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吐温最后的演说单纯译丢克斯葆莉姐妹私立学校毕业典礼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1909年6月9日1907年马克·吐温到英国访问,途经明尼阿波利斯(美国城市),在那儿他碰到了弗朗西丝·纽纳利,马克·吐温昵称她弗朗西丝卡。马克·吐温有许多叫做水族馆俱乐部或神...  相似文献   

2.
(一)1906年4月,高尔基抵达美国的第二天早晨一开始,又涌来了几十名来访者。“高尔基先生正准备参加今天将举行的宴会……”布列宁向大家宣布说。“他今天无论如何不能会见你们了。他要和马克·吐温交谈……”马克·吐温的名字对最热心、最坚决的来访者都产生了魔力般的作用。这大概是布列宁连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但是,在那个时候的纽约,甚至在当时的整个美国,这确实象他如果宣布高尔基将与复活了的乔治·华盛顿本人共进早餐一样轰动!纽约是个车声隆隆、人声嘈杂、交通繁忙、生意经十足的城市,就是在这样一个城市里,马克·吐温的笔和语言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很多美国人的心目中,70岁高龄的马克·吐温在掌握人类的智慧和心灵上甚至胜过一些国家首脑。难怪人们曾多次向他本人提议争取当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3.
有一年“愚人节”,马克·吐温遭到别人的愚弄:纽约的一家报纸报道他死了。当他亲自迎接来吊唁的客人时,许多人又惊.又气愤,纷纷谴责那家报纸。马克·吐温没有发火,而是幽默地说:"报纸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日期提前了一些。" (摘自《中外名人趣闻》)  相似文献   

4.
毫不留情     
1901年,马克·吐温决心写一篇揭露和抨击美帝国主义在国内外的血腥罪行的文章,他说,要“给自己的笔蘸上毒汁”来写这篇“毫不留情的文章”。马克·吐温的朋友们都很担心他的安全。他的好友豪威尔斯读了他写的这篇《坐在黑暗中的  相似文献   

5.
你如果没有读过一个名叫马克·吐温(MarkTwain)写的那本书的话,是不会知道哈克贝利·费恩的历险记的。他写的主要是实情,有一些情况被作者夸张了,但大部分还是真实的,但这都无关紧要。无论是否真实,今年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行100周年纪念。它用当地的土语描述了19世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在创作形成期所写的书信(其中将近一半从未发表过,还有不少是第一次全文发表而不是摘要),将有助于学者和读者探索这位作家创作他的几部主要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原由。正是他书写这些信件的时期,1853年至1866年间,塞谬尔·L·克莱门斯在27岁那年,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以马克·吐温为笔名,成为一个专业作家。五月份将由加利福尼亚出版印行的这140封书信,内容包括了他对妇女和婚姻的观点、他想成为密西西比河上领航员的抱负;并对他想成为金银矿矿工所作的  相似文献   

7.
一位学者坚信马克·吐温小说里的小主人公源于一个十岁的黑孩子深秋凌晨3点,得克萨斯大学从事美国研究的副教授谢利·费希尔·费施金从睡梦中惊醒,脑海里萦绕着两个男孩的形象:一个是美国最著名的小说的主人公哈克贝里·费恩,那个叼着烟斗  相似文献   

8.
在达拉斯市洛的安那托尔超豪华旅馆的门厅里,库尔特·冯内古特坐在一张安乐椅上。他那浓密的胡子和蓬乱的头发使他颇象被他视为“美国圣人”的马克·吐温。尽管我们本打算在那里谈谈有关他的第16部小  相似文献   

9.
照片镜子     
马克·吐温成名后,收到许多附有照片的来信,希望马克·吐温回一声“您的面貌真象我”。当这种同样的来信持续地有增无减时,马克·吐温不胜其烦,写了回信,并印了几百份,发至各地。回信全文如下: “先生,我由衷地感谢您的来信及照片。正如您希望的,我认为,阁下的尊容,比所有那些象我的人更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被认为自H·G·威尔斯以后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家。 1975年,海因莱因荣膺首届星云奖,这是由美国科学小说作家们向为科幻小说贡献毕生精力的成绩卓著者所颁发的一项大奖。他的作品包括《双星》(1965)、《陌生国土的陌生人》(1961)和《月球是一位冷酷的女王》(1966)。  相似文献   

11.
1842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查尔斯·狄更斯(Charies Dickens,1812—1870)和他的妻子离开利物浦,登上了途经哈利法克斯,新斯科舍开往美国的“布里坦尼亚”号汽轮。这时的狄更斯,再有一个月就要过30岁的生日了,而许多使他扬名于世的杰作都尚未问世。不过,他已以《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及《奥列佛·特维斯特》的作者而闻名了。一大批崇拜者在先前的殖民地恭候着他,在他全部旅美期  相似文献   

12.
84岁的罗伯特·佩恩·华伦在睡眠中悄然长逝。他是1986年美国正式授予的第一位桂冠诗人。他曾幽默地宣称,如果是由于写了那些用于礼仪上的诗歌,他宁愿不接受这个称号。“天啊,不,”当时他说道,“我不期望人们将会听到我作诗赞美罗纳德·里根夫妇。”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华伦几乎赢得过每一项文学奖。最突出的是,他是唯一的一位普利策小说(《国王供奉的人们》,1947年获奖)奖与诗歌(1958和1979年两次获奖)奖的双奖得主。这位人们称之为“红色的”肯塔基州人,同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评论家兼教师,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关于诗的理解》和《关于小说的理解》深受几代学生的推崇。  相似文献   

13.
和马克·吐温一样,保罗·马里奇发现在毛里求斯有一座人间天堂。一种由于繁杂的人种和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混合体,增添了这个岛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安德鲁·怀斯(AndrewWyeth191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名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海风》早为世人所知,在他30岁左右时期完成的作品里,以极其写实的手法表现的山野、草地、木屋、门窗、道具等等,可以说是精细入微,用深沉厚重的茶、褐、灰、白的感人色调和他那别具一格的选材以及非常自然而又简单朴素的构图,都能使人体会到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内涵,并唤起你无限的暇思。安德鲁·怀斯六十年代后期的作品《遥远的地方》、《克利斯蒂娜·欧逊》、《远雷》、《克尔·库尼尔夫妇》(考古嗜好者)等在中国出版的…  相似文献   

15.
雪冬 《世界文化》2006,(5):30-32
在诺曼底登陆日的一个多月前,加拿大潜水员马克·沃德的祖父在被鱼雷击中的加拿大皇家海军阿萨巴斯卡号上为国捐躯。60年之后,马克·沃德决心要找到它的残骸,向当年英勇的水兵们致敬。在悲壮的战斗结束后的漫长岁月里,对战争的记忆仍未消逝。HMCS(加拿大皇家海军)阿萨巴斯卡号在英吉利海峡的沉没现在成了马克·沃德关注的一件事。他的爷爷赖斯利·沃德是128名于1944年4月29日随该军舰葬身大海的加拿大海军官兵中的一员。他在幼年时第一次从父亲彼得那里获悉这一事情。数十年之后,他下潜到水下260英尺祖父葬身的海底,向献身的水兵们表达了…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闻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了“普利策奖金”。这是一种授予美国新闻写作和文学方面优秀作品的年奖。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10月生日生于匈牙利的马科,但长在布达佩斯。他十七岁时来到美国,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服役于南方联盟军队中。1867年,他充当圣路易斯的一家德国日报《西方邮报》的记者,从此开始了新闻记者的生涯。同年,他加入美国籍。不久,普利策便在地方新闻业中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当众演说的才能使他于1869年在密西西比州赢得众议员的席位。尽管任这样的职务从法律上讲他太年轻了,但他当选了。  相似文献   

17.
1933年,伊凡·亚历克赛耶维奇·布宁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擅长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写得也很出色。他的作品以描写帝俄时代贵族庄园的衰败,农村艰困的生活而广为人知。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冬苹果》、《兄弟》、《旧金山来的绅士》,中篇小说《乡村》、《苏霍多尔》等。1870年10月,布宁诞生于俄罗斯南部沃罗涅什的贵族家庭。作为一位知名作家,特别是193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仅在他侨居的西方,而且在前苏联他都是名闻遐迩的顶级人物,但是他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却坎坷、浪漫而颇有传奇色彩。布宁15岁时狂热地爱上了…  相似文献   

18.
出生于美国的浪漫派诗人、侦探推理小说的先驱者爱伦·坡一生经历之奇特是罕见的。他的生身父母是流浪艺人。他三岁时,父亲去向不明,而母亲因患严重的结核病倒在里士满慈善医院的病床上。他母子的悲惨遭遇在报上登出以后,居住在里士满市的富有的烟草商约翰·爱伦极为同情,向这可怜的母子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久,母亲去世了。爱伦·坡成了那位烟草商的养子。从六岁起他在英国接受了五年的教育,返美后曾入大学和士官学校学习,但都中途辍学。爱伦·坡18岁时发表《第一诗集》,开始了作家的生涯。母亲死时年方三岁的爱伦·坡全然不记  相似文献   

19.
现年75岁著名的美籍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素尔·贝洛1988年又推出一部轰动美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再遭情变》(More Die of Heartbreak)。这篇小说同他创作的其它小说一样,其主题是揭示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说以肯尼思·特拉亨伯格为叙述者。35岁的肯尼思随父母在巴黎长大,后来回到美国中西部,在其叔父本·克拉德任教的大学里担任俄国文学助教。他的叔父50多岁,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植物学家,由于在研究北极苔藓方面成绩卓著而深得同行们的敬重。肯尼思把叔父视作自己生活的楷模,对他的人生信念更是执著崇敬。他叔父认为,“如果不能确信在自己的生活中能为每个人、为整个人类有所贡献的话,那么,你就没有理由继续生存下去。”叔侄两人和睦相处,十分投机,无话不谈。这从小说开篇的50页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例如查尔斯·亚当斯的漫画、希契科克的电影、西格蒙德·弗洛伊  相似文献   

20.
新书《炙手可热的人》的摘要一经在《纽约邮报》头版刊登,立即引起轰动。该书作者苏珊·B.特伦托是前国会成员,她从原日内瓦核裁军会谈的美国代表路易斯·菲尔德那里得知,1984年身为副总统的乔治·布什出访日内瓦时,菲尔德曾为布什和他的前秘书珍妮弗·菲茨杰拉德安排了一幢幽静的别墅。菲尔德于1985年退休,1988年死于癌症。1986年,他向苏珊·B.特伦托的丈夫、前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记者约瑟夫·特伦托道出了布什与菲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