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静 《文化遗产》2016,(3):54-63
在经历了"现实复原——历史包装——原形解构"三个阶段的研究后,韩国学术界对江陵端午祭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任东权1966年整理记录的江陵端午祭指定资料历来被视为文化原形,受本质论的影响,"原形至上"的复原主义在江陵地区愈演愈烈。然而解构研究学者却发现江陵端午祭的原形在祭仪和起源传说上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因而对所谓"原形"提出质疑。解构主义学者认为应摒弃原形至上的本质论观点,以建构论的视角重新认识江陵端午祭。  相似文献   

2.
引言 2005年11月24日,韩国节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许多国人感到不解和遗憾。由我国传人韩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祭”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反思。中国中央电视台曾在端午节当天派出记者采访,被采访者几乎没人知道当天是什么日子。在很多城市,在青年学生中,“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而关于端午节祭祀以及其他的文化内涵都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遭遇的一种尴尬。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年轻人忌谈祭祀,  相似文献   

3.
韩国将其"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守护与弘扬是每一个中国人责任。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及汉语推广的不断扩大,历史给与留学生管理人员更多的机会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2005年,韩国率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本国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本文通过对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呈现作实证分析,剖析中国媒介在非遗报道中的态度及行为,从而揭示中国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前段引起轩然大波的韩国抢先申报“端午节”世界化遗产的事,现在看来,这场一度声势浩大的“保卫端午节”活动,实质是由失实报道引出的一场误会。化部官员和这个消息最先的提供乌丙安教授都声明报道不实。而韩国方面也澄清说,韩国申遗项目并非端午节,而是端午祭。  相似文献   

6.
畤祭与山川祭祀都是东周秦汉时期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根据相关考古发现,畤祭与山川祭祀所采用的祭祀方法以及留存下的遗迹遗物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也有文献记载可以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的联系。而此种联系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背景与意义。东周初年,秦人借鉴山川祭祀以及其它祭祀活动的礼仪规程创设了畤祭制度。此后,随着秦人扩张步伐,畤祭与山川祭祀因同样具有宣示领土控制和君主权威的理念,联系日益紧密。秦汉统一之后,以泰山封禅和五岳祭祀为代表,山川祭祀迎来重大变革,其背后来自畤祭的影响尤为显著。畤祭与山川祭祀的相伴发展贯穿秦人崛起至横扫天下,后经汉王朝终成天下一统的历史过程,就二者关系展开研究可以为考察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其中礼仪制度和政治观念的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周代的祭祀活动覆盖了国家政治活动、民众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其中的祀、禴、尝、烝是指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对祖先进行的祭祀,在周代的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周人祭品使用呈现尚俭的特点,强调心祭重于行祭。  相似文献   

8.
周欣  陈安民 《兰台世界》2016,(21):150-153
祭祀舜帝是慎终追远、寻根祭祖的重要仪式,也是中华道德文明的传统古礼。自大禹"望九嶷而祭舜"始,历代君王采取各种形式的祭祀,包括袷祭、望祭、告祭等等。明洪武四年,太祖朱元璋亲制御祭文并遣官至九嶷祭舜,九嶷山舜帝陵祭舜成为国家祀典,国家祭舜仪制日臻完善,确立起传统中国的礼制程式。另一方面,祭祀舜帝与崇拜盘王相互融合,民间的"祭舜"加入很多民俗学元素,舜帝德昭天下受到后世的普遍景仰。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农事节令、社会交往游乐、祭祀纪念、竞技杂艺等各类社会活动和习俗之中进行的,而且人们在进行民俗体育活动之中的服饰也随特定的活动内容、节令、地点、人物的等级身份、性别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早在先秦时代,祭祀礼仪活动就表现了中国古人重礼的传统。先秦祭祀礼仪纷繁复杂,各种祭祀目的和方式不一而足。鱼类是最重要的祭品之一。血祭是先秦时代比较残忍的祭祀方式。颇为讲究的祭辞则开创了古代文体分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黄桃红 《兰台世界》2012,(16):58-59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吉州,现辖十三个县市区。从秦置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金庐陵"、"江南望郡"之称。这里的民风民俗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20世纪50年代以前,吉安地区普遍流行一种叫喊船的民俗活动。"喊船"通俗地说就是民间"求神祭神"或"接神送神"的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风调雨顺,  相似文献   

12.
2月24日(正月十八)上午10点整,由杭州钱缪研究会主办的中断了近百年的“元宵祭钱王”的传统活动在钱王祠内恢复举办。内容有祭祀钱王、游览钱王祠、戏曲表演等。据介绍,“元宵祭”是吴越国特有的一项活动,杭州市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丁云川去年初在浙江图书馆门外的书摊上无意发现了元宵祭钱王的史料《元宵祭规条例》,其中详细记载了祭祀钱王的各项仪规,并上报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而举办的。  相似文献   

13.
师■鼎"作公上父尊于朕考郭季易父■宗"之"■"当隶作"■",从攴从"■"(逸),可读作"肆","肆宗"是郭季易父之庙。铭文意思是"师■制作了一件祭祀其祖公上父的铜器放在祭祀其父郭季易父的宗庙(肆宗)里"。这件铜器是小宗师■制作以私祭其祖,而非助祭大宗。不过该祭器的使用地点仍是在大宗宗庙,"郭季易父肆宗"只是铜器的存放地,师■一系未能为公上父立庙。西周时代贵族宗族成员(包括大宗族内小宗及一般族人)的祭祀活动可分为助祭与私祭两种,金文所见庶子或小宗作器"用享宗室"者,内涵是宗族成员作祭器以私祭。部分小宗未能立祖庙,需前往大宗之家进行祭祀活动,反映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立庙、祭祀及等级制度之严格。  相似文献   

14.
李霁 《兰台世界》2016,(17):148-149
祭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大型活动,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很重视与热心。但有关古代百姓的祭祀风俗,古籍中记载较零散。南朝时宗懔编撰的民俗书籍《荆楚岁时记》以笔记形式记载了楚地祭祀活动,从中可以窥探楚人敬鬼神,重祭祀的习俗。  相似文献   

15.
郁闷全世界     
我有一个朋友,原本极喜欢看韩剧吃韩国料理泡韩国MM,不过自从去年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以后,他就一把火把家里的韩剧全部烧进了抽水马桶,从此发誓作一个愤青了。我后来查了查新闻,打电话跟他说,老兄,人家申请的好像是端午祭,和端午节好像是两回事啊。他执着地说,差不多了,韩国这两年成了文化输出大国,现在的小孩子们看到明朝的服装,就高喊“多好看的韩服啊”,我们有志青年,一定要居安思危,坚决抵制文化侵略,把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全部要回来。  相似文献   

16.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余焜 《历史档案》2021,(1):129-135
自古以来,农业发展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农事丰歉更是关涉王朝国家经济命脉和下层百姓基本生活的头等大事,因此祈祷农事风调雨顺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事务,向天敬祈以降雨雪也是王朝统治者常行的一种旨在祈祷农事丰收的政治活动.近年来,有关明代祈祷雨雪或禳灾祈福的研究逐渐开展,①主要涉及祈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历史、文化、地缘等原因,儒家文化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儒教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儒教的基本理念已深深根植于韩国文化中,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基石.① 韩国注重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根据本国具体国情,把本民族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9.
粽子来源于上古祭祀习俗,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糭"是其两个相对独立的来源。唐代时,端午吃粽子成为全国性的习俗。  相似文献   

20.
萨满祭祀是清代宫廷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也是清代宫廷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在清宫里的坤宁宫、堂子以及祭马神室进行,其中坤宁宫和堂子的萨满祭祀是最为隆重的,清代历代皇帝对此也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