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听说最近流行文艺复兴,而所谓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有两种,一种和意大利有关,但我们不怎么关心,另一种则是指打魔兽的人四渡赤水出奇兵,比如HeroDeathKnight(这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名叫死骑、用的是暗夜,你说这暗夜怎么可能选到死骑当英雄)——我们下面的death来称呼他——的暗夜就打得很豪放,开局BR-BM,这根本就是112时代的流行战术,谁都知道他要出兽王,但是他的对手——我们下面用cloud睐称呼他——就不知道,所以他还是按部就班地BC-BA-BZ.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感与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闻评论的语感问题。 新闻评论是媒体对新闻事实或某种观念发表意见、与受众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闻体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当我们阅读不同时期发表的不同新闻评论作品时,第一感觉往往不是内容,而是传达内容的符号——语言的时代感。我曾经与一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论作者交谈,他不停地感叹“现在不知道怎么写评论了”。他所感叹的不是怎么理解所要论的问题,而是不知道用怎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受众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3.
"老叶,你还不知道吧?张某最近在网上火得不得了,他的神鬼系列得到了某位大评论家的高度赞扬,据说出版社竞争激烈,纷纷出高价要出这本书呢?怎么,你不知道?你怎么能不知道呢?哎呀……"  相似文献   

4.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青年作者,是在农村工作的。他写的一篇小说发表后,引起了争论。本人直到事情结束也不大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限于环境条件,他也看不到众多的报刊,不知道他的作品人家是个怎么看法,也无所谓从中受到教育和得到提高。按理,最初发表这一作品的编辑部,应把有关资料和剪报及时寄给他——人们想象通常应是如此嘛!可是,事情偏偏不这样,以前不是这样,现在也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2000年3月上旬,我与记者欧世金赴南疆采访。乘三菱越野车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我们到达叶城“女人村”。这里是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留守处。男人们都上了阿里高原,在这里留守的都是随军家属,因此得了个“女人村”的称呼。我们赶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到达,就写了一篇《“女人村”的节日》的稿件发回报社。在将要离开之际,经过一楼走廊时,我透过一间办公室10多厘米宽的门缝看到里面有人在扎白花。怎么回事?谁死了?好奇心驱使我推开屋门打探究竟。里面有军人,有家属,他们告诉我:一个新兵死了。这个新兵是谁?他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7.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8.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6,(1):21-22
斯大林死于1953年3月5日晚上9点50分,雷日科夫医生那天被审讯两次。一次是从下午1点10分到下午4点45分,还有一次是从晚上9点20分到凌晨1点45分。审讯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关于斯大林的死,我们不知道的其实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没人准确地知道他是如何死的。报纸上报道他死于脑溢血,而大约就在同一个时候,据说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跑进垂死的老人的房间大声叫嚷;“他们杀了我的父亲!这些杂种啊!”关于他的死亡的种种描述都是极其地相互矛盾的。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死于1953年3月5日晚上9点50分,雷日科夫医生那天被审讯两次.一次是从下午1点10分到下午4点45分,还有一次是从晚上9点20分到凌晨1点45分.审讯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关于斯大林的死,我们不知道的其实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没人准确地知道他是如何死的.报纸上报道他死于脑溢血,而大约就在同一个时候,据说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跑进垂死的老人的房间大声叫嚷:"他们杀了我的父亲!这些杂种啊!"关于他的死亡的种种描述都是极其地相互矛盾的.  相似文献   

11.
谢辉  姚莉  李媛 《新闻前哨》2007,(12):41-42
有一次网上聊天,网友问我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我如实告之——新闻工作者。“你们传媒厉害呀!要谁死,谁就死”,网友随即在屏幕上敲出一行字。生杀予夺?传媒当然不可能拥有封建时代皇权般的力量,这位网友的意思不过是传达出公众对媒体的一种印象:权力。诚然,大众传媒因掌握着话语权而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权力中心之一,也就是所谓的“第四权力”。我们知道,一个健康运转的社会,任何权力都应有其边界,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正媒体转型、跨界融合,这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越来越心心念念的话题。一切来得太快,忽然之间,有电视从业人员开始坦言自己也不看电视了。"连你自己都不看,还怎么指望观众看?"这句大实话让电视人慌乱,收视率已经救不了市场,我们还能做什么?观众消失了,电视还有吗?伴随而来的还有这样一句"危言"——"不变是死,变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找死,兴许能活。"于是突围呐喊四起,腔调态度纷  相似文献   

13.
说说Money     
前两年网上有个题为“当今中国十大流行恶习排行榜”的帖子,其中第八大恶习是所谓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  相似文献   

14.
说说Money     
前两年网上有个题为"当今中国十大流行恶习排行榜"的帖子,其中第八大恶习是所谓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  相似文献   

15.
年过半百的曹仁义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自然感慨万端。他把诸多感想浓缩成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杆是党培养的,一辈子都与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是党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他的激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从事新闻工作28年,基本上都是当编辑。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获得此项奖励,这对我和我身边的编辑们都是一种认可。”的确,就象多数观众只知道演员而不知道编剧一样,许多听众也只知道播音员而不知道编辑。老曹说:“这不是一种‘苦,吗?不过,想追求知名度,我就不当编辑了。”曹仁义属于创造型、开拓型的编辑。这些年,他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能再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一盘棋,怎么下?如实招来,不知道。这就是我们做"世界文学年度报告"的由来。每年,我们都做"世界文学年度报告",一做就是七年。我们坚持了这么久,不排除为坚持而坚持的惯性,但更多的是想"且战且学仙",摸索摸索,世界文学这盘棋,怎么下?每到岁末年初,我就广发英雄帖,同时也会写一封动员信,动员世界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当了一辈子“文字匠人”,养成了“咬文嚼字”的毛病,有时还不免因此受到非议,但我却至今不悔,读书看报照例喜欢“挑字眼儿”,也总是可以从字里行间找出一些差错来。从“走出维谷”说起某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变过去的计划——生产——市场为现在的市场——计划——生产,我们就能走出维谷。我们的经济就能搞活,就能发展。”有一条成语叫做“进退维谷”。维:连着;谷:比喻困难。意思是进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上文的作者借用和支解了“进退维谷”这条成语,又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于是就写出了“走出维谷”这样怎么也解释不通的话来。陶渊明曾为五柳先生作传,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恕我直言,当今像上述这样不求甚解者颇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宣传中,有一种报道失实现象比较隐蔽,不那么显露,但比较顽固,不易纠正,这就是“合理”想象。事例一:作者如何知道人死以前的内心活动和外部景物?有篇通讯写一个飞行员在一次夜战中弹绝油尽,最后英勇牺牲。作者写道:“到这时刻,原有一条自救的办法:他可以跳伞,然而,他知道我国这种型号飞机太少,我想把飞机带回基地。他集中通身的敏锐、灵活、气力,牢牢把住那人机生命所系的驾驶盘,一面逼视着机翼下的一切,一面向下降落着。绘声绘色的描写虽然很生动,但讲读后不免疑窦丛生:飞行员牺牲前的所见所思所闻,作者是怎么得知的呢?谁又可能提供…  相似文献   

19.
下面这段话,出自外省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之口,登载在北京一家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这位企业家的专著上—— 他说,不与记者搞好关系,骄傲轻敌,要吃大亏。当地的记者来公司,他说,记者有什么了不起,结果,这个记者回去就发了几篇文章,搞得我们很被动。……过去有句话:阎王好挡,小鬼难缠。 由这段话,联想到前几年,社会上流行  相似文献   

20.
说说Money     
李风  铁猊 《出版参考》2006,(11):17-17
前两年网上有个题为“当今中国十大流行恶习排行榜”的帖子,其中第八大恶习是所谓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说了这样一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