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从作为驾车的牛、祭祀的牛,到进行田间耕作的耕牛,进而又转变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这反映了耕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角色的转换,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侧面写照。耕牛在传统中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钦定授时通考》卷四十一说:"求之六经,古牛惟以服车,不用以耕。《书》曰:肇牵车牛远服贾;又曰:放牛于桃林之  相似文献   

2.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晦庵集》卷四十  相似文献   

4.
正一什么是"徐学"?要而言之,徐学是研究徐霞客的一门学问。徐霞客是徐宏祖的号。徐宏祖字振之,明末江苏江阴人。据明末浙江名士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载,因徐宏祖"天下畸人癖爱册……青霞括苍局于掌",故其尊师黄道周为他取号"霞逸",后来另一位浙江著名画家陈继儒给他取了流芳天下的霞客为号,这个号取之于《楚辞·远游》的"载营魄而登霞"一句。  相似文献   

5.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彭林 《华夏文化》2012,(2):18-20
祭祀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出现过祭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及于天神、地祗、人鬼(此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等三大类,自成体系,祭法多样,意蕴丰富,卓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文化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7.
正1935年,朱谦之在所著《文化哲学》中第一个在中国明确地提出"文化哲学"概念,从哲学的高度对相关文化问题进行了辨正,其目的在于"说明文化的本质及其类型,对于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生活,均加以根本研究,又分析文化之地理上分布,以明中外文化关系及本国文化之新倾向,并谋建设未来之世界文化"(朱谦之:《文化哲学》,《朱谦之文集》第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在近代文化思潮的  相似文献   

8.
怀任齐随笔     
汪容甫《哀鹽船文》:“嗟貍首之殘形,聚誰何而同穴。”古直注曰:“《禮記·檀弓》:‘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歌曰:貍首之斑然。’《正義》:‘貍首之斑然者,言斲槨木文采如貍之首。’”案:此注未是。《樂府詩集》卷五十八:“《琴操》曰:‘殘形操,曾子所作。曾子夢一貍,不見其首,而作此曲也。”’其字有作之字用者,皆處賓位,史籍多有。《魏  相似文献   

9.
《坛经》中“獦獠”一词读法─—与潘重规先生商榷蒙默《中国文化》第九期载活重规先生《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中的“撩”》一文,考此“撩”之“”为“猎”字之俗写,旁徵博引,洋洋洒洒,五千馀言,宜若可以论定矣,而潘先生虚怀若谷,谦光照人,谓“管窥所得,不敢自信,草...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先民那里 ,流传着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说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 ,帝之下都。……河水出东北隅 ,以行其北 ,西南又入渤海。”屈原的《九歌·河伯》说河伯 (黄河之神 )带着他的女伴 :“登昆仑兮四望 ,心飞扬兮浩荡。”钱澄之解释说 :“昆仑 ,河所出也 ,登之四望 ,而飞扬浩荡。”这里的昆仑山并非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 ,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仙山。黄河实际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 ,此山从未被冠以昆仑山的名号。河出昆仑 ,乃是出于古人的臆想 ,这臆想之中 ,渗透着古人的文化观念。破解了河出昆仑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杨潇沂 《寻根》2015,(2):104-110
杜预注《左传》有"夏以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三位女性的亡国故事都提到了她们的"笑"。《吕氏春秋》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帝王世纪》说"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何以此三人之笑竟成了亡国之笑?这三个故事为何如此相似?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7,(1)
正什么是类书?类书是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分类意识、分类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知识沉淀达到一定厚度的必然结果。《四库全书总目》卷135《类书类序》载:"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勖《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  相似文献   

13.
正一、茶艺: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王升华《茶圣陆羽》是一部以唐朝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历史小说。小说以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以茶圣陆羽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主线,全方位地再现了盛唐时期绚烂多姿的茶文化。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封氏闻见记》卷六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相似文献   

14.
<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梦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仅第五回便融合了四种不同的梦型:亡灵警梦、神仙助梦、预兆之梦和适志警梦。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继承传统梦文化的同时,还加以改造和创新。以这四种梦型为参照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亡灵警梦亡灵警梦是指亡灵通过向梦者预警并指出脱困之法,从而使梦者转危为安之梦。这种梦型早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晋楚鞌之战前夕,晋将韩厥梦其亡父谓其"且辟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中国雕版印刷术之起源,当前学术界持唐代发明说。然有资料表明,至迟在南北朝梁时中国已经有雕版印刷术存在。《正统道藏》收道家典籍《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简称《三洞奉道科戒》)卷二"造像品"条载:"有一十八种,以状真容:一者雕诸宝玉琼瑶琅玕七珍之类;二者铸以黄金;三者铸以白银;四者铸以赤铜;五者铸以青铁;六者铸以锡鑞;七者雕诸香物栴檀沉水之属;八  相似文献   

16.
祭祀是古代书院的重要活动,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致使世人以为书院之设"或以袭圣,或以表贤,或以就祀."(《嘉庆四川通志》卷八十)祭祀是清代"北五省"(包括河南、山东、直隶、山西、分省前的陕西即分省后的陕西和甘肃)书院的重要活动课程,是检查生徒的重要实践考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7,(6)
<正>《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靖康纪元果止一年,盖服妖也。"所谓"服妖",不过是历来变乱之后一种无可奈何的"反思",通常诿过于原本无辜的微物,同书卷三提到的妇人鞋之"错到底"、竹骨扇之"不彻头",也是这一类。其实,所举诸物并不仅仅风行于靖康初,也不仅止于京师,却多是贯  相似文献   

18.
<正>张载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学派的创立者。张载的哲学不但内涵丰富笃实,见解精湛渊深,而且风格浑厚严谨,气象恢宏博大。阐发传统儒家和谐思想,是张载哲学的重要内涵和突出贡献。张载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涵:一、"太和谓道"的宇宙和谐观张载《正蒙》以《太和》篇冠首。"太和"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太和"一词出于《周易·彖传》对乾卦功能的赞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相似文献   

19.
张晶晶 《寻根》2009,(4):19-25
祈谷礼为中国古代国家重大祭礼之一,《礼记·祭统》中讲:“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亦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被视为阶级社会中之头等大事,而祭祀行为甚至被置于军事之前,足以显示其受重视之程度。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春祭以祈农事的祈谷礼亦是祭天大典中的一项重要祭礼。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7,(6)
<正>李穆墓志研究概略1970年8月,山东肥城边院镇东向南庄村南出土了李穆夫妇的墓志。李穆,北宋兖州奉符县奉高乡军寨庄(今边院镇东军寨村)人。民国18年(1929年)《重修泰安县志》卷三《舆地志·胜概·古墓》载:"李穆墓,在东向北军寨庄西半里许……其裔自宋迄今聚族而居,祖茔在东向南庄前。"李穆夫妇墓志即出土于其父李忠信墓西的一个大坑。志文亦载:"葬公(穆)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