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应物的悼亡诗包含悲痛,缅怀,失意三个方面的情感内容,其艺术特色也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时序的变化,语言的平淡自然。韦应物的悼亡诗既有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也有对元稹悼亡诗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悼亡诗作为我国诗歌史上传统而古老的诗歌体裁,在抒情审美以及写法上都有独特性。作为悼亡诗的滥觞,《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哀悼情感,真挚流露,其中睹物思人、借助典型意向寄托哀思等表现手法对后世悼亡诗有深远影响。随着文学历代演进,作品的独立性和价值日益凸显。后世潘岳、苏轼之悼亡诗为代表别赋新意,不局限于哀悼之伤,也承载个人境遇的倾吐,体裁形式也更完备多变,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绿表>、<葛生>这两首<诗经>中的悼亡诗感情真挚动人,语言优美纯净,极具魅力.历经千年仍旧没有衰竭,它们的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影响了后世的很多悼亡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分析来看它们的诗情魅力以及它们对后世悼亡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潘岳是最早以"悼亡"命题的西晋太康年间文人,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此后"悼亡诗"约定俗成为夫悼亡妻的专门题材。通过挖掘诗歌内涵,再现潘岳其人其情。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悼亡诗叙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悼亡诗史的背景下,阐述李商隐悼亡诗的独特价值。李商隐的人生际遇、个人气质与其悼亡诗有密切关系,而“生为死祭”的凭吊与生言死事的语言确实是人生哲学和处世姿态的体现。本文试就李商隐际遇、气质与他悼亡诗的关系,以及诗中深沉的身世之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抒情、审美上都有其独特性。《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写法和抒情特色上都对后代的悼亡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李 《考试周刊》2009,(29):27-28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时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弥尔顿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本文通过对两诗进行比较,从而探寻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悼亡诗寄托和传达特殊情感,表达的是心灵深处的爱,审美价值取向值得借鉴。 关键词:悼亡诗 意象 审美  相似文献   

10.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入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浩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6-77,87
潘岳的《悼亡诗》在情感表达方面受《诗经》中的《绿衣》《葛生》二诗影响很深。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典型意象,营造物是人非的凄清氛围,表达哀思之情;二是通过写时光的流逝、季节的轮换,表达哀思的连绵不断。  相似文献   

12.
悼亡诗词是我国历代文学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作品为数不少,颇具特色,引人注目。通过分析苏轼的《江城子》,比较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悼亡之作,探讨那些悼亡诗的内涵,可以发现,不同的悼亡诗词书写哀悼之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相似文献   

13.
马彩红 《课外阅读》2011,(12):304-305
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及贺铸的《鹧鸪天》合称四大悼亡诗歌。他们的悼亡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出语低沉哀怨,情感真挚动人。  相似文献   

14.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先民的生活面貌与思想情感,其中的很多诗篇更成为后世诗词中各类情感主题的滥觞。作为《诗经》中最为人称道的爱情诗的范畴之一,悼亡诗所占比例虽不大,却以其真挚深沉的力量撼动人心。清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后人同样给予至高评价。《诗经》中的悼亡诗与纳兰悼亡词,有其共通之处,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悼亡诗歌从西晋潘岳开始,专指悼念亡妻之诗。潘岳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种种藩篱,写出了具有生生世世情愫的悼亡之作,并对后世悼亡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与弥尔顿的《悼亡妻》分别为中西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诗作虽题材相同,但在诗的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意象等诸多方面却大相径庭。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作品,并找到其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方悼亡诗的整体数量是中多西少;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扬妻内容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的抒情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各自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坛上,在男性悼亡诗赫赫诗名的光芒背后,女性诗人的悼夫诗也别具特色。明清桐城闺阁才女的悼亡诗多感怀伤己,抒写亡夫之痛、孀居之苦与守节之悲。且与男性悼亡诗相比,女性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思与丰富的情感,诗作具有以下特点:哭诉衷肠,直抒胸臆;化用意象,情思细腻;借梦传情,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9.
南唐后主李煜,虽以其词作最为人称道,但他亦有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其各类诗作中,数量最多的是悼亡诗.通过对李煜悼亡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作内容的分析,结合古代悼亡诗的特点,能够解读其悼亡诗中蕴含的夫妻情感、道德情感、宗教情感和政治情感等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以上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唐·李商隐的《锦瑟》诗。人们对它有种种解释,如所谓悼亡、自伤、恋情与寄托等说法。今人又有所谓新解:说“庄生望帝”句是“言诗之作法也”;“沧海蓝田”句,是“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见《“大学语文”教学辅导》一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