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代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将中国的宗教文化,诸如佛教、道家、民间信仰等传播到琉球,尤其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在归赴中国留学和贸易,进一步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在琉球传播。这种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琉球社会的变化,使琉球社会形成了许多宗教习俗,并促进了与宗教用品相关的工艺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琉球国的友好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述妈祖文化传入琉球的背景,在中琉册封、朝贡关系下,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并成为琉球重要的官方信仰。分析琉球妈祖宫庙的沿革,探析妈祖文化传入琉球后产生的文化变异,琉球妈祖文化呈现出与中国妈祖文化不尽相同而又颇具特色的姿态。妈祖文化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新内涵,体现了妈祖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这对如何发挥妈祖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建构妈祖文化传播的文化对话策略和文化输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自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与琉球建立正式邦交关系起,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今为日本冲绳县)为日本吞并止,在长达500余年间,中国儒家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传入琉球.在推动儒学在琉球的传播过程中,华裔儒学大师程顺则无疑是起了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作用.他毕生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儒家文化,对琉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琉球国社会的发展,依然一成不变,遵循过去的老路,未能及时调整对外的政策,终究在外敌入侵的面前,在失去强大的政治依附力量的劣势下,为日本所吞并。文章从明治维新的冲击、强制推行置县处分、琉球复兴运动的挫折、日本对琉球的控制等4个历史事件来考证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对近代琉球国的灭亡做出客观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福建与琉球的交流最为密切。在明代正、副册封琉球使臣的29人中,闽籍4人,他们在中琉友好关系中发挥了特殊的区域优势。其中,潘荣的《中山八景记》是作者仅存的一篇涉琉游记短文,弥补了此次册封琉球无“使录”类著述传世之不足。谢杰的《使琉球录》与《〈琉球录〉撮要补遗》,则详细记载了往封琉球的过程,在琉期间的政治外交活动、生活起居、文化交流,以及琉球社会的风土人情等。尤其是《〈琉球录〉撮要补遗》一书,首次揭示了日本觊觎琉球的野心,并提出了一系列御倭谋略。潘荣、谢杰的涉琉著述,有助于了解与研究闽籍册封使在中琉历史关系中所具有的区域优势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琉球国志略》为清周煌所撰。该书内容涵盖琉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社会观念等诸多方面 ,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是研究明清中琉关系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7.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及社会文化体系,不仅对我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广为传播到整个中华文化圈中之各个国家,其中包括古琉球王国.儒学的传播对于琉球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进而影响到琉球社会的各个层面.本文拟从儒学广被琉球之途径、琉球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琉球学校教育所受儒学之影响诸方面来探讨儒学与琉球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以求有益于对古代中华文化外传一般状况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阐述琉球天妃宫的状况、天妃信仰传入琉球的主要途径,探讨天妃信仰在琉球受容的原因,并对天妃信仰在琉球的神祇功能、祭祀嬗变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嘉庆十三年(1808)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闽籍官员齐鲲受命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尚灏。在琉球期间,齐鲲不仅恪尽职守完成使命,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其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作风亦在琉球国上下获得一致好评。作为清朝首位出任册封琉球使臣的闽籍官员,齐鲲册封琉球之著述《续琉球国志略》、诗文集《东瀛百咏》在中琉关系历史中留下了丰富且生动的记载。本文试图就齐鲲册封琉球之经历及其相关著述、诗文等方面,对册封琉球使齐鲲及其往封著述进行深入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遣使至琉球及琉球中山王察度于同年派其弟奉表入贡中国,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止,凡五百余年,中国与琉球有着极为密切的交往。中国文化对琉球社会很有影  相似文献   

11.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宋朝,妈祖受封“女海神”,声名远播海内外。其中,它在琉球(现日本冲绳县)的传播独具独色-妈祖信仰本土化。同样素材的传说,在中国是“救父未救兄”,但传入琉球后却演变成“救兄未救父”。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以尊敬长的“儒教伦理观”为基础,而琉球却是本土固有信仰-姊妹神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导致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后,从信仰根源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经过两种不同信仰的冲撞与融合,最终妈祖成为姊妹神的载体,得到琉球人民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2.
1880年11月20日,一名琉球人在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以抗议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这个人就是林世功。作为一个"小人物",林世功的自杀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他的挥剑自刎对清廷、琉球都没能产生些震动。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他人格魅力的尊敬,作为一个诗人或者说作为一个爱国的士大夫,他以死来表示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是值得每个人去纪念他的事迹和精神。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用武力先后吞并了琉球、朝鲜、中国的台湾和东三省等地。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有关条约,日本被迫放弃了对朝鲜、中国的台湾和东三省等地的占有。但因种种原因,至今却仍然据有琉球群岛。日本吞并琉球,于今在东海划界、我国钓鱼岛争端、台湾问题以及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形成等问题上,都对中国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福建是通交琉球的门户,福州琉球馆在当时的中琉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利用中日有关史料,考察了琉球馆名称的由来,梳理了明清时期琉球馆的历史沿革,并从政治,经贸,文化诸方面再现中琉间,尤其是琉球与福州地方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士大夫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士大夫册封琉球,精心培养琉球来华之留学生,并在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中各抒己见,商议对策等。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的交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与琉球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明清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6.
古琉球王国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和密切联系。到明代,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的倭寇之惠对中琉关系影响巨大。倭患使明政府的册封和琉球使团在华朝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并影响到中琉之间封贡贸易的进行。琉球政府协助明朝驱逐、抗击倭寇,促进了中琉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与琉球之间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有赖于中国政府的扶持和帮助,琉球王国在十五世纪时成为东南亚重要的交通中转站,以此王国进入了繁盛的时代。邻国日本对此觊觎良久,其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向琉球渗透,最终以侵略战争的方式把琉球置于控制范围之内。中日之间为此展开了一场特殊较量,对其结果的反思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东亚的国际形势和进一步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诏书是以皇帝名义发布指令的专用文书.明清两朝,中国政府不仅通过诏书的形式,将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告之琉球,而且还通过诏书来调整两国关系,解决琉球国内重大问题,因此诏书在中琉两国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