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的名篇。标题可作如下题解:邹忌,美人也;讽,美言也;齐王纳谏,美政也。全文以邹忌问美开篇,继以入朝美言进谏,最后使齐国战胜于朝庭美政收尾。一个"美"字贯穿全文,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是臧克家以读后感的形式写的议论文。此文文笔老练生动,比喻丰富多样,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但品味之余,发现一个瑕疵——文中“责无旁贷”用得不准确。“《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  相似文献   

3.
宋海英 《语文知识》2002,(12):40-41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②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③如果遇到一  相似文献   

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切身感受的“比美”之事设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最后成就霸业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富国安民的道理。邹忌巧妙设喻,不仅做到了“忠言顺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加的.邹忌,是齐国的大夫.齐王,这里是指齐威王,据《史记·六国表》,当于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公元前三五○年在位;据《竹书纪年》,当于公元前三五七年至公元前三二○年在位.讽,即讽谕,规劝,就是用暗示或者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说明道理,使别人接受.谏,下级劝上级称谏.纳谏,就是君王接受巨下的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法结构是兼语式,其中“齐王”是兼语,如果分成两句话讲的话,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6.
钱文海 《语文知识》2016,(21):58-59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课文应该做到"三读"——读篇章智慧、读民族精神、读言语情味。一、把篇章智慧"读"清楚《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有着传统艺术的表达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写作经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传统智慧首先表现在篇章结构上的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正文共分4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生活小事。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8,(6)
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邹忌善于讽谏,齐王从善如流,结果使得齐国大治,"战于朝挺"。这诚然不错,但我们换一个角度解析,则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面。齐王初开言路时,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我们在为这盛况陶醉时也  相似文献   

9.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1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国谋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选文情节生动,语言精炼,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精细、聪明、勇敢的谋巨形象。全文不到三百五十字,主要是通过记事,说明纳谏才能强国的道理,叙事委婉生动,说理浅近易懂而富于说服力,能给人深刻的启示,确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重点是在邹忌的“讽谏”和齐王的“纳谏”上,而难点应放在邹  相似文献   

11.
何平同学问:《纳谏与止谤》中作者明明提到“小时候”在《古文释义》里读过的两篇古文,为什么本文的副题只是“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呢? 《纳谏与止谤》是一篇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写的议论文。所以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并概括地认为“六十年后,再读一篇,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为什么“重读”此文会感到“格外亲切”呢?下文中作者剖析了这样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12.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人,无不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邹忌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心悦诚服,纳谏除蔽,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那么,邹忌到底用什么办法使齐王甘心纳谏除蔽的呢?“自读提示”(高中语文一册)说:“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历代所推崇的名篇。而其所以成为名篇,一般学家多认为是因为邹忌巧妙设譬。但我以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我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所以能够在封建社会中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君臣关系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君  相似文献   

14.
一、取舍处理一取文章主干。抓住了主干,脉络自然分明。《邹忌讽齐王纳谏》主干是“讽”。“比美”的“三问”是讽的原因,“规劝”的“三比”是讽的经过,“纳谏”的“三赏”“三变”是讽的结果。没有邹忌的讽谏,就没有齐王的纳谏,就没有“皆朝于齐”的“国际影响”。“战胜于朝廷”的政治见解就无从立意。通过抓主干,便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  相似文献   

15.
正《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散文是一种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特定意义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也不例外。在文中,作者表现了自己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天下治平的  相似文献   

16.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文中的名篇,其语言技巧、思想意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其实,《邹忌讽齐王纳谏》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谈谈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确很美,不仅美在结构,美在形象,更美在故事。故事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邹忌的讽谏之美。古代臣子,进谏帝王,是很冒险的事。邹忌的进谏从客观上说,也有“犯上”的可能,甚至落下斩首之罪。然而,故事却隐去这些内容,让邹忌的规劝讲得娓娓动听,充满喜剧色彩。故事开始叙写了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情节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并初步表现了邹忌自知自明的性格。紧接着写邹忌夜深人静,独自的“三思”,悟出妻、妾、客答话的三个原因:“私”“畏”“求”,进一步表现了邹忌不盲自大勇于反…  相似文献   

18.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写邹忌身材高大魁梧,容貌漂亮,可谓美男子.这八尺到底  相似文献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齐桓晋文之事》两文设喻巧妙,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一、取譬精巧《邹》文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用邹忌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强盛起来。取譬精巧,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为《战国策·齐策》中一篇由己及人,以小喻大。因事悟理,纳谏除蔽的优秀历史散文。其魅力之大,使人百读而不厌;生命力之强,虽历千载而不衰。斯文短小精悍,论事缜密,炼句若诗,笔触细腻,篇章逻辑性强,于无华的文字上“流美”,在和颜悦色中“服人”。 文章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属直陈其事一类。“讽”字,乃微言婉词劝谏之意。换言之,即运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即)接受。谏,指臣子、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