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立志     
一个人通过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关德的人,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便会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目标,进而树立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的道德理想,这就叫做“立志”。所谓“志”,如陈淳所言,亦即志向、志愿,就是一个人恒久的、坚持不懈的行为所一直为了得到的物事或为了达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言教是提高受教育者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方法,因而可以使受教育者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却不足以使受教育者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身教是引导受教育者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行的方法,因而可以使受教育者将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而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这样一来,只有就道德的实行来说,言教不如身教,身教贵于言教;而就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来说,身教则不如言教,言教贵于身教.  相似文献   

3.
道德学习是获得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的道德修养方法,是首要的、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获得和提高个人道德认识,同时也是形成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必要条件、根本方法:只有通过道德学习方法获得和提高个人道德认识,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才能获得和形成相应的道德感情,真正欲求和愿意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才能获得和形成相应的道德意志,克服各种困难而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进行道德学习,没有获得和提高个人道德认识,不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那么,他便不可能获得和形成相应的道德感情,便不可能真正欲求和愿意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道德意志、克服各种困难而实际成为一个内化优良道德的有美德的人。  相似文献   

4.
躬行的首要阶段是"正心",亦即增强、扩充善的欲望和感情,减弱、消缩恶的欲望和感情,从而使善的行为动机克服恶的动机;躬行的中间阶段是"积善"与"改过",亦即不断确定和执行善的行为动机,不断改过迁善,积善而不是积恶;躬行的终极阶段是慎独.亦即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的幽暗之中、细微之事也谨慎遵守道德,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道德,致使遵守道德的行为恒久、稳定而成为习惯,最终实现自己的道德志向而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认为,人的气质、品质必须受到经过谨慎选择的正义原则的约束和指导,才能成为道德美德。道德美德只有在良序社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为在良序社会中,我们的道德情感可以合乎一般心理规律地发展出来。他首先假定人们都有正义感的能力,但是正义感必须在正义秩序下经过"权威的道德"、"社团的道德"和"原则的道德"三个阶段逐渐被塑造成正义美德。  相似文献   

6.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当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自觉,也就很自然的成为一种 美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树立好道德模范的信 心,自律自强,持之以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 个有道德的人。这应该是一个正常人要做的最正常的事,也应 该是一个平凡的人要做的最平凡的事。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苏格拉底由人的品质、品接束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提出“美接即知识。的现点。包含三层意思:追求智慈和理性是人必须的美德;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是道路的;只有具有道接的智慧,随道德情景来采取相应的道路行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苏格拉底的寻求和训练道德的智慧的观点对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道德自省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德育的主要心理手段,最终服务于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自省的四大决定因素(道德自我意识、道德知识、道德目标、道德情感)对于发挥道德自省的潜能,提高自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使个体频繁、有效的进行道德自省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载是北宋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注重教育的“教养”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立人之性”;他重视道德教育,反对“生而知之”;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力行”、“立志”、‘‘能勉”:倡导良好师德风范。对于他的教师道德思想,应予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非道德主义者”马基雅维里的政治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里在历史上多遭人非议,其不朽作《君主论》中有关“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狮子与狐狸”等论述使其蒙受“非道德主义”之恶名,事实上,若细究《君主论》,可知马基雅维里并非完全摈弃道德;相反,他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试图对马基雅维里的政治道德观作一简要述评,以期从中获得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事业道德     
事业道德是事业对从事这一事业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如果主体不具有这种道德品质,那么他的事业最终是不能成功的.事业道德不同于职业道德,它有职业道德所不具有的特点.它的基本功能是保障事业的成功.同时,它有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对立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人的道德要求,是事业道德的新类型.事业道德与职业道德有必要区别引导,二者须同时提倡.  相似文献   

14.
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在理想国、哲学王或贤人政治、为政以德等方面有同有异。孔子的思想带有更多的现实性,是建立在以家庭本位基础上的、以人伦道德为统治手段的等级社会;柏拉图则是想建立以国家本位、以国家道德规范为统治工具的、毫无流动性的等级社会。他们的思想虽有闪光之处,但也对后世的专制和极权主义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律和义务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自律概念,康德一方面批判了受控于自身欲望的非理性行为,强调了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拒斥了那种出于外在权威和规范的他律,强调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行为,道德法则是理性的自我立法,道德的根据既不在于自然情感的倾向也不在于外在权威的约束。而义务概念凸显了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自身的二重性,真正有德性的人不仅是有理性的、自我立法的人,更是能够在理性与欲望的冲突中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16.
郑富兴 《学科教育》2014,(5):105-112
关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存在两个矛盾的现象,一是教师社会声誉下降与教师呼吁道德减负并存,二是好人与好教师在“应试教育”下相互冲突。教师是否应该是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忽视或弱化教师的个人道德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与功利化的后果。面对教育体制的不道德,教师仍应该是好人。教师道德评价的框架和内容从个人-职业、公共私人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私德、公德、师道和师德(专业伦理)这四种类型。教师道德评价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德慧,即一种基于公共教育责任的价值立场处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道德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以新的科技伦理精神丰富一定时代伦理道德的内容,以新的科技手段推动伦理道德建设,对伦理道德的进步产生积极效应;也可能引发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导致伦理道德的败坏,产生负面效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受到伦理道德的规范。以正确的伦理道德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是要科学认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同时赋予科学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伦理道德视野。  相似文献   

18.
王龙溪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政、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之。龙溪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理查三世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理查三世虽然是一个邪恶的人,但是从悲剧性的角度来看,他却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抗争精神的人,他的邪恶中显示出了崇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君子是长期遵守“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因而是品德培养基本目标;仁人是长期遵守无私利人的“至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最善最好最道德的人,是品德培养最高目标;圣人则是长期遵守所有道德规范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几乎具有全部美德的人,是道德完人,因而是品德培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