,追求纯粹的爱情;隐性进程受困于“爱情原罪”的伦理观念影响,追求世俗大众的理解。这种双重叙事进程形成了故事情节的不稳定性和张力,凸显了小说文本强烈的伦理悖论特征,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修辞效果和形式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主将,鲁迅始终没有走出家庭伦理的怪圈,无论在理论倡导、伦理实践还是文本叙事上,鲁迅一直“背着因袭的重担”,陷入了与启蒙身份相悖的尴尬境地。重新定位家庭伦理格局中的鲁迅,是为了走出“鲁迅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