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娟 《现代语文》2016,(4):72-74
"NP_1的NP_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人们通常将"NP_1的NP_2"称为准定语或者伪定语结构,并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具有固定的句法形式,但是语义内容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的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该句式特有的构式意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
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对汉英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汉英双及物构式在原形特征、给予物引申方式以及双宾动词数量的有限性上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在构式意义、客体转移方向、能够能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对等等方面存在差异。据此,从体验哲学和概念化角度探讨了造成汉英双及物构式共性和差异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谓词性成分前的“一”是现代汉语中颇受关注的现象,但现有研究多采用孤立、平面的思路,未能充分揭示该现象与其所属的更大结构的依存关系,以及此类结构背后所包含的不同变体及其相互关联。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构式语法”的观点,将现代汉语中的“一V(,S)”构式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语料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V(,S)”所包含的五种构式及其各自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特征,并从各构式之间的引申和派生关系出发,构拟出“一V(,S)”的构式体系。  相似文献   

4.
构式"V是V"的言语行为转喻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同义反复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典型构式"N是N"上,而对由动词构建的构式"V是V"的研究甚少。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理据,认为构式"V是V"是言语行为转喻的产物,其识解过程的关键是以言语行为的中段代替整个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5.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X里X气"构式在汉语口语中较为频繁使用,笔者基于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试从构式语法构式压制的角度来分析"X里X气"构式内在的语义、语用和结构特征。笔者发现"X里X气"构式具有将名词化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强化形容词语义的功能。词汇方面,构式"X里X气"中的X词汇决定了"X里X气"构式的语义以及词汇感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诸如"坐车坐到郑州""喝酒喝到下午六点""唱歌唱到嗓子哑了"这类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这类结构由一个离合词AB加上述宾结构A到X构成。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来看,"离合词AB+A到X"可被看作一个构式。该构式存在两个常用的构式义,一个是核心的表示致使-移动的构式义,如"坐车坐到郑州"、"唱歌唱到嗓子哑了",另一个是相对边缘的表示夸张的构式义,如"吹牛吹到天上""丢人丢到家"。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核心,分析该构式的进入成分,并以这两个不同构式义为出发点,解析离合词与该构式产生互动时所产生的压制。  相似文献   

8.
褚纬纬 《考试周刊》2010,(34):34-35
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是对语言结构组织的认知研究。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Goldberg认为构式的语义从本质上来讲是多义性的,并决定动词的及物性用法,像双及物构式这类基本句型是人类最基本经验场景的编码。双及物动词结构的中心意义是施事论元有意愿并通过某种行为使客体向接受者成功地进行转移,除了其基本用法以外还常用隐喻和转喻用法产生引申意义。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对双及物构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兼语式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兼语式进行分析,主要着眼点是兼语式的构式论元角色与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的融合及角色合并。兼语式蕴含的两个事件所代表的两个构式与兼语式中V1和V2的分别整合表征了角色融合过程,然而V1和V2分别凸显的参与者角色通过角色合并再与一个论元角色进行融合得到兼语式,且此构式赋予了独立于其构式成分的因果义。兼语式的因果义是构式本身赋予的,不是主要动词V1本身能够独立提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了英语GoVPbare构式和汉语"来、去+VP"构式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点。借助于Talmy的运动事件概念和Lakoff的"始源-路径-目的地"意象图式从认知的角度探析了两类构式认知上的实现机制。认为英民族的认知顺序是先图形后背景,而汉民族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