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林 《文教资料》2008,(23):76-78
介词是汉语中较难掌握的一类虚词,本文对同义词"朝"、"向"、"往"三个介词从词类、词义和语用几个方面进行辨析,论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大基本、四个层面、五大要素和六个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金字塔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导向以及"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高考"与"语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教了两届高三、取得了高考"辉煌"成绩、主编了百万字高考复习资料的我,再回过头来教高一,情不自禁地以"高考专家"自居。于是,我的口头禅里"高考"横飞,学生一开始还精神抖擞,慢慢地便有些厌倦甚至开始暗地里计算我的"高考"频率了。学生和我或许都有些不适应,彼此不免有些隔膜。  相似文献   

4.
"党风"、"学风"和"文风"是毛泽东在论述党的作风建设时经常运用的三个概念.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党风"、"学风"和"文风"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点.毛泽东对"党风"、"学风"和"文风"概念的科学界定,在党的作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实践中提出了以"参与性"、"合作性"、"活动性"和"针对性"为主要特色的培训模式。文中将分别讨论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时代背景、培训操作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均等化"与"均衡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和认识"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内涵及其关系,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本文首先重点辨析、梳理了二者的概念及关系,进而提出了在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四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改革和完善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相配套的经费配置机制的五大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民居考察"课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分析,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基本素质和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技能培养以及师学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几点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谈起,强调了"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研究的又一条交叉口.并用此理论区分了"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分析现存的经院式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在语用规则、言语交际能力、文化因素、课外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中国也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关于英语在中国这个问题,我国语言学界提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种说法.本通过将着重探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在语音、词汇和语篇层面的表现形式,指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1984年12月29日至1985年1月5日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因其高调提出的"创作自由"口号和会前会后的情况成为了新时期文学史上的焦点之一。1984、1985年之交发生的"中国作协四大"与80年代其他一些焦点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与"文革"后文坛普遍的反思有关,与西方文学思潮的大举登陆有关,也受到了当时形势的影响。而新时期初期文艺界领导层的分歧、各方力量角力的后果,使中国作协"四大"以少见的"激进"方式进行了一次重建文学规范的尝试。中国作协"四大"和"创作自由"口号的曲折历程正反映了80年代中国文学和体制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