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法意义和显性标记两方面分析"只得"和"只好",旨在解释二者的互换条件和区分二者。在选项合意性方面,"只好"的合意性源于选项的数量;"只得"的合意性则源于视点的变换。在情感凸显性方面,"只好"的情感量高,"只得"的情感量低。叙述客观性方面,"只好"无此用法,"只得"能满足客观语境的需要。显性标记使用频率差建立了二者的标记系统,并帮助区分二者的各项语法意义差异功能,分有心理委屈类,行为反常类。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吃"这一概念最具体验性。"吃+N"结构是语法学本体研究中的述宾结构原型,随着语言的动态发展,"吃+N"结构越发体现出修辞意义。本文力图从功能语言学的动态观入手,论证"吃+N"这一语言结构在以语法和修辞界面为两端的连续统中演化,为语法与修辞连续统的解释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进而服务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选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将“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注释为“曾经”,  相似文献   

4.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省"即"反省、思考、省略";"忍"即"容忍,理解,原谅"。愚以为,为师者,若具备"省"、"忍"之美德素养,在教书育人中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曰"省"。教育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一天到晚围着学生转,但班风或教学成绩并不理想,而多数优秀班主任或优秀教师则并非整天泡在班上,但教育教学效果却出奇的优异,究其因,他们多数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中,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中的“省”字注释为“曾经”。根据这一注释,诗的颈联可理解为:“汉元帝凭借画图曾经识得春风面,可如今昭君骨留青冢,惟有魂灵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相似文献   

7.
"帝主"与"帝王"同义,由"帝王"语素替换而来,是古汉语"君主"语义场中同义成员替换的结果。在古文献中,"帝主"用例较多。但从历代文献的分布情况来看,"帝王"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帝主",义位广狭的不同是语素的重要选择机制:"王"本义为"君主",义位较少;"主"引申义为"君主",义位较广。义位的多少与词义的明确性成反比,促使"王"最终战胜"主"。其次,封建帝王的威严也不允许"帝王"这一名号被随意更改。  相似文献   

8.
"把"本是动词,"把"字句的本质是个连动结构。从"把"字句的连动本源出发,"把"字句的句式要求可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解释,从"连动"出发在"把"字句的语法意义的教学和"把"字句的偏误分析方面都颇有应用。从"把"字句的"连动"本源进行教学符合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  相似文献   

9.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中关于“省识”的读音和意义,新旧教材对其注解不一,旧教材注释为“不识”,新教材注释为“曾经”,至于“省”的读音,新旧教材并未注明,亦读“xing”亦读“sheng”,历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0.
"一面"这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可单用,也可连用.从这个解释看,"一面"连用时,只能用两次.  相似文献   

11.
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学面临课时少、任务重、学生不重视、填鸭式教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行专题化教学;从学生方面来看,要针对学生特点,创新课堂设计;从教师方面来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斯密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人类学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历代学者对"斯密问题"的研究各有特点各有成就,"斯密问题"的传统解释形态也依然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从对"斯密问题"的传统解释形态的阐述,来进一步探究亚当·斯密法理学视角下的"斯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短语"有的没的"现已语法化为一个凝固成分,从句法角度看,它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定语,状语和宾语等句法成分;从整体的语义属性演变进程来看,"有的没的"从"所有义"逐渐向"无有义"方向发展,"有的没的"的性质也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中从"夬"的字共有23个,同从"夬"得声的这些字,许慎在标注其读音时,不仅仅用"从某,某声"的标记方法,还用了"从某,某省声"的说法,这种省声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别字音。《说文》解释"夬"为"分決"之意,但就其甲骨文字形来看,本应该是"两手持玉"之会意,故从"夬"的字在其意义上可以分成"缺损"义、"小"义、"分别"义、"表示……的样子"等义,这是形声字的声符示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脚”和“足”都有指人和动物的腿的下端或器物的下端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一、从造字方法来看,“脚”是形声字,“足”是会意字。《新编说文解字》对它们的解释分别是:脚:形声,从肉,却声。足:会意,上面的方口像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  相似文献   

16.
发"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来源于除夕夜驱邪求祥,驱赶名为"祟"的小妖,"岁"为"祟"的谐音。现有关于"压岁钱"的翻译或繁琐,或缺失,没有充分恰当地表达出"压岁钱"的内在含义。对"压岁钱"的翻译宜采用音译法,翻译成"yasuiqian",初期可添加解释以方便读者有效获取信息,在普及"yasuiqian"的同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被"字句是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句式,如果从动词方面来看,"被"字句更是当之无愧的高频率句式。当然,"被"字句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和它有相似语法意义的"把"字句。本文从"被"字句历史发展出发,论述了"被"字句与"叫、让、给"的关系及"被"字句和"被"动句的区别,最后对中职语文语篇层面的"被"字句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爱米莉的"同谋"》一文认为小说有双重叙述视角,"我们"是与爱米莉同龄的一群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曾经追求过她的年轻人,是谋杀案的"同谋"。笔者赞同双重视角的观点,但认为"我们"的真实身份是全镇居民,因而不是爱米莉的"同谋"。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但"逍遥游"是什么呢?从古到今,虽然有很多解释,但是都没有将这个问题说清楚。笔者从"小大之辩"与"逍遥游"之间的关系出发,剖析《逍遥游》篇中的9个小故事,最终得出结论,"逍遥游"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0.
"也就是"作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成分,在语法结构上属于插入语。它所标示的前行句A和后续句B之间有解释与被解释、抽象与具体、补充与被补充、概括与被概括、转折的语义关系。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也就是"进行考察,一是"也就是"的话语语义框架,有两种常见形式:常见的是中置式"A,也就是B",这种形式中,"也就是"常用在后续句与前行句之间起到句式上的连接与语义上的顺承作用。还有一种形式不太常见,"也就是"在句中使用,与前句无语句上的明显停顿,多用来解释概念。二是"也就是"的语义功能,主要有解释与被解释、补充与被补充、抽象与具体、转折等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