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11) 二十一、山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由于中国山河壮丽,东西南北中皆有名山胜境,五岳只是其中的代表.因此,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以山为部首的较多,有左部,有底部,又有字头,如岁、嵩、岳、岱、峻、等字.在行书山字旁的变化中,共性特点有两方面:一是左低右高.即行书山字旁时,应把横画上扬,左边低一些,右边高一些.二是重心稍右倾.即竖画稍向右倾斜,尤其是左竖.图一为古人的行书"峰"和"岸"字,其中山字旁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这两点.  相似文献   

2.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5) 九、三点水的变化及笔法 由于三点水旁的字较多且常用,所以古人书写行书三点水时千变万化,风格各异。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特点有三:一是首点与第二画稍远一些,以示昂首,显得舒展、精神;第二画可为点,也可为竖钩,起笔时应与首点拉开一定距离。二是重心一般为右倾,  相似文献   

3.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6) 十一、衣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作为左偏旁的衣字旁,其造型和示字旁基本相似,区别就是衣字旁的右下角多一点。行书的衣字旁和示字旁不尽相似,而且可以相同。即衣字旁的右下角可写两点,也可写一点,撇点一笔连写也行。图一为古人行书“被”和“初”二字,图中除各有一字的衣字旁右下角写两点外,其它字的衣字旁均和示字旁的行书笔法相同。  相似文献   

4.
七、木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木字旁在汉字中出现较多,运用到行书作品中变化也较多。作为左部,木字旁的行书应稍有倾斜。古代名家行书中的木字旁,一般为有倾,也可稍左倾,且多为第三、第四画连写。这样安排,既可产生动感,又能呼应右部。  相似文献   

5.
三十五、方字旁 图38-3、图38-4的两个"於"字,方字旁写得差不多.其不同,在于它们上点的写法:图38-3的"於"字的方字旁的上点落笔后向右下行笔,图38-4的"於"字的方字旁的上点落笔后向左下行笔. 三十六、火字旁 图39-1、图39-2的"耀"字和"焕"字,火字旁的撇画向左伸展,发展横势. 图39-3的"秋"字的火字旁,撇画不能向左伸展,而捺画则向右舒展过去.  相似文献   

6.
九、提画的写法 提画,即挑画,是由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短小的笔画. 1.书写步骤 如图19-1所示,书写提画可分解为三个步骤: (1)向左下方逆入,入笔一般较轻. (2)转锋向右上方行笔,行笔稍快. (3)回锋收笔. 2.提画的变化 (1)图19-2的"援"字的提画,入笔稍重,收笔稍轻,线条凝练圆润.其轻重、长短、走向,与右边的平画、撇画的搭配非常协调. (2)图19-3的"援(扰)"字的提手旁写得较窄,提画写得短小,是为了在整体上的左让右,突出右边.  相似文献   

7.
行书钩、挑笔画的变化及笔法 一、钩的变化及笔法钩,在行书中出现的机会相对较多。因为,有钩的笔画可以写钩,无钩的笔画大部分也可以写钧,即带钩。带钩可以增强行书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乃至整幅作品的连贯、流畅和呼应的风格,故古今行书名家作品用得较多。行书中的长钩(横钩、竖钧、戈钩、平钩、竖弯钩等),  相似文献   

8.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2) 三.竹字头的变化及笔法竹字头本身是左右结构,在古代行书名帖中,竹字头除被写为较连笔的竹外,还常常被写成草字头。如:等、箭(节)、笔等字。  相似文献   

9.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书写汉字.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书写汉字的一些常识.一、笔画的?晚、脾等字,是竖撇相连的字,不能把一长撇写成两笔,麦、敖、傲等字是竖撇分开的字,不能把竖撇连成一笔.二、偏旁的书写:如松、柏、桃等字的"木"旁,特、牧、牡等字的"牛"旁,耕、耘、耙等字的"耒"旁,籼、籽、粉、料等字的"米"旁,都没有钩,只有提手旁才有钩.三、横的长与短:如"辛"字是中间的一横长,"幸"字是第二、第四横长;麦、青、毒、责等凡是有三横的字都是中国的一横短,底下的一横长.  相似文献   

10.
正第十三讲偏旁部首(三)10."土"旁"土"旁居左,书写时为顺应笔势,通常是把第二横写作挑画,称作提土旁。"土"旁加点,不为鲜例,如东汉《西狭颂》中的"土"字即添一点画。《石门铭》中"堙"字的"土"旁亦采取这种处理方式。提土旁与右偏旁的关系,一般是左短右长,略居中部偏上,如"境、填、疆"等字;亦可略作夸张,增大提土旁比例,将其置于中间位置,如"堙、地、埒"等字,则富于变化,奇趣乃出。(图1)11."阝"旁  相似文献   

11.
正20.厂、广等部半包围结构的字,主笔多在外面部首。"厂、广"等偏旁的字,夸张撇画,向左下方向开张,以便为右下部首留出空间,有了充分余地,自然可以合理布白,调度有方。"广()"字出现两次,其一撇画作曲线,绵厚纡徐,其一撇画作直线,挺拔健峭;"废(废)"字撇画略直,左上紧收,右下捺画处疏朗;"康"字瘦长,疏密有致;"原"字略加变化,撇画自短横中间起笔,配合右下部首的欹侧,斜中取正,姿态横生。(图1)  相似文献   

12.
正二十二、女字旁《乙瑛碑》中带女字旁的字极少。图42"如"字的女字旁写得收敛,笔笔结实,高矮宽窄与右边相匹配。二十三、木字旁图43-1"相"字中,木字旁的写法与通常写法不同。木字旁的竖画不是通到顶端,顶端变作短撇,作为木字旁的第一笔,然后再写第二笔横画,竖画作为木字旁的第三笔;图43-2"案"字的木字旁做字底,左出撇、右出捺,写得舒展,起到了很好的承托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第十二讲偏旁部首(二)5."糸"旁与《石门铭》左低右高的结字相应,"糸"旁书写都是左低右高,上部撇折笔画撇的部分是斜线,不宜写成弧线的弯曲形态,第一个折笔略短,连接在第二个撇折笔画撇的腰部,三点自左而右次第排列,左低右高。在具体处理上要兼有变化,如"绵(绵)、绩(绩)"紧密,"经(经)、绥(绥)"遒劲,"纨(纨)"字饱满凝重,于整齐中寓变化。(图1)  相似文献   

14.
(二)捺画的变化 1.曲头捺.《礼器碑》中有的捺画带曲头.如:图9-2、9-3、9-4“之”、“柉”、“意”字的捺画,书写时也由上向下写一短竖或短撇,然后再起笔写捺画,捺画的顶端带一曲头. 2.圆笔捺.如:图9-5、9-6、9-7“以”、“蒙”、“大”字的捺画,捺脚下缘圆匀,这是顿笔之后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笔管,且行且转(边行边绞)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正2.竖心旁偏旁较窄,左竖点居中上,右点上置,腾出下部空间以利右部偏旁扩展。3.双人旁偏旁较窄,上撇略短,底撇疏朗,竖画垂直。4.提手旁点画均匀,竖钩垂直,提画左端疏放,右端紧缩。5.三点水偏旁窄长,呈左弧线安排,通常由撇点、竖点、挑点组成。6.木字旁木字旁宽窄视右旁酌取,竖钩有力,横、撇停匀,左端疏放,右端紧缩。  相似文献   

16.
正15.车(車)旁《石门铭》的"车(車)"旁书写,皆是重心上提,略取左低右高之势,放左敛右,萧散从容。"车(車)"旁在铭文中出现七次,除了"输(輸)"字残泐不清,其余都可以清晰看出:两横与扁日集中在竖画中上部,中间压得很扁,第二横左侧伸  相似文献   

17.
二、人字头 图21-1、图21-2是《史晨碑》中的两个"命"字,写得非常舒展,确确实实起到了"上盖下"的作用,其人字头的撇画的收笔处都重按.图21-2的"命"字的撇画的收笔处,不但重按,而且还向上挑起,与捺画形成笔断意连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正然先生的行草唐诗书作,行笔流畅,提按自如,整个章法也无大问题。应当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草法不准确。如“顾、吹、渔、府”字写得不对,行书或草书均不这样写。另外,“年、惟、事、解”等字,行笔的提按位置也有问题。这主要是作者习帖较少,对于单字由楷至行、由行至草的演变缺乏了解,故在书写时轻重用笔应在什么位置上把握不准。如“事”字,这是个行书写法,但首横不应处理为点的写法。二是笔法上欠精准。草有草法,不是笔路走对就可以的。如“晚、年”二字,“晚”字“日”旁的出锋应指向下一笔“免”字的起笔,笔断意连或连笔均可。由“晚”至“年”字的过渡用笔,“年”字撇笔应有提按表现,“年”字由竖笔向横笔的转换,也应有提按表现。三是有的字用笔不要太复杂。如“关”、“带”字的竖笔,提按或左右摇摆不必过于夸张。四是章法布局上,左下角“林琴深”与印章不要构成斜线布置。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到某小学听课。该校一位老师在教《剪枝的学问》一课的生字时,对“徒长枝”的“徒”作了这样的解释:“‘徒’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双人旁,因为师傅通常不止收一个徒弟,所以是双人旁,两个人;右边呢,是一个‘走’,因为徒弟总是跟着师傅走的。”乍一听,这样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也较形象,其实是极不准确的,稍有文字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双人旁部首根本就不是表示“两个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3) 五、常字头的变化及笔法 常字头的行书写法,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特点是左低有高、左右呼应。上部的两点左低朽高、左行呼应,下部的横也是左低右高,横两端的点和钩也要左行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