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县苗族银饰具有深层次的艺术价值,传承性和工艺性是它的核心内质.由于文化上的固有差异,苗族银饰制造有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凤凰苗族银饰随旅游业而兴盛,亦因市场经济冲击而面临挑战,其传承现状和保护力度俱不容乐观.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传承人自身也务必转变观念,认同银饰技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2.
银饰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常常作为社会交往、民俗活动中,表达情感、礼俗的一种载体。客家银饰曾是客家人的婚、丧、寿、诞、年、时、节、庆中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物,客家人创造了灿烂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折射出客家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湘西凤凰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人民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苗族的民族文化,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精神与情感。目前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保护存在着行政保护机制不健全、社会保护缺乏有效性、传承人习惯性面临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完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保护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多途径强化行政保护、加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实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4.
贵州苗族银饰与苗族文化传统相依存,是贵州独具特色的银饰类型。苗族银饰以古朴大气为特色,造型简单,纹样设计朴实大方,它可分为头饰、颈饰、服饰等。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奇巧,装饰效果华美。论文从银饰的加工,分类及银饰图案等方面来论述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苗族银饰折射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留存了他们的冶炼、锻造历史与技术,寻找苗族银饰的起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苗族的铸造历史,解读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保护、发掘、整理苗族频临消失的民族民间工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云南彝族银饰的构件、纹饰、组合多姿多彩,各方言区有所趋同,并均以意象造型为主,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其多姿多彩的造型决定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表现,但终以优美、滑稽、崇高为主要表现形态。云南彝族身上各部分的银饰,归纳为四类型的银饰构件和三类型的制作工艺。同时,也认为此银饰是彝族文化的表象显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从消费文化、文化消费和符号消费的视角,挖掘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内驱力,分析畲银技艺发展现状,提出畲银技艺发展创新策略。研究表明:畲银技艺存在汉化、机械化冲击和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应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传承畲银手工技艺,实施深化民族文化内涵、构建畲银文创产品体系、加强品牌塑造和完善支持体系等策略促进畲银技艺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文化的嬗变。苗族银饰是苗族社会发展的物化形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族崇尚自然、浪漫审美的特征。随着旅游业地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影响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阐述旅游语境中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功能的嬗变,分析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黔南州苗族文化由于地域环境及与其他民族杂居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形成强烈的符号认同意识、对族称的深刻记忆和对古老文化习俗传承守护等文化特性.黔南州苗族在银饰创作中多受此特定文化的影响,在宁静、柔和的银饰造型及符号美学特征中形成具有族群意识的审美哲学.  相似文献   

10.
福建宁德的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多,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畲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因种种原因,传统畲族文化面临礼仪弱化,村落文化缺乏特色,畲族传统技艺处于失传边缘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畲族文化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保护,开展抢救性征集工作;以文化为媒,走文化产业化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新路等思路,以期能够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为传承和保护闽东畲族原生态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苗族银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苗族银饰已经淡化。苗族银饰的再设计应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以满足受众审美需求,创造出具有时代化、装饰化风格的银饰文化。银饰再设计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位于贵州东南部,苗族人口占全州人口41%以上。这里的苗族银饰种类多,工艺高超,制作精细,造型高雅华丽,成品优美,主题鲜明。全州各地银饰各异。主题以苗族崇拜图腾的形象为主,如枫树、蝴蝶、牛马、龙凤、江河、花鸟等。苗族银饰有鲜明的生产生活区域性,并与各自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凯里、台江县市以翁项、地午、凯棠、革一、台盘为代表的银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明背景下畲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孝文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85-86,105
分析现代文明冲击下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困境,探讨传承与创新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畲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闽东畲族民众创造并继承着一系列传统的祭祀仪式,由此而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祭祀舞蹈,传承其个性化的民族精神文化。在丰富的祭祀语言中,将祖先崇拜、自然敬畏、传说等融合一体,丰富的仪式既为畲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带来了颇具个性的审美文化。通过对祭祀仪式这一特定现象进行观察,我们可以打开了解畲族文化,探究其精神世界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5.
<正>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探讨职业院校技艺传承及非遗进校园路径,激发传统技艺活力,引领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8年12月7-8日,由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门委员会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无锡召开。大会以"匠心·传承·创新"为主题。来自全国近百所职业院校的领导、专家、非遗大师等400余人齐聚此间,聚焦传统技艺,共商传承发展良策,这在全国职业院校领域内尚属首次。活动  相似文献   

16.
民间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民间艺人个人创新开发出文化创意产品,则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粤东北兴宁市与连平县对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开发实践,表明客家宗族文化复兴带动"响丁"民俗活动产生的"竞争性消费",使得客家花灯这一民间技艺呈现活态传承的趋势,各级政府主办的"花灯节"增强民间艺人开发花灯文化创意产品的意愿。田野调查案例表明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民间社团的力量开展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7.
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区。一千多年来,闽东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畲族女性无疑也是创造本民族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文化的转型与发展,各种文化合力解构着包括畲族女性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要实现畲族女性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就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唤醒畲族女性的文化自觉,又要调动外在力量。只有借助传统文化的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真正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苗族银饰造型生动、熠熠生辉,展示出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苗族文化;苗族银饰图案中有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平面图形,还有圆、椭圆、螺旋线、星形线、玫瑰线等曲线;苗族银饰是一本没有文字但却有着丰富内涵的几何教材.通过解读苗族银饰中的几何元素,不失时机地将其引入苗族学生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生活中学习数学,切实提高苗族地区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畲族舞蹈是丰富灿烂的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认真审视它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对创造和构建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新世纪畲族文化体系有着深远意义.畲族舞蹈工作者应该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对传统畲族舞蹈的保护与开发;对现代畲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对群众性畲族舞蹈的普及与推广;对畲族舞蹈家的培养与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三月三”是畲族民间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近年来,温州成功举办了三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在极大地促进畲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传承与发扬“三月三”畲族传统文化,应扩大畲族民众参与度,还原畲族民间歌舞本色,以活动为基础打造振兴畲族文化平台,创新传播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