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随着北京市杂技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质、价值取向等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形势的变化,杂技艺术教育教学更是需要向前飞速发展。我校课程改革发展中的"校本教研"是学校常态性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杂技专业集体备课模式是"校本教研"中的一个重要特色,主要以研究杂技课程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从中国杂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即中国杂技艺术都是从儿童开始学起,通过普及、发展,最终传承下来。杂技演员只有从小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有扎实稳固的技艺功底。新中国成立后的杂技崛起,正是因为重视杂技艺术要从儿童抓起,才使很多杂技人具有高超的技艺。近几十年来,我国举办的全国性杂技比赛中,许多获奖节目都是由儿童担当,可见儿童杂技艺术的早期熏陶与教习,是中国杂技的希望所在。当然,也有另外一些声音,就是关于儿童杂技学员的学艺年龄问题。有些国内的杂技团体为了获取市场效益,过早地将儿童学员推向演出市场,过重地担当起比赛和演出任务,加上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变革时代,之所以我称之为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那是因为从那时开始,中国的杂技艺术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那就是中国杂技不再像过去那样以纯粹展现杂技技艺为主体,而是以多样化的手段吸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艺术,吸收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语言,特别是戏剧元素在杂技创作中的运用,形成具有戏剧特性的杂技晚会,使杂技晚会有了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4.
杂技是人类艺术花园的一朵奇葩。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料表明,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有了杂技的雏形。一般认为,我国杂技从春秋战国时代萌芽,至汉代初步形成。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大量文字资料均表明,汉代的百戏杂技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汉代以后,杂技在我国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宋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国戏曲的诞生与繁荣,杂技在与戏曲融  相似文献   

5.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增加,杂技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以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成为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实践证明,杂技艺术的发展繁荣,同杂技人的创新精神分不开,创新是杂技艺术发展的灵魂。一、杂技艺术创新的必然性近几年,文化艺术领域中的改革将杂技演出团体从地方政府财政供养序列中剥离出去,推向市场,成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文化企业,呈现出激烈的社会竞争性和强烈的产业危机感,杂技团体在最初走向市场时,没有经验四处寻觅  相似文献   

6.
杂技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形体表演艺术,它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力学、心理学等诸门学科。杂技艺术要振兴,要发展,就要培养训练出既有过硬的杂技技巧,又能尽快出节目(缩短杂技节目周期)的新一代杂技演员,就必须从学员抓起,还必须以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对杂技学员的基本功和节目功的训练以及对教与学心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杂技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众多灿烂文化中的隗宝。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少人从事杂技这一行业,观众接触杂技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为了弘扬杂技艺术,让这一艺术更加亲民,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尝试以让观众体验的形式,把观众清进来,从今年6月份开始,推出以小家庭观众为主体,逢周六在本剧院小剧场轮流上演优秀杂技剧《英雄小子》和精品节目的演出活动。  相似文献   

8.
改革和创新,是促进杂技艺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许多编导、老师和演员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杂技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杂技艺术创造的各个方面,要使杂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增长。当今的杂技再也不是单一技术层面的展示了,而是一门以突出本体技巧难度为核心,并多元化嫁接其他姊妹艺术,进行综合表演的艺术形式。但往往杂技演员在表现技术难度上,基本都能够做到驾轻就熟,而一旦为了剧目需要融入其他门类艺术表演时,就成为了我们演员的一大短板。所以,怎样创作编排出更多、更好的杂技节目来,就需要从杂技基础教学开始融入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杂技艺术是"身体"的艺术,当代杂技不管如何强调技艺自身的"高、险、惊、难、奇、谐"等特点,都不免于形体、道具及舞台所形成的造型表意与造境传情的"局限",导致其与现代剧场艺术讲究与追求意境、情感、主题等审美期待存在距离。面对杂技本身困局、时代需求及未来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压力下,中国杂技开始了从杂技造型、造境到杂技主题化及剧目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杂技节目的艺术表现停留在传统的表现手法上,虽然经过舞台的包装和改良,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因而制约了杂技节目的改革和创新。本人探讨的就是对杂技节目艺术表现的改革和创新,如何使杂技节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艺术层次,即如何改变表演形式和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2.
杂技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考证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杂技的起源做出了历史学的考证,文章从"概念流变、形由武衍、器由武衍、艺由武衍"四个方面进行论证,梳理出了杂技源于武术的历史脉络。得出结论:武术是杂技的母体,杂技是在武术的滋养下产生发展而形成的,提出了杂技起源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原名广州杂技团)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属下专业艺术院团。该剧院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杂技技艺。吸取现代舞蹈、艺术体操、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精华,不断创新、改革,形成了岭南现代的表演艺术风格。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大型现代杂技艺术团体。  相似文献   

14.
杂技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形体表演艺术,它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力学、心理学等诸门学科。杂技艺术要振兴,要发展,就要培养训练出既有过硬的杂技技巧,又能尽快出节目(缩短杂技节目周期)的新一代杂技演员,就必须从学员抓起,还必须以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对杂技学员的基本功和节目功的洲练以及对教与学心理生理素质等诸方面作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是杂技界应该重视和值得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6,自引:9,他引:67  
谭华  李勤 《体育学刊》2003,10(2):8-11
介绍了从2001年学起,我国开始的新一轮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并作出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杂技国际化办学的不断发展,杂技留学生短期课程教学已成为我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我国杂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通过将现代科技融入杂技艺术,使中国杂技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本文对杂技留学生欧美班短期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目的是为我校杂技留学生短期教学提出有意义的借鉴。杂技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世界文化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杂技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强烈的文化气息,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杂技艺术表现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时代。后来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杂技也经历了从汉至宋的辉煌时刻以及从元至清的没落消沉,至近代,杂技艺术更是被社会所遗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才又得到新生。  相似文献   

18.
正杂技是一门纯粹的肢体表演艺术,而杂技表现的高、难、险动作则离不开道具的运用。一个好的道具可以提升杂技节目的看点和惊险度。从训练开始,道具就成为杂技演员形影不离的伙伴。虽然任何艺术门类都会运用道具,但是道具之间的作用却有着天壤之别。一、杂技道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原名广州杂技团)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属下专业艺术院团,该剧院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杂技技艺,吸取现代舞蹈、艺术体操、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精华,不断创新、改革,形成了岭南现代的表演艺术风格,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大型现代杂技艺术团体。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杂技艺术及其发展的趋势中,我们看到了杂技艺术的高精尖及式样上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在纵向继承与横向交流中不断地丰富、创新,扩大了表现手段,不仅展示了杂技艺术质的飞跃、量的倍增、花样的丰富多彩,而且反映了杂技艺术随着时代人文心理结构的复杂变化而迅速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这里就现代杂技艺术的发展基点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