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国时诸葛亮曾告诫其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诚子书》)这句话虽然过去讲过多次,但不甚解其意。近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反复琢磨,似乎有了一点体会。这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既是诸葛亮一生成功之道的理论总结,也是告诫其子如何成才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中说:“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也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田园诗人陶渊明曾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诵出对清静安逸生活的愉悦感;当代作家王蒙则说:“我更倾向未成名前简简单单的读书生活。”古人也罢,现代人也罢,都渴望着平淡,于是,古有隐士深居山中,今有众人追求回归自然。可见,很多人在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但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未必能够从那一份平淡中提炼出来。古代隐士,大凡出于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在动荡的社会中选择了平淡。现代一些成功…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也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告诫自己。王彦伟在长达23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生涯中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保持住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4.
束君华 《小学生》2012,(8):62-62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告诫他的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句被世人传颂,发人深省。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静,有几何?  相似文献   

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教材释义: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一个人如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曾为儿子寄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以淡泊之心来表明自身的志向,以宁静之态来显出思想的高远。这曾是古代君子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过,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教材释义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品味人生     
古往今来,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明他赴死的决心;曹操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诸葛亮用“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表明其淡泊的情怀;李白以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表明其远大的志向;杜甫以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明其无私的爱心;文天祥被俘后,以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其…  相似文献   

8.
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引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释义: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心情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引自:明·洪应明《菜根谭》释义:无论是宠爱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人生之荣辱就像庭前的花朵盛开和衰落那样平常;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去在意,人生的去留就像天上的浮云飘来飘去那样随意。  相似文献   

9.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94-94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曾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其中有一句话被人们奉为经典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君子的品行,需要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高尚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是小升初考试的失利给我的教训太沉痛了吧?是升入初中后好友的离散让我感到太孤独了吧?又或许是诸葛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至理名言给了我谆谆的告诫吧?我变得不爱热闹了。只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着.看时光从指尖悄悄地流逝,然后默默地看书、做作业。  相似文献   

11.
《家长》1996,(2)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古今中外名人的教子之道,对我们会有启发。一“志当存高远”。一千多年来,诸葛亮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他的家教思想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他教导子女要“志当存高远”,所谓高即品格高尚,于国家于民族要有贡献;所谓远,要志向远大,眼光远大,不沉迷于眼前蝇头小利。他在《诫子书》中,还教导子女要讲究修养,他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廉”,“非  相似文献   

12.
理想是人们所追求的超越现实的生活目标,是关于人生规划的远大志向,是人有品位、高质量生活的支撑和动力,更是人的生命灵魂的核心和源泉。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的理想很多但缺乏定性。大多是"常立志"而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修养是人的思想品行的修养。“道德”作为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但“道”与“德”也有所区别,各有其侧重。“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中的“道”即是人之道,“德”即是人之行,有正确的道路才有端正的德行,可见“道”是“德”的基础,有“道”才有“德”,行德先得修道,要修以下八道。1.修志道。“志道”就是志向、理想和抱负之道。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宏伟的抱负是人生的基础。立成才之志,扬理想之帆,人生才有目标,前进才有方向,学习才有不懈的动力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古训也是现实。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巨大…  相似文献   

14.
读了《陋室铭》,你一定会被刘禹锡所过的那清净闲适的生活所吸引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试想一下,一个人独自住在一个清幽的地方,身边有山水相伴,又能跟博学之士高谈阔论,以弹琴读书为趣,清净自在,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呀!但这真的是刘禹锡理想的生活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一个有远大志向且非常自负的人。像他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人怎么甘心于这样平淡的过一辈子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不仅博学多才,且后来为刘备所用,成为杰出的政治家。这难道不是刘…  相似文献   

15.
静心     
王祺 《小读者》2010,(12):31-3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如此睿智的人物都如此看重静.足以看出静的重要。所以,我们要静心思考,静心学习.静心做事。  相似文献   

16.
难得散淡     
钱谷融先生有一本散文集《散淡人生》,收入他大学时的文章。在这本书中,他常爱引用京剧《空城记》中诸葛亮的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后来在给学生编的散文选写的序《真诚、自由、散淡》中,他又引用了这句唱词,看来是对“散淡的人”情有独钟。他认为:诸葛亮之所以除建功立业之外,还留下了不乏真性情的好作品,关键在于他是一个能够“散淡”的人。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 ?如何在国际风云变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好人生之路 ,使自己成长为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四有”新人 ?这是当今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做出明确选择和回答的问题 ,也是高校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光辉壮丽的人生实践及人生价值思想 ,可以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一、自觉地把个人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个人的志向必须远大 ,并努力去炙之奋斗 ;二是个人的志向必…  相似文献   

18.
“你们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吧?”眼镜叔叔问,“但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诸葛亮!”孩子们说。“对了,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眼镜叔叔说,“诸葛亮是千百年来一直受人景仰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谁,只要提到了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相似文献   

19.
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必要途径 ,中学时期是一个雕璞琢玉将许多可能的普通人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质以至成为人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 ,怎样的精神风貌 ,撷取养成教育的惠泽 ,获取求知求学的进步和品行修养的提高。我们认为志向——纪律——习惯是中学生成才的“三步曲”。一、要想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第一要有远大的志向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有了奋斗目标 ,学习、生活就有了动力。这就如一个人涉水过河 ,在对面的树桩上拴上了一条绳子 ,然后拽着绳子过河 ,既不偏离方向为泥石流冲走 ,又容易到达彼岸。…  相似文献   

20.
<正>“有志者,事竟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训。意思是说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获得成功。的确,有了志向,努力才不会盲目;有了志向,前进就有了动力。一个人希望都没有,当然也就不可能收获成功的果实。古往今来,这句古训激励了无数人去努力拼搏和奋斗,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那么是不是说有志向就一定会成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