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20,(3):73-79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使丑彻底取代美的独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审丑思潮,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进入审丑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由审美转向审丑最后走向嗜丑的发展趋势。丑学视野下探究西方20世纪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审美趣味嬗变的内在互动,对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理念的建构和丑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古代丑学思想进行了简略的论述。从我国古代“丑”的界说和先秦哲学入手,探索我国古代丑学思想的渊源;着重论述了我国古代丑学思想的以丑为丑、以美为丑和以丑为美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较早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西方现代派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并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二者之异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大相径庭的表现手法;殊途同归的"化丑为美";异曲同工的"异化"观;情志各异的白日梦.庄子丑学与西方现代派丑学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在思想上相对于西方的"早熟".站在人文理念的高度来看,中西丑学又同质异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丑学地位的不断上升,丑角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肯定。在京剧《女起解》和莎剧《皆大欢喜》中,崇公道和试金石都具有外丑内美的审美倾向,体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肯定。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不同的情感体验,中西方戏剧中的丑角又有所区别。丑角在美学历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研究东西方丑角的丑学内涵,打破了抑丑扬美的美学传统,呈现出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为中西方的美学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丑学与新时期先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评价问题 ,文论界的分歧很大。以往的评论大多囿于狭隘的技术分析 ,忽视了新时期先锋小说从观念到手法得以全面创新的西方感性学 (主要是丑学 )的显在和潜在的影响。笔者试图从感性学的理论高度对新时期先锋小说进行重新定位 ,以期找出先锋小说的创新与发展动力 ,及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感性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丑学的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重授受,丑待体性。丑学的心性气质是迟暮、不惑、老成;它的思想特点是寒俭、沉重、苦涩;其精神张力是“他在”、反响、化裁。领悟丑学的心性气质知其大器晚成者天亏在先的资质;体会丑学的思想特点识其内向守谦者人文不悯的底色;把握丑学的精神张力得其无己和化己的学术宗旨。它没有美学式的“自由的许诺”,而非常看重人道式的“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虽然描写了一个黑暗龌龊的丑恶社会。但它还能在描写黑暗的同时给作品保持几星亮色。作者一是通过自己的直接插话、二是通过安排命运对邪恶人物的惩罚、三是通过具体的言行树立正面人物形象等手法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可以说《金瓶梅》既已打破了古典美学不准写丑的幻想,但还未曾靠近绝望的现代丑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美学处于嬗变之中,丑学也在演化之际,它们向何处去?前景又会如何?本认为,华夏的“咸”在精神孕含着美丑兼审的优长,《易经》的“咸卦”传导出咸学的先声。早在上古,“咸”论已是一种“显学”。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史遮蔽,但其“极言感通之理”的纲领性价值依旧被历代有识之士不时披阅。其和光同尘的禀赋肇自远古,泯合分裂的大德经磨历劫,与道俱化的风韵无远弗届,原始要终的本色恒久弥新。提倡“咸”学,旨在勾兑雅学俗学,契合学史学,扬弃美学丑学,陶冶中学西学,通化古学今学,融和周遭众学。成学以一学解多学,成学又不自矜其学且能通化已学,叩道体道之学问慎终追远,于此有德。  相似文献   

10.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旁称代词系统在句法、语义上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旁称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别人、人家、别人家、他人、旁人"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人家、别人、他人、旁人"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纪中叶的"别人、人家"阵容,期间的此消彼长、删汰整合昭然。就旁称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别人"由18世纪的炙热到19世纪的没落,再到20世纪的重新走强;2".人家"由18世纪的初露锋芒到19世纪的首度大大超越"别人"而一枝独秀,再到20世纪与"别人"的平分天下;3".他人"这个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的旁称代词家族的宠儿由18世纪的颓势已现到19世纪的英雄末路,直至20世纪的难觅踪影;4.不温不火一路走来的"旁人"由18世纪的衰落到19世纪的走向没落,直至20世纪的淡出我们的视线;5.产生于元代的"别人家"由18世纪的衰弱到19世纪的没落,直至20世纪的只留存在部分方言中而在北京话中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11.
审丑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语文课本及其读物所呈现出来的“丑形象”描写进行美学阐释,无疑地有助于提高学生识丑与辨丑的能力,只有通过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不断阅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一方面通过对“丑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分析“丑形象文本”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另一方面从创作学、接受关学和审美本体论等角度出发,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美育价值进行多视角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传统审美,受传统文化语境影响,主张精英作为典型形象。非审美,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主张消解中心主义,提倡对他者的关注。审丑,是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当代性,体现了艺术家对中国当下文化命运的关注,批判意识强烈。对审美,非审美,审丑文化观念的把握,更能够有效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化语境,建构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观念、思想,发挥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美学观念发展,以审丑视角观照中国书法审美进程,得出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美的聚集和丑的舍弃过程。美的聚集使书法意象呈单一性呈现,必然地形成程式化,而丑却显示出书法意象的丰富性。集美弃丑与求丑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审美进程。因而,对书法丑的考察有助于领略书法意象的内核,进而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和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造成了中西在审丑观和审丑艺术实践上的明显差异.中国侧重于对丑美并存和对比性关系的认知,往往以丑反衬美,美是艺术表现的终极目的,而丑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西方则不仅将艺术创造中的审丑视为能引起快感的观照生活与求知的过程,而且发展到把丑看作社会现实与心灵现实更真实的本质的显现形式,其审丑艺术的表现显得更为直接和普遍.  相似文献   

15.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她塑造了"丑陋"的男人众生相,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解构颠覆了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男性形象,以此警醒男权文化偏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男性的性格与生活也严重扭曲。  相似文献   

16.
以调笑戏谑的态度描写动物或人本身的俗赋源远流长,东汉后期以来,时见载籍。这类俗赋或嘲笑人的形貌丑陋、举止荒唐,或描写动物的滑稽谐趣,用以游戏取乐或调笑讽刺他人。多题材狭小、怪诞,以四言韵语为主,语言通俗,风格诙谐,口诵的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美学中“丑”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李杨导演拍摄的《盲井》就着重关注“丑”,故事通过内在羞恶和外在丑恶来审“丑”,以期达到对关的追求,拓宽其艺术表现的空间以及对人性及社会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丑形象”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丑形象文本”进行美学探索,对于挖掘语文教学的审美内涵、拓宽语文审美教育的渠道以及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就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类型、特性和审美本质进行探讨,以期对它的基本审美特征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9.
人对美丑的感受有审美审丑之说,张艺谋的影片彰显了人性病态,但却不是露丑,而是审丑,这是人特有的批判情怀所致,这可从他的创作动作和作品倾向找到言说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