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它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教育信息专指有关教育的信息。包括需要学生掌握相形成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等。课堂中信息的传输是主体。课堂信息传输首要追求的则是最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表扬某个学生,其他同学越是看不惯这个学生;过分批评某个学生,反而激起其他同学的同情;越是禁止学生某种行为,而重复该行为的学生。反而日渐增加;等等。这类现象都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种违背常规的心理活动,通常表现出多种特点:一是对立性。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众人和常规相对立的言论…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4.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态势。“问题意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的心理过程,表现为对问题的探询和研究,但其实质是我们人类对未知事物探索的科学精神。目前我国学生问题意识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相  相似文献   

5.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答案只能是:促进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在心理学上,指在认识事物或者参与活动中,人们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倾向。进言之,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与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它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对某种科学、某门学科、某类书籍、某种课外活动等特别喜欢,千方百计地去接近它。鉴于此,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语文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6.
一、注重科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在美国小学的科学教育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科学发现的结果──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科学活动,让学生重演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在这种课程中象科学家一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美国小学科学教育中,强调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测量、交流、推理和实验等智力技能。在观察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注意事物与现象的变化,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教师鼓励学生把分类与观察相…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辨别高下或异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联系,必须具备可比性。比较是常用的语言表现方法。比较不属修辞方式。可是,在广州方言中,有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错体比较,进行比较的事物不具有任何联系,相  相似文献   

8.
魏萍 《青海教育》2006,(1):16-17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9.
一、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表现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面”。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是教育性经验,教学是通过对话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存在的如下偏颇认识亟待矫正:一、认为搞创新教育就是撇开一切传统而标新立异。须知,这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它以哗众取宠的新异花样来歪曲、否定创新的实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崭新的事物,没有全新的事物,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不是凭空掉下。二、另一种极端是“穿新鞋走老路”,明明是按老规矩办事,萧规曹随,陈陈相因,却硬贴上“创新”标签,冠以“创新教育”之美名。三、一提到创新教育必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以为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而自主学习就是“撒手放羊”。这割裂了“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的专注程度.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是学习之本。它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愉快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从表现形式上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需要的动态表现形式.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从系统上讲,学习...  相似文献   

12.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对策贾凤玲逆反心理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中的特殊心理活动,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的行为意向,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于一定情境之下感知、认识、接受事物时所持的一种特殊反对态度。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自负型。这类学生自我评价很高,...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生心理激发化学实验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建业 《湖南教育》2002,(14):37-37
正确对待好奇、好强学生。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能由于他们喜欢乱动或提出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而强行制止,甚至训斥。训斥只会使学生反感,扼杀了兴趣的萌芽。正确的方法是积极的引导。好奇是学生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感知的先导,兴趣的前提。对于初中生,他们往往以好奇心作为认识事物、探究事物、寻找根源的一种内驱力,因此教师根据他们注意的特点,将无意注意引导到认真地、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中去。好强是兴趣的动力,成功的先决,是与需要、自信、竞争相联系的。这部分学生引导正确了,会使他们信心十足,加倍…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观”。即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逆反心理是指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或行为产生反感情绪,意欲做出与常理相悖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上表现为厌烦、厌恶、反抗和对立:行为上表现为拒绝接受教育,不愿执行合理的要求,故意对抗,行为上具有对立性、抵触性、放任性的特点。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性格,  相似文献   

17.
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关键、枢纽.决定性的环节。通过这几年的班级工作,笔者发现如果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拄机会,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那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知识发展结构和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的原则,按照科学的序列编排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整个数学知识的链条中,具有最基础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改革的前提下,教师应提倡创新教育,因为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9.
吴永法  张强 《山东教育》2002,(17):14-14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  相似文献   

20.
开放式作文教学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体,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以大作文观为指导,实施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杜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让学生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提高。 一、作文教学的目标要开放 人的智力有优中差,人的智力发展有先后,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规律。以往的作文教学在教学要求的制定上忽视了这一规律,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给许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