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庭前会议是新刑事诉讼法中新增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从程序上改变了原始的“一步到庭”的诉讼模式,而且从实质上完善了公正和效率两大诉讼价值。司法解释以法条为基础对庭前会议的召开、参加人员、适用范围等事项作出了较为细化的规定,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关中不足之处。本文重点从庭前会议制度的实质功能、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对策和建议,便于更好地发挥庭前会议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邢事庭前会议制度已运行将近三年之久,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新制度,其在我国司法实践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但也显现出不少问题。新刑诉法及司法解释对庭前会议的启动、审查、形式、范围和效力等诸多问题要么没有设定,要么规定的太笼统,这是目前庭前会议制度适用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对山西省原平市人民法院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庭前会议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几个显著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刑事庭前会议的实践运行情况来看,囿于立法规定的粗疏及含糊定位,使其面临形式化、非规范化的困境,适用率远未达到预期。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在对"庭审实质化"试点实践的考察后发现,在改革的示范号召下,庭前会议的召开比例显著提升,功能定位开始呈现出丰富化的特征,但同时不能忽略当下立法与实践中的制度差异与应用错位。基于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要求,应对庭前会议的程序功能进行再定位,避免案件实体争议在庭前会议阶段讨论,确立程序性事项的法律效力,规范证据展示规则,以达到辅助庭审、突出庭审核心地位的制度效果。  相似文献   

4.
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提供…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而不是具体教学内容的研讨。因此,课前会议着重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法制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者与教育法制有着密切的关联。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是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制度改革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建设应当以教育法制的完善为前提;完善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必须有健全的教育法制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十七届四中全会前,境外媒体纷纷预测,本届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全会,有望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的财产申报制度。但会议公报一出,一向对中国政情估计尚准的境外媒体,这一次却跌碎了眼镜。公报中仅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反腐的力度和制度的建设、在财产申报方面,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安徽教育》2010,(5):10-10
<正>本刊讯4月27日至28日,省教育纪工委在皖西学院召开了省属部分高校"强化制度执行力"专题研讨会,省教育纪工委王宜书记到会并讲话,16所高校纪委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就前一阶段"强化制度执行力"专题调研情况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廷议,又称集议①,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秦汉政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且廷议内容和参预者之广泛以及在王朝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表明,秦汉时期利国利民的建策大计和治国方略,大多是朝臣议政会议提供的。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嗣后历代的议政制度多系继承秦汉并加以发展的。一朝廷议政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度。从《史记》、《尚书》等文献中可知,在远古的唐虞时代,部落酋长的议事会议是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军事首长必须听命于部落酋长会议。例如尧舜时的禅让等都是经四岳十二牧酋长们讨论同意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相似文献   

10.
1979年以来,我市的师资培训工作已经过了教材教法培训阶段和学历培训阶段,现在正进入继续教育阶段。1989年8月,我市召开了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前十年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从北京市师资培训工作的实际出发,决定从1989年9月开始,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继续教育制度,会议颁布了由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科技干部局共同签发的《北京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公正越来越被强调,民事诉讼程序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在这些程序制度的建设中,审前程序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在此方面,美国民事诉讼的审前程序更是被各国所借鉴。其诉答程序、证据开示程序、审前会议制度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确定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于庭前审查规定专门性程序,将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纳入了审查的范围,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就相关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从而实现程序分流、确定庭审中心、防止法官预断的功能。然而,庭前会议制度在效力、主持者、参与人、启动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规定,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庭前会议程序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是庭前准备程序的一项核心制度。庭前会议程序对于促进庭审程序的顺利、高效开展以及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庭前会议程序虽然已经规定于新《刑事诉讼法》之中,但是庭前会议未能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庭前会议程序应当成为非法证据排除的一道闸门,既保证庭审的效率和公正,又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改革和完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应当成为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设置预审法官制度、合理配置审前各方的权利义务、建立强制被告答辩制度、设置审前会议制度等方面作为基本切入点完善我国的审前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审前羁押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如果缺乏必要的司法控制,就可能被滥用而对公民的权利造成严重侵害.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关于审前羁押的司法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因而对西方各国审前羁押司法控制方面的有益经验及法理原因进行分析,以利于我国审前羁押司法控制机制的建构,规范审前羁押的使用,保护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主要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本文在考察国外实践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的法理基础,并通过研究我国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构建与完善我国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审前羁押制度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制措施,虽然我国强制措施体系中并未确立与之直接对应的措施,但有中国特色的拘留与逮捕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就是中国的审前羁押制度。在分析审前羁押制度的基础理论之后,提出了修正中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庭前程序是指庭审的预演和排练。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庭前程序新的内涵,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庭前程序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因此有必要对之加以改革,建立符合司法实践需要公正透明的庭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当前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其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以对两大法系的民事审前程序的规律进行研究总结为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审前程序所具有的制度价值,深入剖析目前我国审前准备存在的缺陷,对合理建构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